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了动物的种类、生活、运动以及动物的个体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动物的群体行为而单独设置的一节内容,它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
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
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三、目标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
2.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各种材料,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3.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四、重难点确定
结合学情特点及目标确定本节课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意义,动物的信息交流。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资料分析和谈话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能够认同动物的社会行为与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2、本节“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运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归纳出社会行为的特征,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资料分析—分组讨论—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八、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