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美学思想
1、氏族社会崩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
(1)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有了极大发展
(2)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冲突,带来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罪恶现象
2、孔子肯定了奴隶制社会产生后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又极力主张保存氏族社会传统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民主和人道的精神,适当地调节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实行一种较为温和和符合人道精神的阶级统治。
(孔子“仁学”的实质)
3、老子无情地揭露了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诠释前所未有的灾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
4、老子主张取消文明,实行“无为而治”,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
5、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人类文明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压迫为基本条件。
6、老子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的努力和能动的作用。
7、“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把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追求都看做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人为的活动,从根本上破坏了原始社会那种天然合理的朴素状态,因此,取消文明所带来的各种罪恶,停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认为去干预,就能成就一切事情,使人民免除一切灾难,自由快乐地生活,同时又能使国家的统治者能够永保天下。
8、“道”所具有的的特性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9、老子看到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是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到达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无为而无不为”(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10、“无为而无不为”说成是先于天地而存在并产生出天地的“道”这个无形的实体所具有的特性,如此,老子哲学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11、老子的“道”,目的是为了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形成其根本的特征或规律是“无为而无不为”。
12、孔老美学之区别:
(1)孔子是在肯定奴隶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肯定奴隶制下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绝对合理性的前提下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的。
老子是在批判奴隶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灾难的前提下来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的。
(2)由于老子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因而老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不可分地互相渗透在一起。
“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美和艺术的现象,是美和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自然无为,就没有老子所说的美和艺术。
(3)由于老子是立足于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来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的,因此他处处揭露文明社会中美与艺术所包含的种种内在矛盾,如美与真,美与善,美与丑的矛盾。
富于大胆揭露矛盾的辩证观念,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是老子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13、老子所谓的“无知无欲”,并非取消一切欲望,而只是要取消那些有害于生命的,过度的,不合理的欲望。
14、老子只是要求审美和艺术不应产生“令人目盲”,“令人耳聋”这样的有害的后果,而应当同人的生命的自由相一致,人类虽然需要美,但却不应该因为美的追求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不应把美看作是人的外在目的,使美成为反过来支配人的东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15、老子理想中的朴素自然之美,是他承认的唯一是正真的美。
16、老子所肯定和追求的美不是那种外在的、表面的、易逝的、感官的快乐之美,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常住的、精神的美。
17、老子认为真正的美只能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的肯定,而不是在感官享乐的追求,也不是在荣华富贵的追求。
18、美与丑
老子朴素地认识到了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这个事实。
19、“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之所以相去不远,正在于像善可以复变为妖一样,美也可以复变为丑。
20、老子对于美丑的这种辩证观念,包含了他对文明社会的批判。
21、马克思: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
22、在统治阶级说成是美的东西的后面,常常就隐藏着丑。
23、老子的辩证法是一种消极的辩证法,经常通向相对主义,由此得出了取消美丑的对立,随遇而安,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丑,采取一种超出于美丑对立之上的生活态度。
2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对美丑善恶的对立采取一种不闻不问的超然态度,恰恰是心知美丑有别,却无法坚持反对丑的表现。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对丑恶现象的一种高傲的轻蔑和抗议(嵇康、陶潜)
25、老子以至庄子在美丑上的相对主义实质上是从对世俗追求的美的否定而来,同时又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26、那种不把人牺牲于外物,不使人为外物所奴役的美,却完全是绝对的,是世界上唯一的正真的美。
27、“盗夸”之徒:文明社会所产生出来的那些不择手段残酷压迫人民的剥削者的代表,在他们身上美与真、美与善事处处尖锐地对立着。
28、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产生了老子所说的“慧智出,有大伪”的现象,在最美丽动听的言辞后面隐藏着最虚伪丑恶的思想。
29、在老子所批判的文明社会中,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这正是文明的一大弊端,但在理想中的那个没有“盗夸”之徒的社会里,真善美确是完全统一的。
30、“美言可以市”——王弼: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老子认为“道”是善人视之为宝的东西,不善之人有了它,也可以保全生命,所以“道”这个东西如果用美好的言词加以阐明宣扬,人人都会珍爱宝贵它,争着去接受它,连不善之人也绝不会抛弃它。
31、孔子处处都在正面地积极地主张和维护真善美的统一。
在“言”的问题上,他认为“言”的“信”(真)和“言”的“文”(美)事必须统一和能够统一的。
若不能统
一,则人不够努力。
32、老子虽然在根本上并未否定真善美能够统一,但他却处处都在揭露实际生活中美与善、美与真实互不相容地对立着的。
33、孔子是站在文明社会的拥护者的立场上来看待真善美问题。
(积极)
34、老子是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上来看待真善美问题的。
35、美与“无为”之道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的根本原则
36、“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7、不背离自然的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那他就能达到一切目的。
实际说,人的目的的实现就包含在规律自身的作用之中,或者说规律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即是人的目的的实现。
目的不是外在的规律,与规律不能相容的东西,而是内在于规律,同规律不可分的东西。
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是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一个极其重要特征。
(康德)
38、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包含对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39、“大巧若拙”
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中是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获得实现。
40、“无为”即是一切顺应自然规律,不在自然规律之外另行追求自己的目的,但恰恰是这样就能达成一切目的。
41、“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具有恍惚的特征。
42、“听之不闻名曰希”
借音作为比喻来说明“道”是人们是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从视觉所及的“形”来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
43、“道”虽然是属于感觉范围的对象,却又是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
44、音乐有“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作用
45、老子关于如何得道:涤除玄览(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性直观)
涤除:洗垢除尘(去尽一切功利私欲的打算)
玄览:深观远照(一种理性直观)
46、婴儿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道德的理想。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字。
47、孔子的美学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它的核心是要求把个体的心理欲求同社会的伦理道德统一起来。
48、孔子:美必须从属于善(仁义道德),决不能违背,这就限制了人民的个性的发展,也限制了美的发展,使美依附于善,不过是善所要求的一种外在形式。
49、老子的美学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个理论把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提到了最高的位置。
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就在于使使个体生命得到自由的发展,摆脱外物对于人的一切奴役。
50、老子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去求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是最高的善,同时也即最高的美。
51、老子思想将权术为韩非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