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

人体解剖学实验三全身骨实验三全身骨[实验内容]观察全身各骨。

[实验目的](一) 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二) 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

(三)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颅骨、椎骨、胸骨、肋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标本,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完整颅骨及其分离标本。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上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锁骨上肢带骨肩胛骨上肢骨肱骨自由上肢骨桡骨尺骨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锁骨(图2-3-1)①呈“∽”形,无骨髓腔,位于胸廓的前外上方,分为“一体两端”。

②锁骨内侧端粗大,呈圆柱状,称胸骨端,其末端为胸骨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呈扁平状,称肩峰端,其末端有肩峰关节面,与肩峰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③锁骨内侧2/3 凸向前,外侧1/3 凸向后。

④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2)肩胛骨(图2-3-2)①呈倒“△”形,位于胸廓的后外上方,第2到第7肋之间,为扁骨,可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②两个面:腹侧面,称肩胛下窝,与肋骨相邻。

背侧面,有一自内下向外上方的横行隆起,称肩胛冈,其向外延续为肩峰,肩峰内侧有肩峰关节面,与锁骨上的相应关节面相关节。

肩胛冈上、下分别有一浅窝,称冈上窝和冈下窝。

③三个缘:上缘锐薄,近似水平位,自内侧角达喙突根部,外侧端有一切迹称肩胛切迹。

内侧缘(亦称脊柱缘)锐薄,始于内侧角,终于下角。

外侧缘(亦称腋缘)肥厚而微凹,自关节盂下缘达下角。

④三个角:上角位于上缘与脊柱缘的会合处,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水平。

外侧角肥厚,位于上缘与腋缘的会合处,此角外侧面有梨形的浅窝,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另外,喙突和肩峰也位于外侧角。

下角呈锐角,位于脊柱缘与腋缘的结合处,相当于第7肋或第7肋间隙的高度。

(3)肱骨(图2-3-3)①为一典型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近侧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为解剖颈。

肱骨头与体交界处稍细部,称为外科颈,肱骨头外侧下方有一较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前方为一较小的隆起称为小结节,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称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嵴之间的纵沟为结节间沟。

③肱骨体:上半呈圆柱形,下半呈三棱柱形,中部后外侧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其后下方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

④下端(远侧端):宽而扁,前外侧有桡窝,其下方为肱骨小头;前内侧有冠突窝,其下方为肱骨滑车。

外侧有外上髁,内侧有内上髁。

后面有一大而深的鹰嘴窝及位于内上髁后部的尺神经沟。

(4)尺骨(图2-3-4)①属长骨,呈三棱柱形,位于前臂内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粗大,前面有呈半月形凹陷的滑车切迹,后面有突起的鹰嘴。

滑车切迹的外侧有凹陷的桡切迹,滑车切迹的下方有突起的冠突,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为尺骨粗隆。

③尺骨体:上部呈三棱柱形,下部呈圆柱形,其外侧缘锐薄,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较小,为圆球状的尺骨头。

其外侧及前面有一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

尺骨头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为茎突。

(5)桡骨(图2-3-4)①属长骨,呈三棱柱形,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较小,呈圆盘状,称为桡骨头,其上端的凹陷称为桡骨头凹,桡骨头周缘为光滑的环状关节面,其下方略缩细的部分为桡骨颈,颈的内下侧为粗糙的桡骨粗隆。

③桡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细下粗,内侧缘锐薄,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宽扁肥大,前凹后凸。

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形成桡尺远侧关节,外侧有桡骨茎突,下方有桡腕关节面。

(6)手骨(图2-3-5)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①腕骨:位于手腕部,由8块短骨组成,排列成远、近两列,每列4块。

近侧列腕骨由桡侧到尺侧分别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远侧列腕骨由桡侧到尺侧分别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

②掌骨:共5块,位于腕骨与指骨之间,属长骨。

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为第1~5掌骨。

每块掌骨近侧端称为底,中间部分称为体,远端部则称为头,呈球形。

第1掌骨短而粗,其底部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相关节。

③指骨:为长骨,共14块。

其中除拇指只有2节外,其图2-3-5 手骨它各指均为3节,即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均分为中间部的体及两端。

除近节指骨底为球窝形关节面外,其余各指骨关节面均为滑车关节面。

3.上肢骨主要的体表标志(1)锁骨:位于胸廓外上方两侧皮下,呈“∽”形,可触扪到全长。

(2)肩胛骨:可触扪到肩峰、肩胛冈、下角和内侧缘。

(3)肱骨:可触扪到大结节、内上髁和外上髁。

(4)尺骨:可触扪到尺骨体、鹰嘴、尺骨头和尺骨茎突。

(5)桡骨:可触扪到桡骨体和桡骨茎突。

(6)手骨:可触扪到全部手骨的背面。

(二)观察下肢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下肢骨,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下肢带骨髋骨下肢骨股骨髌骨自由下肢骨胫骨腓骨足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髋骨(图2-3-6)髋骨属不规则骨,上部宽扁,下部粗厚,左右各一,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构成骨盆侧壁。

