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历史研究(史料运用)型试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研究(史料运用)型试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研究(史料运用)型试题训练含答案历史研究强调史料的运用。

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是事件( 或活动) 的当时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亲身经历的。

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二手史料如本人或他人的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有时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司马迁著《史记》,其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

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以事后追记的方式来描述,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二手史料。

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

历史研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从史料得出结论时要注意两个原则:1、孤证不立,单一的史料不能证明结论。

2、小不证大,一个小的史料不能证明一个很大的结论。

1.从体裁角度,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

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A .《汉穆拉比法典》B.《荷马史诗》C.帕特农神庙D.炎黄传说2.某外国学者研究唐代农业生产时引用范成大诗句“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范成大的诗激情浪漫,其诗不足以信B.范成大是唐代田园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需详加考证2007 年广东高考26.(9 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 人;《宋史》55 人;《元史》l87 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 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 分)(3) 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 分)2009 广东高考26、(14 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统思想的主流。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

游、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比西学重要。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 年)(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1 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 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 分)2014广东高考38.(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 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2013 广东高考39.(25 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 分)2015 茂名一模39.(26 分)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内容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1912 年11 月5 日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

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

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 年7 月6 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l921 年8 月13 日的想象力。

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

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

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10 分)(4)1995 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 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4 分)2015 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统考(4)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 4 分)2007 广东高考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009 广东高考(1)晚清组。

(1 分)(2)①东汉组、宋代组。

(1 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 2 分,共 4 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或结论修改为“游酢和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佛教、道教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独尊(正统)地位被动摇。

3 分)宋代:程颐受到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的影响,融合了佛教思想的理学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3 分)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 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 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14 广东高考(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4 分)2013 广东高考(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 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5 分)2015 茂名一模(2)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分)能力:科学严谨的判断力;大胆高远的想象力。

(4 分)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育之有理即可。

(2 分)(4)更可靠:胡适。

(1 分)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 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3 分)2015 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统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