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报告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2002年11月实验一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日期姓名合作者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内容与操作(写清处方与处方分析、关键操作步骤、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四、实验结果(一)薄荷油增溶相图的制作: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组分的百分组成,填入表1-1绘制薄荷油-吐温20-水的增溶相图。
表1-1称重记录及各组分百分组成计算图1-1薄荷油增溶相图(二)薄荷水:比较三种处方不同方法制备的异同记录于表1-2中,并说明各自特点与其适用性。
表1-2不同方法制得薄荷水的性状处方i滑石粉轻质碳酸镁活性炭 ii吐温80iii吐温80与90%乙醇ph澄清度嗅味(三)复方碘溶液:描述成品外观性状,观察碘化钾溶解的水量与加入碘的溶解速度。
(四)胃蛋白酶合剂:描述成品的外观性状(五)甲酚皂溶液:描述成品的外观性状,所制得的成品能否加水任意稀释而得澄明溶液?五、讨论六、思考题篇二:药剂学实验报告一、目的要求(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3)了解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和包装法。
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粉、甘草、朱砂三、实验内容[处方]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制法]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
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
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五、总结甘草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粉碎好多次,由于后面还有别的同学等着粉碎,最后还是没把甘草粉碎成标准要求的细度。
因此,后面的研磨过程,并不是很成功,制出的益元散中可以明显看出甘草粗末。
一、目的要求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
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2.药材:蕲蛇、防风、当归、红花、羌活、秦艽、香加皮、白酒、白糖三、实验内容[处方]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
[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0.5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
本品含醇量应为44%~50%。
四、思考题1、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药酒与酊剂同为浸出药剂,其不同点在于药酒溶剂为蒸馏酒,无一定浓度,制备方法有浸渍法和渗漉法,常加入糖或蜂蜜作为矫味剂;酊剂的溶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有浓度规定,制备方法除上述两种还有溶解法和稀释法,一般不用添加矫味剂。
2、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要测定含醇量?浸出药剂中酊剂和流浸膏剂需要测定乙醇含量。
五、总结粉碎蕲蛇时,蛇皮粉碎不了,蛇刺也很难被粉碎,但是蛇肉被粉的过细。
在装入渗漉桶中时,由于没有小瓷片,滤纸浮在药面上,导致药粉与白酒接触。
因为时间有限,并没有浸渍48小时,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渗漏了,并且实验全部做完后也没达到要求的900ml。
一、目的要求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益母草、红糖三、实验内容[处方] 益母草125g,红糖31.5g。
[制法] 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
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4左右,即得。
四、思考题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煎煮2-3次,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
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炼糖时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
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
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两者都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和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
五、总结在熬炼红糖时并没有呈现金黄色,而是深红棕色。
因为没法测密度,所以熬炼时全凭自己感觉,每步都按要求做,最后的实验成品呈棕黑色,为稠厚的半流体,味道很苦。
实验四板蓝根颗粒的制备一、目的要求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板蓝根、红糖3.试剂:无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三、实验内容[处方] 板蓝根[制法]取板蓝根14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0倍量水,1.5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0.5小时,煎液纱布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和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g,即得。
四、思考题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遇到挥发性成分要采用低温至稠膏状,精制95%乙醇适量,制粒用一号筛,赋形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稠膏量的5倍。
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质量检查?辅料用量,外观检查,溶化性,水分,硬度,粒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等。
五、总结因为做这个实验时正好中午,所以我们把板蓝根加水入锅后就去吃饭了,但排队吃饭人太多,导致时间加长,回来时板蓝根已糊,因此,就不得不称取板蓝根重新做实验。
浓缩时,密度有点低,导致加入蔗糖粉后并未出现颗粒,为此,我又不断研磨,待加入许多蔗糖粉后,板蓝根渐渐呈固体颗粒样,但颜色呈黄白色,加入蔗糖太多,导致颜色变浅。
实验六紫草膏的制备一、目的要求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二、本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粉碎机、七号筛(120目)2.药材:紫草、当归、生地黄、白芷、乳香、没药、芝麻油三、实验内容[处方] 紫草10g,当归3g,生地黄3g,白芷3g,乳香3g,没药3g,麻油100g,蜂蜡。
[制法](1)原料处理:将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碎断;紫草用清水润湿。
(2)炸料制膏:取麻油100g于锅内,加热至约200℃,先将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炸枯,至白芷表面呈焦黄色,除去药渣,降温至约160℃,将紫草加入,用微火炸枯,至油呈紫红色,滤出药渣,加入蜂蜡(每油10g,蜂蜡2~4g)熔化,倾入容器中,待温度降到60~70℃时,加入乳香、没药细粉,搅匀至冷凝,即得。
四、思考题中药软膏有哪些制备方法?各有何特点?如何选用?制备方法:研合法、熔和法、乳化法。
研合法:将药物细粉用少量基质研匀或用适量液体研磨成细糊再递加其余基质均匀。
熔和法:将基质先加热熔化再将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
乳化法:将油溶性组分混合加热熔融,另加水溶性组分加热至油相温度相近时,两液混合边加边搅拌,待乳化完全直至冷凝。
软膏剂基质较软,研磨后即可混匀,或主药不宜加热用研磨法,基质熔点不同,常温下不易混匀,主药可溶于基质,或药材需要用基质浸渍有效成分用熔和法。
乳化法中有油水两相。
五、总结油炸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时,由于温度过高,不小心有些炸糊,但不严重。
最后做出的紫草膏看着还比较好,颜色均一,有光泽,该实验做的还比较成功。
篇三:药剂学实习报告123药剂学实习报告中药学院班级:10级药物制剂2012年12月15日药剂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一周的实习实践经验,提升我们的操作能力,掌握实验室仪器的操作,了解片剂的质量检查的全过程,将本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
实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
通过这一周的实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对本专业真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和增强专业自豪感,为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时间:2012年12月10日——14日三、实习的内容(一)化学检查1、鉴别:取10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研磨成细粉,用200ml乙醇溶解,滤过,将滤液水浴加热蒸干。
(1)取蒸干粉末适量,溶于水中,加fecl3试液(9g三氯化铁溶解于100ml水中)后,显蓝紫色。
(2)取本品约0.1g,加稀盐酸(9ml浓盐酸稀释至1000ml)5ml,置水浴中加热。
40分钟后放冷,取0.5ml该溶液,滴加亚硝酸钠溶液(1g亚硝酸钠溶解于100ml水中)5滴,摇匀,用水3ml稀释后,加碱性β-萘酚试液(0.25gβ-萘酚溶于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2ml,震摇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果:显色结果如图1图12、含量测定取对乙酰氨基酚10片,精密称定,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对乙酰氨基酚40mg)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0.4%naoh溶液50ml加水50ml震摇15min,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加0.4%naoh溶液10ml,加水至刻度。
用0.4%naoh溶液做标志品,进行uv测定,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结果(其中e为715,l 为1cm)。
公式:a=ecl结果分析:测定a为0.781,计算得c为1.7g×10-5g/ml。
0.1g对乙酰胺基酚片细粉含有0.085g的对乙酰胺基酚。
每片药片的对乙酰氨(%)=0.085/0.1=85%(二)卫生学检查:一般采用测定药片中微生物含量是否超标来检验制剂是否安全。
(三)物理检查1、外观检测:主要检查片剂的片形、表面、边缘、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