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

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

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

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

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发展一旦破坏了生态平衡的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各地的餐饮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办得风风火火。

人们到饭店吃饭无可厚非,问题是拉关系或者公款吃喝,最容易激励人们大吃山珍野味的需求,而饭店老板为了发财,则不择手段地从各地购买野生动物,诸如穿山甲、蛇、果子狸等等。

从而刺激捕猎者无视保护野生动物的禁猎法规,不顾艰难险阻,大胆妄为,铤而走险,以至野生动物生灵横遭涂炭。

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市场经济进行一下正本清源的探究了。

著名环境经济学家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等在其名著《四倍跃进》中深刻指出:“市场意味着效率而不是一切,意味着贪婪而不是公平”,“如果市场做了对鲸鱼或野生动物、对上帝或大地女神或我们的子孙有利的事情,那纯属巧合”。

人类的利欲心无止境,长期侵害自然界生态平衡,总有一天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和报应。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仅食用野生动物的价值就达100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亚洲国家。

而2003年的SARS病毒首先在亚洲发难,就应足以使我们清醒了。

本来自然界需要维持某种生态平衡,人类需要同动物和谐相处。

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和生活在山林、湿地中,它们同某种病菌已经形成了寄主关系,即病菌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野生动物并不会被病菌侵害。

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食用野生动物,就会引火烧身,使病毒侵入人体来肆虐。

例如,前些年发现,黑猩猩原来就是艾滋病的寄主,但是艾滋病不会危害黑猩猩。

当人类捕猎黑猩猩时,艾滋病便传染到人身上,成了人的致命杀手。

难道我们还不应当通过SARS病毒、艾滋病毒的传染途径,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吗?我们必须知道,保护好动物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人类同动物是共存共利的依存关系。

近些年来,关于环境,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变暖”了,的确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发烧,这也导致了地球进入了一个灾难多发期,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

也就是说,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来自8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6地的1103个物种进行了研究。

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他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全球气温到2050年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

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类似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

据科学家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让我们又多了一个立即采取紧急行动的理由。

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

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

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

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

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

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

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

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

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

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思考: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致,或者说,经济增长是否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纠正错误的增长方式。

例如,我们有些增长是与人类发展目标直接冲突的,有些增长超过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有些增长是竭泽而渔的盲目开发,有些增长是出于一种失去理智的过分追求生活的刺激(一部分人有了钱后,不是更好地安排可持续发展,而是追求封建皇帝的穷奢极欲,乱吃乱喝乱挥霍等)。

除了我们看到的不正常消费导致的增长问题之外,在生产领域里,由于乱砍乱伐森林,导致洪水泛滥,由于乱开乱采煤矿,造成事故频频发生,等等。

企业的外部不经济现象,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环境保护。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

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确实,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了。

只有改正盲目性,我们才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才能达到长远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家魏茨察克说得好:“经济学并不能充分反映人类史东明/文的目标,因为人类的目标远远超过了贪婪和嫉妒。

但在一个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时代,连经济学的最终目标都被淡忘了”。

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院长詹姆斯·古斯塔夫·史佩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那些非经合组织成员国预计将会失去10%的森林,世界上一半的红树林和湿地已经被破坏。

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类的自然消失速度估计将是现在的100到1000倍。

”如果这种情景出现,人类将会面临更大的灾难威胁,那是我们绝对不愿看到的。

因为,没有人希望自然界再次以SARS病毒、艾滋病毒这样的报复手段来严惩我们。

最后让我们记住罗马俱乐部成员、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梅多斯说过的一段话:“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注重质量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自然扩张。

物质资料的增长只是一种合理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道千古不变的圣旨。

这样的社会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增长。

相反,它将区分增长的种类和增长的目的。

这样的社会在做出任何一项增长的决定之前,首先明确增长的目的是什么,谁将会收益,成本是多少,能持续多长时间,是否符合地球的发展规律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