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复习资料专题一:脊索动物始祖脊索动物分化为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原索动物没有出现脊椎这一结构,其分为尾索动物及头索动物,无上下颔是其主要特征。
由于我们主要学习脊椎动物这一类群,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在了解脊椎动物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脊索动物。
这是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脊索 nothchord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鳃裂 gill slits脊索:位于动物背部,位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是一条由中胚层产生的棒状结缔组织坚韧而具有弹性,在低等脊索动物中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终生保留。
在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都具有脊索,但是与低等脊索动物不同,高等的成体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亚门)中或部分保留,或退化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在高等的脊椎动物中,背神经管将分化成为前端膨大的脑和脑后的脊髓。
鳃裂:咽部(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其间接或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中的鳃裂为呼吸器官,在低等向高等进化的过程中,鳃裂消失或是演变为其他结构。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及低等脊椎动物亚门中的圆口纲、鱼纲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的鳃裂仅在胚胎期存在。
除上述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之外,脊索动物仍然具有:“尾在肛门之后、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心脏位于腹面”等次要特征脊索动物在自然界中约占百分之五,经典常见的脊索类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专题二:圆口纲首先,我们介绍的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圆口纲,其因有一个圆形的口盘而得名。
口吸盘中有发达的角质齿,吸附于寄主体表或钻入寄主体内,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圆口纲生活在海域或淡水中,外形像鱼类,皮肤具有发达的黏液腺。
圆口纲动物有七鳃鳗和盲鳗两大类。
与鱼类相比,圆口动物并没有出现主动捕食的可供咬合的上下颔没有偶鳍(成对的附肢),仅有奇鳍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延脑、小脑、延髓五部分心脏进一步分化为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圆口纲出现不完整的头骨,头部有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注:圆口纲的脊索终生存在,但是具有已有雏形的脊椎骨(即在脊索的背面,每一个体节出现了两对小的软骨弧片,表明雏形脊椎骨的出现)七鳃鳗的幼体具有许多与文昌鱼相似的原始特征和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表明了圆口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特殊地位。
专题三:鱼类鱼类是身体呈流线型,具鳞片,用鳃呼吸,出现上下颔的水生脊椎动物。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类。
鱼类最重要的进化特征是:出现能咬合的上下颔上下颔出现的意义在于:其不仅能主动摄食,还可以用于攻击、防御、求偶和营巢等活动。
(鱼类以后的脊椎动物都保留了上下颔)鱼类除了具有能咬合的上下颔及成对的附肢(偶鳍),骨骼由软骨或硬骨构成外,最大的进化特征是脊柱正式取代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表被鳞,表皮具有大量的单细胞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可以减少身体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鱼类以鰾或脂肪调节身体相对密度(比重)获得在水中的浮力,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动力。
鱼类已经演化为主动捕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牙齿,也出现了食管、胃、肠的分化。
软骨鱼类有胰和发达的肝,而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肝组织和胰组织混合在一起称为肝胰脏。
鱼类依靠鳃呼吸,鳃中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全世界约有22000余种现生鱼类,分布在世界各地。
软骨鱼纲主要有鲨、鳐、银鲛等,全世界约有800种。
硬骨鱼纲主要有肺鱼、中华鲟、鲤鱼等,占现有鱼类种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广泛分布在淡水和海洋中。
专题四: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在动物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它们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已经初步完成了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各器官系统已经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而生存。
两栖特点:(既要适应水生生活,又要适应陆生生活)皮肤较薄,具有大量黏液腺保持体表湿润,但是表皮轻微角质化。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主要以肺呼吸,同时存在肺呼吸、鳃呼吸、皮肤呼吸。
心脏中心室出现了分隔,但是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新陈代谢较低,体温随环境变化)脊柱初步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并演化成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
(利于陆上运动)神经系统发育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了适应陆生生活的各种感觉器官,但是幼体依然保留着结构功能与鱼类相似的侧线,有的种类甚至保留至成体。
排泄器官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尚不完善,对于大量渗入体内的水,肾脏的肾小球有很强的泌尿功能,可将多余的水分排出。
在陆地上时,由于肾小球的重吸收功能不强,仍然不能离开水分。
全世界现存的两栖类动物为4300种左右。
