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势结构面

优势结构面

优势结构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蒋建平1,章杨松2,罗国煜1,阎长虹1,汪明武3(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优势结构面理论的发展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其应用范围包括岩土工程区域稳定性问题、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问题、岩体质量问题、岩体地基沉降变形问题、土体中的宏观优势结构面问题和岩土工程加固问题等。

实践证明:优势结构面控制和评价区域稳定性有6种基于优势结构面理论的新方法;当测试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应测优势结构面上的力学参数,同时要考虑围压效应;在评价岩体质量时,应加大优势结构面上岩体质量的权重值;在相同应力条件下,考虑优势结构面效应时,计算的地基变形量比不考虑优势面效应时要大,说明优势结构面对地基变形有明显影响;工程加固中要抓住优势结构面这一关键因素。

关键词:优势结构面理论;区域稳定性;优势面力学参数;岩体质量;地基变形;工程加固;土体收稿日期:2000-06-06基金项目:江苏驶通科技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蒋建平(1968-),男,湖南邵阳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优势结构面理论是罗国煜教授在几十年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就岩坡问题于1979年提出,正式发表于1981年[1]。

之后,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一两年将优势结构面理论继续应用于一些岩土工程实践中,使得优势结构面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能以新的思路和分析方法解决岩土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工程的区域稳定性问题、岩体力学参数选择、岩体质量、岩体地基沉降变形和工程加固问题等。

这几个问题正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注重地基稳定性,而忽略区域稳定性;测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测的不是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没有注重优势结构面上的岩体质量;工程加固中没能抓住控制失稳的优势结构面这一主要矛盾;忽略土体中宏观优势结构面的分析等。

所以,有必要用优势结构面理论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优势结构面理论简介岩体结构控制论最初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提出(谷德振,1979)[2],其他人在这方面也有研究和发展[3]。

优势结构面分析观点就是植根于这一理论,并取得可喜进展(孙广忠,1993)[4]。

整的,它被各种各样的结构面所切割,这些结构面包括节理裂隙、断层面、劈理、缝、软弱层等[2]。

优势结构面就是上述各种结构面中按一定的优势指标找图1 优势面理论基本思路框图出的对岩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

优势结构面理论是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张苏民,1993)[5],它以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为指导,以优势结构面分析为中心(黄润秋,张倬元,王士天,1991)[6],它认为优势结构面或优势断裂是指对区域稳定性或岩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以及对气、液介质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面,优势结构面不限于三维结构概念,认为时间因素是主导因素;以形成时间新、活动性强、破碎带软弱和富水为特征;用优势指标判定优势结构面,以优势结构面组合为岩体稳定性模型,使地质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值论与非定值论并举(罗国煜等)[7-14](图1).优势结构面(或优势面)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于黄河黑山峡工程、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长江三峡高边坡岩体工程、宁波大桥工程等十几个岩土工程,并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区域稳定性和岩体质量评价和南京市基岩工程特征评价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优势结构面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先注重扎实的、系统的地质分析,再据优势指标找出优势结构面及优势结构面形成的破坏模式,然后建立相应的力学数学模型,向量化分析方面发展。

区域稳定性指的是构造稳定性。

优势结构面理论认为[10,14],对任何一个工程要先从图2 区域优势断裂控稳宏观上看稳不稳,即先分析区域优势结构面(即区域优势断裂).如图2所示,构筑物地基本身稳,其实它不稳,看深一点就知道,因为深部存在一条大的活断裂(优势结构面);某桥墩看其本身稳,看宽一点,它就不稳,沿优势结构面发生塌岸时桥墩会垮塌。

所以区域稳定性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优势结构面理论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具有以下新思路和分析方法:(1)优势结构面理论认为优势断裂(即优势结构面)控制区域稳定性,优势断裂是指活动性相对强且对工程稳定性影响较大的断裂,从而抓住了主要矛盾。

(2)对于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优势断裂,存在优势段和组合优势段,优势断裂在工程上还存在横向分带性[19,20]。

断裂分段可概括为4种:断裂形态的几何学分段、结构分段、活动性分段和破裂分段。

如润扬大桥桥基的夹江断裂中就存在分段性,在世业洲桥位与渡口桥位断裂切割岩性不同,世业洲桥位断裂角砾岩成分主要以花岗岩及砂岩为主,渡口桥位断裂角砾岩则以泥岩、砂岩为主,棱角明显,且断裂带宽度、胶结程度、内部结构都有差异;断层泥分维值、成熟度和和目前活动度东西两段均有差异。

从断层岩的矿物组成、显微特征、岩体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等诸方面来研究与评价断裂的工程横向分带性,系统研究各分带的工程地质特征和针对各带提出相应的工程对策,对评价断裂带和合理选取岩体参数以及指导工程设计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对系统论证建在断裂带上的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合理设计、工程措施和安全运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从上述思路出发将润扬大桥工程中的中桥位世业洲桥基断裂分为构造透镜体带、劈理化带、碎裂岩带、火成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影响带、节理发育带等。

