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
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本文介绍了、城市空间里高层建筑控制原则,探讨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一、城市空间里高层建筑控制原则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造成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外部尺度的控制
为解决目前我国高层建筑追求标新立异导致城市空间生硬、纷
乱的现状,设计师应注重对建筑外部尺度的把握,避免建筑体量失衡,带给人们疏离感或压迫感。

建筑物的尺度包括其形体的长和宽、局部之间、整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以及整体与城市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即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元素给人的感受。

在这一问题的控制上,应首先考虑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 并以其为
标尺, 结合街道尺度、城市尺度等整体考量。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

这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3、体量的控制
高层建筑因其巨大体量对城市空间的改变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设计者应从“在城市空间中进行创作”这一高度展开设计思路。

如何在形体规整的几何体上运用加法、减法等处理手段,设计出既符
合城市风貌, 有具有明显识别性和代表性的建筑外形,是现今国内
外建筑设计师的一大工作重点。

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 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
取决于公众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

而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 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强
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 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

可以看出,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
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城市空间是城市最基本的也是人最能感受和接触的城市要素。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 空间设计就必须考虑城市中人们的心理。

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一个能创造人性的场所, 又融入文脉的关系, 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

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 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

必须在高层和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 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

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 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 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 “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 空间却影响着我们, 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 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 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考虑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

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 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
力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
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
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

如英国伦敦中心区特拉法尔加( trafalgar)广场, 它于2003年完成了改造工程, 将此
广场的中心建筑国家画廊前的行车道路封闭, 建筑前的下沉式广
场的高差大台阶改造变成画廊入口的大台阶, 把画廊建筑同广场
连成一个整体, 并于广场两侧与前面组成一个人行道路系统, 与
车流分行, 通过这样的改造, 前来广场活动的人流比以前多了13倍。

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
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要
考虑同城市的联系,要适应城市整体的要求, 这样才能更加发挥新
建筑的作用, 使城市不断充实完整, 丰富城市的生活, 增加城市
的活力, 这是建筑师应具有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城市空间》( u rban space) 一书中, 克里尔以归类的方式研究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延续性, 并重新建立了建筑与公共领域, 实体与空间之间的辩
证关系。

在书中, 他列举了道路与广场交汇的不同情况,总结出了
不同数量的空间形式, 包括角度, 尺寸, 基本形, 变体和组合方
式等。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

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

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 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

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 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殊的空间性质, 其使用频率也很高。

城市街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

高层建筑物必须形成与周围建筑物的联系以加强城市结构, 并促进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

如果高层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线上, 而且在其门厅内部结合着过渡区的话, 那么, 这座摩天楼的底部就能将内部空间与外面的街道生活联系起来。

一般而言, 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 就越受市民欢迎。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开放程度较高,是布置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

如香港汇丰银行连接城市两条主干道, 设计者福斯特架空底层,市民可自由穿越或停留, 成为融入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 如
广州市规划局办公楼以底层局部架空形式,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半公共性的开放空间; 还有在裙楼屋面上, 高层塔楼的结构转换层以较高的层高架空, 结合裙楼屋顶平台进行环境设计, 对裙楼屋面而言是底层架空, 故可视为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特殊形式, 这种处理方式可营造归属感和私密性较强的公共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文小凡.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j].住宅产业,2010,(z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