幼儿时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骨借软骨连结而成。

在16岁时软骨骨化,这三块骨愈合成一块髋骨,在愈合部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髋臼,其下方有一卵圆形大孔,称为闭孔。

①髂骨构成髋骨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

髂骨体肥厚而不规则,构成髋臼的上部。

髂骨翼位于髂骨体上部,扁阔而薄,其上缘为弓形的髂嵴。

髂嵴前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上棘,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前下棘;后端上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上棘,下方的突起称为髂后下棘。

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

髂骨翼内面光滑而凹陷,称为髂窝,髂窝的下界有弓形的骨嵴称为弓状线,后部内侧骨面上有耳朵形的粗糙关节面称为耳状面,其后上方的粗糙隆起称为髂粗隆。

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为三块臀肌的附着点。

②坐骨构成髋骨的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

坐骨体形成髋臼的后下部,其后缘有一尖锐突起,称为坐骨棘。

棘的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

坐骨体后下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支结合。

坐骨体后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坐骨结节,坐位时将承受体重,是坐骨最底部,可在体表触扪到。

③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三部分。

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

耻骨体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形成耻骨下支。

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上缘有一突起,称为耻骨结节。

耻骨前内侧的长卵圆形粗糙面,称为耻骨联合面。

(2)股骨(图2-3-7)①是人体中最长、最粗的长骨,形似拐杖,其长度约占人身高的1/4左右,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有一球形的股骨头,头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称为股骨头凹,头下方外侧缩细的部分,称为股骨颈。

股骨颈与股骨体连结处有两个突起,外上方的突起较大称为大转子;内下方的突起较小称为小转图2-3-7 股骨子。

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不明显的转子间线,后面有明显的转子间嵴。

③股骨体:近似圆柱形,略向前凸。

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嵴称为粗线。

粗线分叉形成内侧唇和外侧唇,其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下延续至股骨下端时,二线间的骨面为腘面。

④下端:股骨下端有左右膨大并向后突出的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的前方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后部两髁之间的深窝为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3)髌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

其前面粗糙,后面光滑,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髌骨后关节面中部隆起,两边略凹,内侧小外侧大。

依其上下、前后和内外侧的差异,可以判断其侧别和位置。

(4)胫骨(图2-3-8)①为三棱柱状粗大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膨大,向内、外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之间有髁间隆起,两髁上面各有光滑的上关节面。

外侧髁后下方有一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称为胫骨粗图2-3-8 胫骨和腓骨隆。

③胫骨体:外侧缘粗糙,形成较锐的骨间缘,其内缘平坦;其上2/3呈三棱柱状,下1/3近似圆柱形,两段交接处较细,胫骨骨折常发生在此处;胫骨后上方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

④下端:膨大,内侧的突起称为内踝,其外侧的关节面称为内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外侧有一三角形切迹,称为腓切迹;下端下面有一关节面,称为下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5)腓骨(图2-3-8)①细长呈管状,位于小腿外侧,不与股骨相关节,分为“一体两端”。

②上端:钝圆稍膨大,称为腓骨头,其内上方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③腓骨体:呈三棱柱状,内侧缘锐利,称为骨间缘。

④下端:呈三角形膨大,称为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6)足骨(图2-3-9)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

①跗骨属短骨,共有7块,分前、中、后三列,构成足的后部。

后列:由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构成。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的下方与跟骨相图2-3-9 足骨关节。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后端膨大称为跟结节,前面与骰骨相关节。

中列:为足舟骨,位于距骨前面。

前列:由3块楔骨和骰骨构成,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骰骨。

②跖骨属长骨,共5块,相当于掌骨,但比掌骨长而粗,构成足的中部。

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每块跖骨从近侧到远侧可分为底、体和头。

③趾骨属长骨,共14块,比指骨短小,构成足的前部。

自内侧向外侧排列,分别是第1--5趾骨。

除拇趾为2节外,其他各趾均为3节,每节趾骨均分为趾骨底、体和头。

3. 下肢骨主要的体表标志:(1)髋骨:可触扪到髂嵴、髂前上棘、髂前下棘、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

(2)股骨:可触扪到大转子、外上髁和内上髁。

(3)髌骨:可触扪到前面。

(4)胫骨:可触扪到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胫骨体和内踝。

(5)腓骨:可触扪到腓骨头和外踝。

(6)足骨:可触扪到跟骨结节、除跟骨和距骨以外的全部足骨的背面。

(三)观察中轴骨1.在人体骨架标本上辨认出中轴骨,掌握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颅骨中轴骨椎骨胸骨肋骨2.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上述各散骨标本的部位:即如何根据各骨上下、前后、内外侧的主要骨性标志,判断其在人体上的侧别和位置,并熟练掌握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1)颅骨(图2-3-10)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①脑颅骨包括不成对的1块额骨、1块枕骨、1块筛骨、1块蝶骨和成对的2块顶骨、2块颞骨,共8块,构成颅腔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