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为现代教育技
术的开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而现代教育技术把声、形、像等多种媒 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 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能把学习内容在 大小、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局部与整体、 外表与内里之间互相转化,加大了教学密度, 丰富了信息容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多媒 体辅助教学,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 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 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学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爸爸让我给他倒杯水,我从饮水机里接了一杯,双手端着茶杯,紧紧盯着水面,轻轻 挪动脚步,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爸爸的面前。”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还扎实有效地进行了句,而 且为理解课文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
(二)、片断读写 片段的读写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会写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
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讲练结合。 学生写作最头疼的就是“没东西写”与“不知怎么写”,现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读写迁移。 二、利用多媒体,课外延伸,扩大阅读 三、利用多媒体,自由交流,综合实践。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读写迁移。
句子读写 片段读写 篇的读写
(一)、句子读写 句子的读写是读写训练中的一项基本的内容,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表达 的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笔者主要采 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这也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我目睹过峰峦叠嶂的大山,也看到过连绵起伏的小山,却是第一次观赏桂林的象鼻 山。象鼻山真大啊,长几米的竹筏可以在象鼻间自由穿过;象鼻山真美啊,远远望去,犹如 一头大象正在江边戏水,一座小亭安安稳稳地落在山顶上,像是一个木鞍,正等待着远方的 客人坐上它一睹漓江的风采。”
学生写作最头疼的就是“没东西写”与“不知怎么写”,现在有课文作范例, 又有多媒体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素材,他们的写作兴趣很高,顺利地实现了 由读到写的迁移。
学生由于看到生动的图象,仿佛置身于幽静的树林里,表 达的欲望空前强烈,思维通畅,佳句华章脱口而出。真正找
二、利用多媒体,课外延伸,扩大阅 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 外阅读量,但是,这些阅读量应有什 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指导学生进 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一系列的问题摆 在教师的面前。在课题研究中,凭借 计算机储存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在 课前、课中、课后阅读与之相关的课 外读物,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为理解课文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 景。
如在五年级上册《13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三段的重点词语是“小心翼翼”,教师先出示 课件录像(钓鱼比赛的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哪里看出钓鱼人小心翼翼?学生看图 后就一目了然:钓鱼人提杆不敢用力,随着鱼的运动牵线,说明他非常小心,害怕用力过猛 致使鱼儿跑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小心翼翼”的意思。再让学生朗读品味这一 句式的构成特点(课件出示这一句话: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然后具 体说一说,你观察到谁干什么事时也小心翼翼的;这时同学踊跃发言,有的说爸爸端热汤的 时候小心翼翼;有的说爷爷下楼的时候是小心翼翼。最后,让学生自由地仿照上面的句子具 体写一写,有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道:
(二)练习中的扩大阅读。 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可在课前供学生在课堂 上看屏幕阅读。
(三)、篇的读写 学生在六年的小学
生活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近300篇文章。这些教科书中不乏有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独具匠心的地方,它给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大 的示范作用。如果真正发挥了这些作用,学生一定领悟写法,掌握技巧。
如,学习了《鸟的天堂》一课中静、动态描写后,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把某一 树林变化写具体、写清楚。沙沙作响的树林学生都看到过,但由于看时无目的,大多 已记不清样子,想不起具体的情形了。一定要写,就瞎编乱造一气。为此教师向学生 展示了课件《美丽的小树林》(课前特意去拍摄),无风时,树林的恬静,起风时, 动感的飘飘落叶,配以悠扬的乐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他们的想象。
在有课文作范例,又有多媒体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素材,他们的 写作兴趣很高,顺利地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
如,在讲述《桂林山水》时,教师可着重抓住第二、三自然段,这两段中的第1句运用对比 方法,突出桂林山水与众不同之处,然后运用排比,具体写下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 的特点。把这些特点表现得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写法使文章显得连贯、紧凑。可让学生细细 体味,感受特点。当学生了解这些方法之后,课件出示图片“漓江”和“象鼻山”等,看着 眼前美丽的画面,配上悠扬的乐声,学生浮想联翩,请看学生的习作:
如五年级上册《21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对清朝末年那段历史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感受中华民族 曾经蒙受的耻辱。于是,我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输入电脑,又让学生查阅网上资料,找到《中国近代 史》、影片《鸦片战争》,供学生课前阅读、观看。当学生了解到列强野蛮地侵略我国,犯下罄书难 载的罪行,获得的种种特权后,这就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情感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中,当读到“1860年 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 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对列强的憎恨之情油然而生,语气真挚, 情感真切,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丰富了相关知识。
(一)预习中的扩大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比如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受时
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有不 少的困难。借助多媒体,教师可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 课件,甚至有时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 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深入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