据此,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优势结构面理论以找寻和评价优势断裂为关键,在场地稳定性评价中又以找寻优势断裂的优势段和组合优势段为核心,也是找寻潜在震源和评价建筑场地条件,以作好抗震设计的基础。

并且,优势断裂的分段和分带就为在优势断裂中寻找相对稳定部分提供了依据。

(3)用优势指标法、REPP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法(ANN法)寻找优势断裂,建立多种区域稳定性智能评价与控制系统的新模型,包括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评价模型、模糊ANN 评价系统模型、GIS评价信息系统模型及它们相互结合的综合智能评价系统模型等[15]。

(4)提出了用断层泥的显微和定量特征来评价隐伏断裂的抗震和抗断难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20]。

(5)区域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相结合、工程地质和地震工程结合的评价原则。

(6)研究的技术路线:①构造大单元特性;②找优势断裂(方法有:地质分析、物探、岩分析、测年、断层泥分析);③优势断裂分级(方法有:地质分析、系统分析、人工神经网络);④综合评价。

3 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问题邓宜明和李坚诗(1987)的调查资料显示[3],大瑶山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29次塌方,有22次塌方与结构面有关,占塌方总数的75.9%;郭志(1996)列举了三峡水库坝基、小浪底水库左坝肩、法国的布泽坝等13个国内外著名工程受结构面影响的实例。

可以看出,岩体结构面控制岩体的稳定性,其力学参数的合理取值,是岩体稳定分析和各种数值方法得以成功应用的关键。

龚晓南(2000)[16]指出,结合岩体断裂力学和其它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进展,开展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结构面几何学效应和力学效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水利、交通、建筑等领域大型工程的兴建,极大地促进了岩体力学的发展,岩体内部不连续面(结构面)对岩体稳定性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常用的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如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有限单元法等,都考虑了软弱结构面的作用。

然而,决定数值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最基本的问题,即确定结构面参数的方法,虽仍在发展,但与不断涌现的结构面模型和相继提出的破坏屈服准则等精细复杂的计算手段相比,其发展速度相形见拙[17]。

这使得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同结构面参数选择方面的停滞不前形成了显而易见的矛盾。

作者认为,测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主要应测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并要加强测量的精度,这一点是本文着重要指出的。

具体方法分以下两步:(1)找到最危险控制失稳结构面优势结构面。

方法有优势指标法、ANN法、专家系统法等。

①优势指标法:根据一定的优势指标可以确定出优势面[11],如下式所示:CP(I)=T·TP(I)+Q·QP(I)+N·NP(I)+G·GP(I)+D·DP(I)式中:CP(I)为结构面I的综合指标;TP(I)、QP(I)、NP(I)、DP(I)和GP(I)分别为第I结构面的时间、性质、数量、规模和分形优势指标;T、Q、N、G、D分别为时间(指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性质、数量、规模和分形(指结构面的分形维数)优势指标对应的权值。

当CP(I)≥优势判据CN时,I结构面为优势面。

②人工神经网络法(ANN法):在润场大桥工程中,采用BP网络结构作为模式分类器,网络拓扑结构为(4,5,6),网络训练学习参数:学习因子取0.328,势态因子取0.186,均方差0.00050,训练迭代次达11400次[15]。

③专家系统法:采用的是罗国煜等开发的ROPP专家系统。

通过以上方法,找出润扬大桥桥址区地质优势结构面有:夹江优势结构面、世业洲优势结构面;统计优势结构面有:4组节理中的第1组(倾角50°)和第2组(倾角45°).(2)测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测试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要注意优势结构面所处的围压效应,以免测得的参数偏小。

目前测试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的方法主要有:①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宏观力学特征和微观颗粒组构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工程类比法和专家意见,提出确定软弱夹层(即优势结构面上物质)物理力学参数的综合分析方法。

②工程地质类比方法:在有关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地质类比方法,选择与拟研究结构面地质环境最为相似的样品的试验资料,确定所研究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此法是用已有大量工程建设经验,指导拟建工程的评价或设计参数取值的一种方法,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

③加权位移反演法:是在待反演结构面附近取(假定)一基点,在构造目标函数时使用相对于该基点的相对位移值,并引入加权系数。

为达到使待反演结构面与岩体其它部分相分离的目的,加权系数的取值原则是在离待反演结构面近的测点处取大值,在离待反演结构面远处取小值。

此法反演岩体可能的控稳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是可行的,其成功的关键是引入了权系数矩阵[λ],突出待求解问题的主要因素,弱化次要因素,它使参数反演具有针对性,使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的参数反演求解成为可能。

不过,要减少反分析的工作量,保证对控稳结构面的针对性研究,应充分利用工程地质的定性分析手段先找出可能的控稳结构面(即优势结构面)[17]。

④经验估算法[3]:由JRC JCS模型来表达:τ=σn tan [JRC n lg(JCS n/σn)+σr],式中:JRC n和JCS n分别代表取样长度为L n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和壁岩强度;σn为法向应力;τ为结构面抗剪强度;r为结构面残余摩擦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