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式摘要: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日益增多,这个群体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很突出。
文章就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压力的表现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如何教育引导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以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地促进研究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解决对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本科扩招的基础上,研究生也在逐年扩招,据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统计,200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200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201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
截至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53.84万人,比上年增加13.35万人,增长9.50%。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因心理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也时有报道。
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状况的关注,深入研究探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对策,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适应的问题首先,在生活上,由于研究生集中学习时间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都在忙于各种考证或者专业研究等,以致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产生孤独感,不会像本科生阶段,有丰富的班级活动等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其次,在学习上,虽然研究生的课程数量不多,但是与本科生的课程相比,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繁重的课程压力,使得研究生会出现适应问题,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现象。
同时,进入研究生阶段,除了修满相应的学分外,还面临着课题、实验、论文等科研压力,每个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导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只要不上课就要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
科研和课程的压力使很多学生难以承受,心理思想包袱就比较重。
2.经济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经济拮据对在校研究生来讲仍然是个敏感而尴尬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在读研究生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而且是全日制脱产的学生,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能力。
高昂的学费、宿舍费以及日常生活费对没有经济来源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负担非常巨大。
我校已经取消公费制度,实行奖学金制,获得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的应届研究生在扣除完学费之后每月可以获得400~6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三等奖学金虽然可以获得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要交一定的学费。
除了学校发的每月生活补助外,在不靠父母支持的情况下,应届研究生没有任何自己的经济来源,真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于那些工作后考取全日制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有些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不能为家庭带来收入,面临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更是难以言说。
扩招之后,学校能提供给研究生的兼职岗位比如助教等并没有显著增加,即便研究生有心兼职,也无合适的岗位解决研究生们的经济问题。
在不能从学校的岗位中找到机会的同时,许多学生选择为导师打工,希望从导师的课题中分到一杯羹,或者自谋出路,做做家教,寻找社会兼职,从而养活自己。
一边要进行科研,一边要养活自己,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3.择业方面的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读研的动机都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获得的学历和知识,为自己找到一份更好更理想的工作,但毕业的时候却发现“计划不如变化快”。
首先,现在研究生的扩招导致了研究生数量增加,使得原本稀缺变得大众化,一方面,由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并没用跟随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从而降低了研究生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过多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产生的是更为激励的竞争压力,有些岗位往往供大于求,使得应聘压力显著增加。
其次,在以前竞争同一个岗位时,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比本科生更加有优势,现在除非是那种非常技术类需要高学术人才的岗位外,大部分的岗位更偏向于本科生。
这是因为,本科生在报酬要求上肯定不及研究生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再者,本科生具有初出茅庐完全是一张空白纸的特性,比年长三年的需要考虑更多的研究生更具可塑性。
最后,很多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找一份比本科生更好的工作,在心理上自认为高本科生一等,对于一些报酬相对低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就产生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就业的问题更为突出。
这种压力也使部分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心理问题。
4.婚恋的问题研究生普遍年龄在22周岁以上,正值婚恋年龄时期,由于学业、科研压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每天的生活圈子有限,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等科研场所三点一线,导致接触人少,情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对象,产生抑郁、悲观等情绪。
即使有了男女朋友的研究生也不得不为两个人的将来考虑,能否在同一地点就业,家庭是否同意等问题。
还有的学生在谈恋爱时失去了与周围同学的感情沟通和交流,一旦失恋便会陷入无助的深渊,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1.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相对于辅导员、其他教学老师,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互动、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多,因而,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应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在学术指导过程中渗透心理辅导。
一方面,学生应主动与导师交流,在学术不解与科研困惑之时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导师也应在百忙之中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等,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以及讲授学术问题之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与学习新生刚入学,对新学校的环境交织着新鲜感和陌生感,可能存在适应问题,因此,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形式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与学习。
最常用也比较有效的形式是经验交流会,可以在研究生入学教育周的时候邀请毕业班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介绍他们即将逝去的研究生生活状态,交流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还可以邀请导师开展茶话会,主要目的在于讲解研究生的学习培养计划,在不同的阶段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这些措施主要目的在于,使新生对研究生生活有整体的认识,从而对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有大体上的规划,减少陌生感,比如打算继续读博的同学应该准备哪些,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应该准备哪些等。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体系完善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预防机制,配合学校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重视结果反馈。
在每个研究生新生入学时即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普查过程中有怀疑的学生进行访谈,确实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予以重视,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同时完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成立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以及爱心天使等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来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
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以及爱心天使等的职责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向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汇报日常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对于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以及爱心天使报送上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超出自己专业能力范围的病例要及时转交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让其介入,同时告知其家属,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开展以“沟通”为主的心理辅导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而是长期累积而成的。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将内心的忧虑、纠结、疑惑等等负面的情绪深埋在心底,久而久之酝酿成灾。
如果我们能在心理问题累积过程及早排解理顺,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甚至解决心理问题的产生。
所以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沟通。
而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横向沟通,也就是朋辈咨询。
与辅导员、导师相比,学生都是生活在一起,特别是舍友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及时了解周边人的情况,而且学生属于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容易互相理解,便于沟通交流,因此可以从中挑选学生干部、党员、助教等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团队,通过一定的心理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当周围的同学有困难时,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
另一方面是纵向沟通,我们知道处于相同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层面难免有不够成熟的地方,而辅导员、导师、心理咨询师则相对成熟稳重,对于事情的考虑通常会更周全,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讲座,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剖析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办法。
在平时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时刻留意学生的动态,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主动关心,与其沟通,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于发现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5.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承受能力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学历层次最高、与学科联系最紧密、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与本科生、社会青年相比,在思想特点上均具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大部分研究生、博士生长期在“象牙塔”里过着舒适的生活,与学校外界沟通较少,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心智和思想跟社会上的同龄人相差较多,往往表现在思想不成熟,心理敏感却脆弱,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理想和现实落差巨大,势必导致他们的心理落差,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那些不愿意放下身段的人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心理问题,其本质上还是要从学生自己入手,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身承受能力,这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才能迎难而上不再迷茫。
通过专题讲座加强研究生价值观、求职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引进业界人士入校讲座,并开展相应求职的模拟比赛,让研究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前适应求职的环境;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让研究生群体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能够主动关注自我,加强心理训练,自发地调适自身的心理冲突,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干预机制。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
”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说。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各方面一起努力,来加强引导和帮助,让研究生正确对待来自学习、经济、择业和婚恋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压力管理能力,进而健康生活,懂得“感恩、责任、奉献”,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1]陈丽.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1(3).[2]钟向阳.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杀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研究,2006(8).[3]张辉,牟宏晶.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和相关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4]周高琴.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韩慧莉.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研究生群体着笔[J].社会科学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