注:两栖动物繁殖时受精卵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孵化出单循环、没有四肢、用鳃呼吸等与鱼类相似的幼体,经过变态才转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具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的初步适应陆生的成体阶段。
专题五: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真正意义上的适应了陆地生活。
他们在原始两栖类在从水生到陆生的不断演化过程中,身体的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并复杂化形成的。
由于爬行动物出现了“羊膜卵”这一繁殖方式,使爬行类在繁殖期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
爬行动物在中生代适应了地球上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体温依旧随着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羊膜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精致的薄薄卵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失和微生物的侵害。
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羊膜卵内有储存卵黄的卵黄囊,可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在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褶皱环绕胚胎生长,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两层膜的囊,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
羊膜将胚胎包在羊膜腔中,羊膜腔是一个充满羊水的密闭的腔,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
胚胎发育代谢产生的废物储存在由胚胎原肠后部突起形成的尿囊中。
尿囊膜上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卵壳表面微孔排出,而氧气也通过卵壳上的微孔进入尿囊膜上毛细血管供给胚胎发育。
羊卵膜的结构保证了爬行类在陆地上可以正常繁殖,不必依赖于水环境。
爬行动物除“羊膜卵”这一防止方式之外,还具有其他几种特点。
(1)表皮高度角质化,形成角质鳞片,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骨骼系统进一步加强,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其中颈椎数目增多,使动物颈部伸长,头部更加灵活。
出现了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胸廓,既保护了内脏,也增强了肺呼吸。
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五趾型四肢,趾端具爪,同时荐椎承重的增加使动物在陆地运动能力加强)(3)爬行动物的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但心室分隔不完全(鳄类心室室间隔完全而分为左右两个心室),因此血液彼此混合的程度较两栖类低。
(4)爬行动物排泄的最终产物为几乎不溶于水的尿酸,以此保存身体内的水分。
全世界爬行动物约有6300种。
专题六:鸟类鸟类是全身长满羽毛适于飞行的恒温脊椎动物。
鸟类几乎所有的身体结构都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更加适于飞行:翅膀的形态与飞机的翼相似,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飞行的动力则来自于胸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鸟类的身体长成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头部有缘而口中无牙齿,可以减轻头部重量有利于控制飞行姿势全身骨骼都是蜂窝状结构以及雌鸟的生殖系统减少一个卵巢,减轻全身重量与其他脊椎动物不同,鸟类的肺是由多极分支形成的复杂网状管道系统构成,丰富的毛细血管密布在微支气管周围。
鸟类具有4对半气囊用以辅助呼吸,使得鸟类在吸气还是呼气中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
(独特的呼吸方式满足了鸟类飞翔时的高耗氧量,称之为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鸟类的上下颔向前伸并包以角质鞘形成喙,口内没有牙齿,消化管内有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小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
嗉囊是食管的膨大,具有储存食物和软化事物的功能腺胃可分泌消化液肌胃具厚的肌肉壁,黏膜表面为角质膜,常有沙石在肌胃中,具有很强的机械消化能力。
鸟类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很强,消化速度快。
鸟类的排泄物主要为尿酸。
排泄器官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强,尿中水分较少,排泄物随粪便随时排出。
鸟类的心脏完全得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内得以完全分开。
鸟类的体温一般维持在40-42℃,体温的恒定使它们活跃于各种气候和环境中。
全世界现存鸟类约9700种,并且每年都有新的物种被发现。
专题七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全身被毛,除单孔类外都是胎生,有哺乳和养育后代的能力,具有汗腺。
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很好的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运动能力。
进步而完善的生物学特征:胎生:除产卵的单孔类(鸭嘴兽)等少数外,其他哺乳动物受精卵在进入母体子宫后植入子宫壁中,其绒毛膜、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胎盘。
(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中所有的营养和氧气以及排泄废物都是通过胎盘来传递。
胎生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动物的母体均有乳腺,多数还有乳头,乳腺是高度特化的汗腺。
母兽以乳汁哺育幼仔,同时对幼崽进行多方面的保护。
哺乳动物骨骼具有高度简化和具有灵活性。
脊椎仍然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椎体间有软骨的椎间盘相隔,可吸收和缓冲运动时对脊椎的冲击。
消化系统功能完善。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
根据食性,哺乳动物分为食虫类、食肉类、食草类、杂食类4种。
哺乳动物血管趋于简化,使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压升高,循环效率提高。
肺由复杂的支气管树和盲端的肺气泡构成,气体交换面积增加。
哺乳动物腹部具有肌肉质的横隔,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协助肋间肌扩张和缩小胸腔,促进呼吸。
哺乳动物的大脑特别发达,大脑表层形成沟回,神经元数量大增,感觉器官发达。
针鼹(原兽亚纲)鸭嘴兽(原兽亚纲)袋鼠(后兽亚纲)黄鼠(真兽亚纲)哺乳动物现存46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