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1)1发展形势 (2)1.1现状 (2)1.2存在的问题 (6)2总体要求 (8)2.1指导思想 (8)2.2基本原则 (8)2.3发展目标 (9)3重点任务 (10)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 (10)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10)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 (10)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10)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12)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12)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4)4.2海基观测系统 (16)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16)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17)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17)4.3空基观测系统 (18)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18)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18)4.4数据管理体系 (18)4.4.1数据管理系统 (18)4.4.2数据传输网络 (18)4.5管理体系 (20)4.5.1管理制度 (20)4.5.2管理队伍 (21)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 (21)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21)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21)5远景规划 (22)5.1海床基观测系统 (22)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 (22)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22)6保障措施 (23)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于2017年10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
本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海洋防灾减灾职能的重要依据。
1发展形势1.1现状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的南端,南海之滨;大陆海岸线长达4114.3公里,居全国之首;拥有海岛1963个,总海岸线长达8500公里。
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影响,广东的气候和水资源适宜人类居住。
港湾、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生物和可再生能源等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广东沿海从东到西共有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十四个城市,人口总计7866.77万。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乃至亚太最有经济活力、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同时,广东省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水产养殖、港口航运等海洋产业,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2011年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立以来,更是走上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海洋发展之路。
图12009—2015年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产值广东省在得益于海洋带来的资源和潜力的同时,也遭受着频繁、严重的海洋灾害的侵袭。
国家海洋局908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是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每年都造成广东省的人员伤亡和至少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图22009—2015年广东省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给广东省带来最大威胁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比如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到全省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99%以上。
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有约3.4个台风登陆广东,绝大部分伴生有风暴潮灾害。
汕头至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岛东部沿岸都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岸段。
而这些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基础设施林立、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因此台风风暴潮往往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是0814号“黑格比”台风风暴潮,广东省沿海受影响市、县达39个,受灾人口737.05万人,死亡22人,失踪4人,直接经济损失118.25亿元。
近年来其他几次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分别是:●0606号“派比安”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473.49万、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
●1319号“天兔”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579.32万、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1409号“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6.01万、直接经济损失24.66亿元。
●1415号“海鸥”台风风暴潮,受灾人口258.98万、直接经济损失29.85亿元。
除此之外,海浪灾害更易造成外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例如2013年,受强台风“蝴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
赤潮灾害则主要给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带来经济损失。
建设海洋观测网,是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是开展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基础支撑。
广东省目前的海洋观测站点主要是国家海洋局建设运行的海洋站、平台站和浮标站,包括21个海洋站、2个平台站和6个浮标站(分布见表1和图3)。
表1国家海洋局局属海洋观测能力序号名称类型1大万山海洋站2闸坡海洋站3海安海洋站4台山海洋站5水东海洋站6湛江海洋站7南澳海洋站8遮浪海洋站9汕尾海洋站10深圳海洋站11珠海海洋站12广州海洋站13硇洲海洋站14汕头海洋站15惠州海洋站16赤湾海洋站17饶平海洋站18南澳岛海洋站19惠来海洋站20陆丰海洋站21雷州海洋站22番禺53平台23惠州19-3平台24QF303浮标25QF304浮标26QF305浮标27QF306浮标28QF307浮标29SF304浮标图3国家海洋局在广东省的海洋观测能力现状从图3可见,广东省现有观测站点密度离《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100千米以内,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30千米以内”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能完全满足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总而言之,广东省亟需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网络,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作贡献。
1.2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东省沿海海洋观测能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但由于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在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广东省海洋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重点区域观测保障能力不足。
广东省大陆海岸线4000多公里,现有站点的密度分布相当于200公里一个海洋站,分布过于稀疏,大量临海重大工程、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不具备常规海洋环境要素观测能力。
但是在海洋灾害和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恰恰是这些区域周边的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2)海洋灾害观测防御能力弱。
广东省沿海地市县均为台风影响的区域,特别是陆丰、惠州、阳江、湛江等地更是台风影响严重的区域。
台风观测缺乏也是制约台风预报预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广东省沿岸、岛屿合理布局建设风剖面观测仪、波浪雷达、波浪浮标和海上观测平台,能够提升广东省台风应对的能力。
(3)应急机动观测设备严重缺乏。
缺乏针对海上突发事件(溢油、搜救等)和海洋灾害观测与评估(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啸等)的应急观测能力。
当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加应急机动观测是有效提高应急响应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4)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欠缺。
缺少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维护相配套的业务化保障基地和运行维护机制,同时也缺少专业的观测人员队伍。
2总体要求2.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新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利用现有基础,采用成熟的海洋观测技术,初步构建布局合理、稳定可靠的广东省海洋立体实时观测网,推进科学管理,加强配套业务支撑能力建设,实现业务化运行。
切实提升广东省海洋环境服务保障能力,为海洋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2基本原则(1)需求导向,政府引领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观测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领,综合权衡各种需要,充分考虑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重点保障滨海重大工程/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权益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对海洋观测的需求。
根据需求加强海洋观测能力优化与建设,提高我省海洋观测网整体服务水平。
(2)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根据广东省海洋观测站(点)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观测站点资源,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兼顾与海上交通、沿海港口规划的协调关系,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完善现有观测网络;利用成熟、可靠的海洋观测技术及相应保障措施,实现海洋观测网的稳定运行。
(3)统筹安排,协同共享广东省海洋观测网规划应与国家海洋观测网总体规划相适应,突出重点、有序实施,逐步形成全海域观测能力;协调广东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海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海洋观测资料的集成整合,实现省内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
(4)加强保障,规范运行海洋观测网建成后,运行经费须及时到位,做好维保队伍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保障支撑工作,确保观测网稳定可靠运行;观测网各系统应建立技术规范、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按规范开展业务化运行,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信。
2.3发展目标到2020年,广东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观测为主,浮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初步建立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3重点任务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强化广东省沿海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综合海洋观测能力,沿海每50公里设置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中心渔港、重要港口、重要产业园区、重大滨海工程附近至少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
逐步建立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权益维护等相适应的海洋观测网。
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加强由台风引起的海洋灾害观测,在广东省沿海城市开展台风浪、台风风场的观测,布设11个浮标观测站位和39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初步构建广东省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