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通论题库全集(附答案)
B、谋财害命
C、仇杀
D、抢劫案件
4、侦查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是()。
侦查的信息化
B、侦查的现代化
C、侦查的法制化
D、侦查的科学化
5、"现代刑事警察在转变办案观念的过程中必须强化()。
A、侦查观念
B、证据观念
C、诉讼观念
D、人权观念
6、不属于侦查学研究范围的是()。
A、起诉活动
B、侦查措施
C、侦查技术
D、与破案有关的犯罪规律
A、日常管理、基础工作中发现的嫌疑人;
B、办理团伙案件中发现的新的犯罪成员;
C、办案中扩大战果,发现的其他的犯罪对象。
D、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
13、"对犯罪时间的正确理解是()。
A、时间区间
B、相对时间
C、周期时间
D、作案人的所有时间
14、"犯罪空间要素的研究包括()。
A、犯罪空间的自然状况
B、犯罪空间的文化背景
1、侦查学即是破案学。()
2、从案到人是围绕着谁是作案人的问题展开工作。()
3、在侦查法制化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对刑事警察的侦查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4、侦查部门案件主要来源于侦查机关日常工作中自行发现的线索。()
5、"把握破案的时机就是要及时破案。()
6、“鉴定中立”有利于司法公正,并解决执法经济等问题。()
A、南昌的警方管辖
B、九江的警方管辖
C、最初受理的管辖
D、协商管辖
7、因果关系原理适用于那类案件()。
A、雇佣他人作案
B、谋财害命
C、仇杀
D、抢劫案件
8、影响侦查发展的因素()。
A、犯罪增长;
B、诉讼制度;
C、科学技术
9、侦查活动的本质内容是()。
A、发现制止犯罪;
B、揭露犯罪;
C、证实犯罪;
D、查获犯罪嫌疑人
C、犯罪空间构形
D、犯罪痕迹物品的空间布局
二、判断题:
(下列观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侦查活动中揭露犯罪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发现伪装、伪造,揭露假象。
()
2、从人到案主要是围绕被指控人、嫌疑人是否确实作了某个案件或是否正在预谋和实施某个案件来展开侦查。()
3、警察出庭作证是保证其他证人出庭作证,实现直接言词证据原则的基础和保证。()
材料题二:
发散性思维:
枪很可能是嫌疑人所留;通过枪把上的血迹的提取检验,可以判断嫌疑人与被害人当时的状态;枪把上可能留有指纹,可以判明持枪人与罪犯之间的关系。对枪支进行查对,从已登记在册的枪支管理档案查验枪支持有人和保管人;对枪支的弹道痕迹进行技术鉴定,判断被害人是否被该工具致死;查对该枪支是否在其他案件中也曾被作为犯罪工具,从刑事登记中进行检索,寻找出犯罪分子杀人的方式、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并案侦查。
四、案例题:
南昌“9?13”入室抢劫杀人案
(1)作案主体:
为一人所为,该人男性,年龄约20一25岁,肤白,短发,体态中等,南昌本地口音,左小指残缺,作案时右手受伤(血型为B型);嫌疑人上楼身着武警制服,下楼着沙滩短裤,推断其当过兵,有一定攀爬能力,换装作案乃有备而来;犯罪嫌疑人在大白天闯入居民密集区杀人劫货,手段残忍。
(4)案件性质:
抢劫杀人案
(5)现场情况:40多岁身着浅色睡衣的中年女子仰卧在客厅血泊中,她左侧喉管被锐器划开,嘴巴张得老大,眼睛半睁,双拳紧握,留有搏斗后的痕迹。
客厅的木制沙发、大理石地板上溅落斑斑血迹„„整个现场一片狼藉,室内桌、橱、柜上挂锁全部被拧变形,衣物翻动,零乱不堪。被劫钻戒、钻石项链、白金手链、白金项链、纯金印、商务通、BP机、手提包、皮衣、皮夹等物各一件、纪念币70多枚、纪念章20多枚、邮册40本、现金1300余元,其中邮册、纪念币等价值昂贵,难以计数。
B、证据观念
C、诉讼观念
D、人权观念
13、"对犯罪时间的正确理解是()。
A、时间区间
B、相对时间
C、周期时间
D、作案人的所有时间
14、"侦查中对犯罪主体需要调查清楚的内容包括()。
A、作案人数
B、作案人的年龄
C、作案人的人身特征
D、作案人的心理
二、判断题:
(下列观点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分析以上材料蕴含的侦查学理论。
材料题二:
“在杀人现场,侦查人员发现一支手枪,枪把上附着血迹。”请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
四、案例题:
(40分)
