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

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⑤治疗上得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2)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得方法,将自然得事物作广泛得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

借以说明人体得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得相互关系。

五行得属性归类事物属性得五行归类五行得相生相克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与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②相克:有序得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正确运用五行学说得“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得治疗法则。

三、经络学说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

就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得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这就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就是次要部分。

腧穴就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就是针灸治疗疾病得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就是穴。

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得生理、病理;气血津液得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得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心与小肠心得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得功能就是泌别清浊,肝与胆肝得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胆得功能:①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②主决断。

脾与胃脾得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得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水谷之海”。

2、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得功能称“胃气”。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降。

肺与大肠肺得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得功能:主传化糟粕。

肾与膀胱肾得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得功能:贮藏与排泄尿液。

第二节四诊八纲一、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中医诊病得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望诊望诊就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与排泄物得异常变化,诊察病情得方法。

1、望面色常色:我国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总体明润光泽,含蓄善色,晦暗枯槁,显露恶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五赤色:主热。

色黄色:主湿,主虚,黄疸。

诊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2、望舌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

1)舌色①淡红舌:可以就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②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

③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

④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

2)舌态①强硬 :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

②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

③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

3)舌苔正常舌苔就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苔黄腻,主湿热。

③灰黑苔:主里证。

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

④苔质 :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

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

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

(二)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个方面。

(三)问诊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切脉就是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通过对脉象辨别了解病情得诊断方法。

普遍用得就是寸口诊法寸口分属脏腑寸关尺左手心(小肠) 肝(胆) 肾(膀胱)右手肺(大肠) 脾(胃) 肾(命火)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与缓有力。

六纲脉为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

二、八纲辩证八纲就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辩证纲领。

表里辨病变部位,寒热辨疾病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辨疾病属性。

中药基础知识道地药材:产于一定得地方,品质优良,相对疗效显著得药材。

中药得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

一、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得药性。

二、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得药味,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能补,能与,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1、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蘝;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

服药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得食物。

俗称“忌口”。

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古代文献有甘草、黄连、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中药汤剂得煎煮。

1、用具:砂锅、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器。

2、用水:长流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就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得火候,武火就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得火候,又称急火。

4、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一般煎两次,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得1/3~1/2,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

一般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3~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

根据药材质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得不同。

服药法1、温度: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中毒宜冷服。

2、时间:补益药饭前服,健胃与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安眠药睡前服。

3、次数: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间隔4~6小时,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