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前言一、研究对象智慧城市是指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物处理和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兴起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由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
全球经济发展对于寻找产业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急迫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深层背景。
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兴技术贯穿后发生新的变化,赛迪顾问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为研究对象,核心目的在于揭示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演变的新趋势。
二、研究内容本报告对智慧城市产业的定义和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产业发展环境,描绘智慧城市产业全景,剖析智慧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格局与典型厂商表现,揭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政府、城市、企业三类对象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三、主要观点1、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能加快,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
但由于中国工业化还未进入高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叠加,引发了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抓手。
智慧城市在解决城市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2、智慧城市产业资源充分整合,一体化趋势明显。
智慧城市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单项服务逐步向综合化发展。
随着资源融合不断加剧,分布在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厂商逐渐感受到产业链不完善造成的压力,在横向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谋求纵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
企业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构建硬件、软件到应用服务的综合研发体系,以更快的速度向客户推广产品和服务。
硬件产品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商之间的边界将不断模糊、融合。
3、运营环节成为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影响产业繁荣的关键。
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后期运营,运营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形式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
当前,运营环节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平台型”应用,即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厂商有机会获得内容加载权、定价权、计费权和广告推广权等多项运营主控权。
第一章相关概念界定一、智慧城市相关概念1、智慧城市定义“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
归纳起来,国内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认识大体一致,认识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突出表现为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创新。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智慧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发展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是指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物处理和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包括人与人、人与技术,以及技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智慧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表1 智慧城市相关定义代表公司或专家智慧城市的定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和信息化发展之路,是信息技术和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社会的服务、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邬贺铨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IP化、网络化、WEB化、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云化、社交化、泛在化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宽带城市、物联网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低碳城市、绿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的内涵……总体上来讲是应用超大的计算能力,全方位实施数字城市2、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任何区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根植于对城市本身的解构和系统性、模型化的重新组合之上,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产生于城市业务系统与战略性技术的融合,包含三个层次、一个平台和两个保障。
图2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化、普及应用传感网、物联网泛能网以及RFID 、数字地图、嵌入式系统、云计算等技术,有效实现智能发展、全程监控,达到精准识别并直接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生产、消费、安全文化的智慧城市管理和智慧服务,及自我学习功能等等”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高新民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是由公众广泛参与的。
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的环境更加和谐,城市的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IBM智慧城市是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由此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三个层次为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是智慧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和智慧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总和,它能够全面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服务传递和业务协同。
数据层是实现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挖掘,为各项智慧应用奠定基础。
应用层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突出体现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服务渠道的多维度与集中性。
一个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应用支撑平台,充分运用中间件技术和云计算模式,提供信息开放、云计算和服务支撑等中间服务,使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之间能够共享资源。
两个保障是信息安全和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城市实现安全的信息感知、可靠的数据传送和安全的信息操控,同时从机制、体制、法律、文化、市民与管理者素养等多方面建立信息安全的软环境,智慧城市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将更为复杂,涉及层面更广,比如对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就比以往更加迫切。
管理机制融合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通过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确保智慧城市健康运行。
二、智慧城市产业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由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
全球经济发展对于寻找产业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急迫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深层背景。
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兴技术贯穿后发生新的变化,赛迪顾问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
广义上说,智慧城市产业指的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所有产业。
而狭义上看,智慧城市产业专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
这一概念与传统信息产业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带来的产业涵盖范畴的变化,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
图3智慧城市产业概念本文考察狭义的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包括产品提供、集成建设和运营三大环节,与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三大层次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图4智慧城市产业涵盖图产品提供集成建设运营应用层数据层设施层应用运营智能基础设施城市信息资源中心信息资源运营跨领域解决方案基础设施运营通用软件产品应用终端产品、存储与计算产品、传输产品智慧城市产业面向最终应用,因此产品提供环节指最终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最终产品即可直接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按照产品形态和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应用终端、传输、存储和计算设备以及通用软件产品。
芯片、电子元器件、专用材料等原材料产品提供是与最终产品提供紧密关联的产业,属于广义的智慧城市产业,在本文中暂不考虑。
智慧城市集成建设是指集成硬件产品、信息资源和软件等多种资源,面向应用需求所提供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和一系列服务供应,主要针对智能基础设施、城市信息资源中心和跨领域解决方案三大领域提供相应服务。
智慧城市运营指面向城市范畴的服务对象,基于建设和运维活动,通过拓展性、创新性手段所实现的持续增值服务,运营服务包括IT基础设施运营、信息资源运营及应用运营服务。
第二章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背景一、“感知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掀起高潮“智慧城市”概念问世后,迅速风靡全球。
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
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已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
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
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
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2009年8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感知中国”战略,“感知中国”随后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即兴起。
赛迪顾问研究表明,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基本都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