结合《金楼饭店命案》,分析犯罪案件构成,并阐明其在确定侦查方向、范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侦查总论》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
1、"ABC;
2、"ABCD;
3、"C;
4、"ABCD;
5、"ABCD;
6、"AC;
7、"AC;
8、"ABC;
9、"ABCD;
10、"ABC;
11、"ACD;
12、"ABC;
13、"ABC;
14、"ABCD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题一:
侦查效能取决了侦查信息原理。
10、"破案的标准是():
A、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存在;
B、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C、犯罪嫌疑人或者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
D、证据确实充分
11、"从人到案侦破模式中的“案”是指()。
A、预谋案件
B、现行案件
C、积案
D、隐案
12、"现代刑事警察在转变办案观念的过程中必须强化()。
A、侦查观念
(1)侦查中要有很强的情报意识;谁占有了信息谁就占有了制胜权。侦查对策的选择来源于对信息情报的收集、加工、聚合,情报信息的交流、共享是产生新的情报信息的源泉。各方情报信息的叠加组合,扩大信息源。
(2)利用信息的过程,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要及时矫正误差。
(3)正确的利用信息对确定侦查方向、把握战机意义重大。
10、"同一认定的范围不包括无形物质。()
三、材料分析题(22分)
材料题一:
据报道:
河南南阳市在建立以刑侦为龙头,诸警种密切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它们的做法是:
(1)巡警、交警在市区重点部位合理设置17个巡警出警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警械等装备,昼夜24小时值班,平时值勤巡逻,一旦发生刑事案件,即按“110”指令,在5分钟之内迅速赶到现场。
一。"
分析以上材料蕴含的侦查学理论。材料题二:
运用会聚思维分析《金楼饭店命案》的时间确定在凌晨1点半至2点半之间的过程。
四、案例题:
(40分)
结合《南昌“9?13”入室抢劫杀人案》,分析犯罪案件构成,并阐明其在确定侦查方向、范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侦查总论》试卷一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
1、"C;
2、"B;
3、"AC;
4、"ACD;
5、"ABC;
6、"A;
7、"A;
8、"ABD;
9、"ABCD;
10、"ABCD;
11、"ABCDE;
12、"ABCD;
13、"ABC;
14、"ABCD
二、"
1、√;
2、"√;
3、#34;√;
7、"╳;
8、"╳;
9、"√;
10、"╳
三、材料题一:
侦查协作、快速反反应原理。
《侦查总论》试卷二
一、不定向选择题(下列选项至少有一个正确,每题2分,共28分)
1、"影响侦查发展的因素()。
A、犯罪增长;
B、诉讼制度;
C、科学技术
2、侦查活动的本质内容是()。
A、发现、制止犯罪;
B、揭露犯罪;
C、证实犯罪;
D、查获犯罪嫌疑人。
3、因果关系原理适用于那类案件()。
A、雇佣他人作案
(4)掌握确切情报信息以后,要抓住战机,当机立断,因为侦查机遇稍纵即逝。
材料题二:
(1)从发现死者的时间分析,发现时间为凌晨4时许;
(2)从勘验检查尸体,测定尸温与胃内容物消化状况分析,推断为凌晨2时左右死亡;
(3)从死者手腕上被砸破的手表时针停在2点零3分处分析;
(4)从遗弃在现场的2张火车票时间是2时16分发车分析。
A、侦查技术
B、侦查措施
C、侦查谋略
D、破案方法
10、"侦查中对犯罪主体需要调查清楚的内容包括()。
A、作案人数
B、作案人的年龄
C、作案人的人身特征
D、作案人的心理
11、"犯罪活动的现状是()。
A、犯罪数量居高不下
B、杀人案件递增速度快
C、严重暴力犯罪突出
D、犯罪类型各种各样
E、犯罪主体结构多元化
12、"从人到案侦破模式中的“人”是指()。
4、在我国,犯罪嫌疑人不具有举证责任。(。)
5、把握破案的时机就是要适时破案。()
6、在侦查法制化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对刑事警察的侦查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7、侦查部门案件主要来源于侦查机关日常工作中自行发现的线索。()
8、"我国的“私人侦探”不具有调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