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肝肾综合征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肝肾综合征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肝肾综合征
王 琳,张金格,李 蕾
(河北省新乐市医院,河北新乐050700)
[关键词] 肿肾综合征;小剂量;多巴胺
[中图分类号] R692;R5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1)14-1770-01
肝肾综合征(HRS)是发生在严重肝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基础上的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尿毒症,而肾小管功能一般正常[1]。

HRS临床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死率高。

我院2003年3月—2009年11月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多巴胺(2~4μg/(kg·min))治疗HRS患者32例,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且价格低廉,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我院收住的HRS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8~69(5
2.1±
3.3)岁;病史5a以上。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0.6±2.2)分。

除外肝性脑病及肝肺综合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保肝及利尿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多巴胺2~4μg/(kg·min)静脉滴注,治疗9~14d。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血查肝肾功能。

1周后复查1次。

入院后监测24h尿量。

并观察临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4h尿量<1500mL,腹胀症状明显减轻,肾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尿量增加,达800~1500mL,腹胀减轻,肾功能好转;无效:尿量<800mL,肾功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数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临床综合疗效 本组经治疗后显效8例(25%),有效14例(44%),无效10例(31%),其中死亡6例,4例转到上级医院治疗。

总有效率69%。

2.2 治疗后患者肾功能及尿量变化情况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本组治疗期间有4例出现心悸、胸闷,2例出现恶心呕吐。

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

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3 讨 论
HRS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机制非常
表1 治疗后肾功能及尿量变化情况(珋x±s,n=32)时间血肌酐/(μmol/L)尿素氮/(μmol/L)尿量/mL
治疗前149.2±24.512.1±9.2675.0±48.2
治疗后123.2±32.7①6.8±4.1①1174.2±235.9①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肝功能障碍及门静脉高压可导致内脏小动脉扩张,使有效动脉内血容量不足,动脉压下降,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生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尿素氮及肌酐升高、钠水潴留[2]。

由于缺乏确切的治疗方案,本病死亡率较高。

笔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泵入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为患者顺利过渡到肝移植提供可能。

多巴胺为选择性肾血管扩张药物,小剂量多巴胺泵入可直接兴奋肾小球多巴胺受体,引起肾动脉扩张,肾血流量轻度增加,尿量增多,但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增加[3]。

小剂量多巴胺泵入时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及脉搏,观察尿量的变化,防止患者的血压、脉搏波动过大,并根据情况调整多巴胺的剂量。

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以免加重肾脏损害[4]。

多巴胺与其他内脏血管药物如奥曲肽及米多君等相比,具有费用低、性价比较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高级临床内科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991[2] 张彤,梅长林.肝硬化患者的急性肾损害[J].肝脏,2009,14(3):234-237
[3] 刘苏,何维新,谢伟术,等.肝肾综合征治疗现状[J].中华肝病病杂志,2003,11(10):638-640
[4] 阎明,孟繁立.肝硬化肝肾综合征的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6):458
[收稿日期]
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
 2010-10-20
[参考文献]
[1] 何玉华,管毓坚,朱发仙,等.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吉妮IUD 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9(3):159[2] 徐美娣.安舒环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55-956
[3] 宫内节育器失败原因及预防技术对策的研究课题组.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三种宫内节育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
华妇产科杂志,2010,45(6):434-437
[4] 周桂芳,张海艳,韩玉平.活性γ型宫内节育器Ⅱ12个月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7):431-432
[5] 周行,徐琳,马永红.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活性γ型IUD、TCu 380A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
24(28):3998-3999
[收稿日期] 2010-12-25
·
077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1May,20(14)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