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4、发展 《肘后备急方》
晋、唐、宋 葛洪
意义:收载便、廉、验之方剂于一书。 载方:单方510首, 复方494首. 《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 意义:集唐朝以前方剂之大成。 载方:前者5300首,后者2200首。 孙思邈
《太平圣惠方》
意义: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载方:16834首。
《和剂局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 载方:788首。 《伤寒明理药方论》
二.“七方”,始于《内经》,明确提出是《伤寒明理论》 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方法。 l 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或作用强,以治疗
邪气亢盛,或须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
l 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或作用缓和,以治 疗邪气较轻,须分次频服的方剂。如葱豉汤、桑菊饮。
l 缓方:药性缓和,需长期服用,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性疾病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l 急方:药性峻猛,须迅速服用,用于病势急骤的方 剂。如四逆汤。 l l 奇方:药味以单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偶方: 药味以双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二、 方剂的定义与标准: 1、方剂的标准: l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l
l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l
l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2、方剂的定义: 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确立治法, 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斟酌用量,决定剂型, 规定用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药方。 三、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明理法,善于联系。
2、重点记忆,强调方歌。
A、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可强记。 B、某些方名就是方剂的组成。如麻杏甘石汤。 C、多方组成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 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组成。
D、采用趣味记忆。如玉女煎
三仁汤 三人扑通滑竹下
十七亩麦地
3、反复训练,应用帷幄。 4、明辨方祖,率一统十。
5、前后比较,融会贯通。
使药
有二种含义:
A、调和药性。调和全方药性不致过偏 B、引经药,引药直达病所。 如肝经 脾经 肾经 柴胡 白术 附子、熟地 心经 肺经 黄连 桔梗
病案分析: 一患者主诉: 近几天来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楚疼痛, 口微渴,察其舌,苔白,切其脉,脉浮。 辨证:
立法:
选药组方:
辨证: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A、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 药力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 右,再下其他药。如龟板、代赭石、龙骨、龙 齿、磁石、水牛角、寒水石、生石膏等。某些 质轻而又用量较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亦可先煎 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如灶心土、糯 稻根等。其他,尚有麻黄应先煎去沫,以防令 人心烦;乌头、附子先煎以降低毒性。
方剂学
方剂教研室
方剂学
绪言
要求:
1、 明确方剂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3、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一、方剂学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与治法的理论,方剂 的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地位和重要性:
1、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架于中医基础到中医临床之间的桥 梁学科。
大黄四两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
枳实三枚
厚朴二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行气通便 气滞便秘
C、剂型的更换变化: 组成、用量相同,而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这 种差异表现在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适应病势缓急 不同。如理中丸和人参汤。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二、治疗大法 1.源流:《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五》:“故曰:病之始 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 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 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 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 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 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 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
3、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 火”。“武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 急的火。“文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 较慢的火。同时,要根据药物的性味、质地及所需时 间的要求,酌定火候。如解表剂与泻下剂的煎煮时间 宜短(20~30分钟),其火候宜急,水量宜少;若是滋 补剂与质地坚实的药煎煮时间宜长(大约50分钟左 右),其火候宜慢,水量略多。若将药物煎煮焦枯, 则弃之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4、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 浸泡20~30分钟,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在煎药的过程 中,不要频频揭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 失。
黄。
君药的特点:
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药味1~2味。B、用量大。
C、作用强。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E、君药选择 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标急时针对主症。
臣药 增强君药的药效,起辅助治疗作用的 药物。 如白虎汤中知母。
①帮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a.数量不宜多 b.与君药的配伍表现为相须或相使 c.不同的臣药决定君药不同的作用趋势
胆怯之证的方剂,称为“重剂”。如朱砂安神丸。
l
滑可去着
凡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用于有形
燥屎停着胃肠的方剂,称为“滑剂”。如五仁丸。
l 涩可固脱 金 锁固精丸。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气、
血、津、精滑脱失散的方剂,称为“涩剂”。如
l l
燥可去湿
凡具有温燥健脾作用,用于湿滞
中焦脾胃的方剂,称为“燥剂”。如二陈汤。
载方:61739首。
《医方考》 意义:是历史上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医方集解》
意义:开创方剂综合分类方法的先河。 6、停滞 民国百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7、创新 新中国成立
《方剂大辞典》 意义:辑秦汉以来一直到1986年的医学文献中有方 名的方剂共96592首。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
立法:解表散寒,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选药:羌活 祛风散寒除湿 君
防风、苍术
发汗散寒,祛风除湿,助君
药作用 臣
细辛、川芎、白芷
散风寒,宣湿痹, 止痹
痛 佐助药 佐助 反佐
黄芩、生地
治兼症之热 制辛温药之性
甘草
调和诸药
使
四、方剂的变化形式: 1、为什么要组方变化? A、病情的复杂性。 B、体质的强弱 C、年龄的大小。 D、气候的差异。 F、地区用药习惯。
和法
广义 调和营卫、阴阳、表里、肝脾、寒热
如桂枝汤、逍遥散。
l
消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方法,以祛除体内气、血、痰、 湿、虫、食积聚的一种治法。 狭义 消食导滞 消食剂
消法
广义 消散体内气、血、痰、湿、虫积聚
如理气剂、理血剂、祛痰剂、祛湿
剂。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湿可去燥
凡具有增液养阴作用,用于脏腑
津液亏虚的方剂,称为“湿剂”。如增液汤。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组成变化,突出方剂的配 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一、为什么要组成方剂? 1、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2、 产生协同作用 3、监制药物毒、烈之性。
4、随症合药,扩大治疗范围。
l 复方:两方或两方以上药物的组成,用于治疗复杂 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
三、“十剂” 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是用功 效归纳药物的一种方法。其后,《圣济经》添以“剂” 字,而成无巳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则称为“十剂”。 l l l 宣可去壅 凡具有行气活血消食作用,用于气
滞血瘀食积的方剂,称为“宣剂”。如越鞠丸。
2、组方变化的形式: A、药味加减变化 随症加减:主药主症不变,随次要兼症的不同而 加减。(佐药的加减) 如桂枝加杏朴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证基础上兼咳喘 桂枝汤证基础上兼颈项拘急
B、 药量的增减变化: 药物组成相同,由于药量变化,使方剂功效、 主治均发生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比较
小承气汤
5、控制单味药物的作用趋向。 6、不产生抗药性。 二、如何组成方剂? 辨证 选择药物 方。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1、来源:《素问知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 立法 按照组方原则 组成新
规定用法、用量、 剂型
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完整提出《伤寒明理论》
2、 含义: 君药 药 针对主因(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物,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如麻黄汤中麻
2、 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八法:清代 程钟龄《医学心悟》
书中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以汗、 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l
和法:
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用于祛除病邪为目的的 一种治法。 狭义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佐药
有三种含义:
A、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 疗兼证或次要症候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杏仁。 B、佐制药:监制君、臣药物的毒、烈之性,起到
药用安全目的的药物。如十枣汤中大枣。
C、反佐药:药性与君药相反,起相反相成作用的 药物。如芍药汤中肉桂。 说明:a.根据病情和制方需要选用不同的佐药。 b.用量宜轻。
一、煎药法:
1、煎药用具:以瓦罐、沙锅为好(化学成分稳定的器 皿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以,但应切记住铁器、 铜器不能运用。煎具应大些,以便于药物的翻动,另 外,煎药时应加盖,以防有效成分的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