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分析
(三)完善征地补偿, 实现以人为本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 必定存在征地行为, 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 偿体制。征地补偿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 接的经济效益, 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一是在征地的过程中, 保 证合理合法, 不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要逐渐提高土地征用补偿 标准并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二是将失 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中, 给予相应的权利与保障, 并且提供相应的岗位 与培训机会。在兼顾国家, 市场和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刘海霞.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2010(10). [2]张乃剑.挤掉城市化发展中的水分[N].人民日报,2002-07-23. [3]覃成林. 论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战略[M]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1. [4]陈秀山,王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J].井 冈山大学学报,2010(1). [5]冯邦彦,马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J].经济经纬,2005 (1).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蓝皮书[ M] . 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4).
城市探索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分析
王宇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文章开始先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然后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特 点,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城市扩张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三、中国城市化的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如何把影响降到最低, 是我们应 当做出的努力, 控制和缓解城市问题。总的来说应有以下措施。
(一)控制城市规模, 构建合理布局 城市规模的扩大确实能给城市带了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但最佳 的城市规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不同国情来考虑, 不能盲目地扩 大城市规模。大城市不一定就是代表稳定的城市化, 大城市也会出现 许多问题。只有当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等于现代部门就业机会的增 长以及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增长时, 才是稳定的城市化。所以要根据 不同地区的情况, 综合考虑城市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来确定适度规 模。在不发达地区, 以小城市建设为主, 逐渐向大城市转变。 我国幅员辽阔, 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我国的城市分布不均 衡。西部地区的城市比重过低, 且在相对减少。我们必须实现合理的 城市布局, 在东、中、西地区进行全国性的城市体系。如果美国的都 市区一样, 发挥我国各个区域经济体之间的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努力 建立国际性大都市, 发展技术密集型, 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发展中 小城市,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农场剩余劳动力, 也 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管理体制 在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时, 我们必须改革和建立新型的管理制度。
二、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 问题。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市化的不 恰当扩张等。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 关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问题, 有这许多的争论。第一种认为, 我国 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这个是参照了同等工业化国 家的情况。第二种认为, 我国出现了“隐性超城市化”的情况。第三 种判断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滞后工业化进程, 但没有过多偏离 工业化进程。第四种认为,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的 阶段。[4] 而实际上,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各个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差 异较大。[5]根据钱纳里标准进行对比, 中国各省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协 调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北京, 上海, 广州的城市化率为7 0 % , 达到稳定。 而一些省份如西藏和贵州城市化率就远落后工业化率。一些省份出 现过度城市化如黑龙江, 吉林, 这主要是因为国家“三线”建设时过多 将工业集中于此。所以要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来实行不同的对 策, 不能全国范围都一味推行重工业化。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 中国一直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户籍问题。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为城市建设提 供劳动力,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户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 解决。由于户籍的限制, 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 但并没有成为真正城 市居民。户籍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乡人口的流动, 增加了费用, 降低 了生产率。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造 成了农村持续贫困。二是农民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虽然农民进城打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 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 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 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 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
合起来, 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 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7]其次是 改革城市户籍制度, 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 打工的限制, 赋予他们享受城市待遇的权利。再者,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 障制度。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局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在 城市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企业不发工资, 不交 社保等情况屡见不鲜。要根据农民的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制定出合理 的保障体系, 而之前的制度如必须在某省工作1 5 年以上才能进入社保 体系, 显然不符合农民的情况。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1 9 4 9 年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出现了显著 的变化。城市数量由1 32 个增加至200 8 年的6 5 5 个, 城市化水平由 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 以下五个阶段①: (1)初始阶段(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五年计划的提出 使得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得以实施,而当时政策也鼓励农民进城, 所以形 成了一批新的城市。1949年,全国有城市132个,城市人口3949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7.3%。到1957年末,城市有176个,城市人口增加到7077.27万 人, 城市化率(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 0 . 9 % 。 (2)波动阶段(1958年-1965年)。1958年,受到“右倾” 影响, 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在这时期, 城市数量由1 9 5 7 年1 7 6 个 增加到19 61 年的2 08 个, 城市人口由7 07 7 . 27 万人增加到1 01 3 2 . 4 7 万人, 城市化率由1 0. 9 %提高到1 5. 4 %。1 9 6 2 年开始国民经济调 整。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40个,城 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 857.62万人,城市 化率由15.4%下降至12.2%。 (3 )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 命,使得我国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动荡,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至 1978年,全国只增加城市26个,1978年城市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 17.92%。 (4)发展阶段(1979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 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979年到1991年 的1 2 年间, 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 8 6 个, 城市人口增加到3 1 2 0 3 万人, 城市 化率比重达到26.94%。 (5)稳定阶段(1992年-2008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以市场 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其地位和作 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逐步提 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 化道路”。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城市人口为59379.3 万,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
百 分 80 比
70
(% )
60
50
40
城 市化水平
30
20
10
0
1949 1961 1991 2002 2004 2008
1949-2008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
()
单 700 位
600 个
500
400 城市数量
300
200
100
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关键词】城市化 进程 现状 对策
城市化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这一指标可以反 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进化程度, 经济发展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国 家的实力。从全世界来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高于发展中国 家的城市化程度。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农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变化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三个 方面: 第一,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第二, 第二、三产业 向城市聚集发展的过程; 第三, 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1]城市化是通过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发展, 带来 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有效配置, 继而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城市 化是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所以说城市化是一 个历史范畴, 同时, 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三)城市化的不恰当扩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加大, 导致农民 失去了大片土地, 而农民只是得到了很少的补偿费用, 使得农民的生存 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征占土地的同时,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 只能有 一部分农民成为城市人口, 而且城市也未能提供相应的岗位, 这一部分 新的城市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而征收的一部分土地也没能得到很好 的利用。 土地的扩张导致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口的城市化, 从20 0 0 年 开始,我国的城市化率以年均3 .78% 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却没有同步 增长。从2001—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 长70.1%, 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6]城市的过度扩张还导 致了资源的浪费,盲目的修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增加了城市化 的成本。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