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教学]浅议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典诗词,教学]浅议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的,而古典诗词教学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拟就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一些探讨。

一、中学阶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文明的问题就在于此人们似乎普遍感到科学远离了哲学和文学之类的其他文化活动,因而,我为一件事感到不安,就是说这种片面的抽象化趋势缺乏某种对于创造思维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

他认为,在古希腊,不但直觉和抽象是完全和谐的和处于相互平衡中,而且也不存在科学远离哲学、文学和艺术那种事情。

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

一个人可以像欣赏几何学那样欣赏诗。

[1]可以说,审美教育不仅对塑造完整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13~20岁是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也是个人偏爱和审美标准逐渐形成、并最终导致其审美理想形成的阶段。

而这一阶段,正是人生的中学阶段,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自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美学发展史看,美学是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诗文理论、绘画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他进一步指出,这些理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2]大量的古代诗论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从对古代诗词的研读与赏析中获得的。

而中学教材所选的古代诗词,基本上勾画出我国古代诗词发展的主线,选出了历代最重要的诗人(集)的重要作品。

在对这些古代经典诗词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是塑造完善的人格。

而《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论语阳货》中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都是在强调诗词的兴发和感动力量或人在诵读诗词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兴发的感动。

中国诗词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使人越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断传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发生命,起到净化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再次,从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看,各种审美形态(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审美意象和审美感兴等内容,都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到很好的范例,便于学生从中学习、体验,掌握审美的基础知识。

最后,从学生个体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来看,通过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开展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利用古典诗词开展审美体验,并且举一反三,磨练其审美感兴能力的敏锐性,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二、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当遵循古典诗词教育的一般规律,从文学背景、字词的疏通、语句的理解到全篇的赏析,将审美教育贯穿、融合于古典诗词教学的始终,重点使学生能够懂得美是什么,并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几个主要美学特征。

1.通过古典诗词文学背景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生活之美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文学背景或文学常识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从审美角度看,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诗既来源于生活,又反映了生活。

别林斯基说过:伟大的诗人在谈着他自己,他的我时,也就是在谈论着一般人,谈着全人类。

所以,人们才会从他的悲哀里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悲哀,从他的心灵里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心灵,认识到他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人。

如学习《诗经》,学生了解到《诗经》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颂是祭祀乐歌,雅是正声雅乐,而风则是指土风、风谣,它包括了15个地方的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歌谣,是《诗经》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1/3(朱熹《诗集传》)。

课文所选的《氓》和《静女》分别出自《诗经卫风》和《诗经邶风》,也就是卫、邶地方的民歌。

《氓》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弃妇诗,借助对比手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侮辱与损害的女子形象,她温柔、多情,有着对自主婚姻、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她冷静、坚强,虽命运不幸,却坦荡自信,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

《氓》反映了古代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夫权对妇女的迫害,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与《氓》以女子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不同,《静女》则从男性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憨厚多情的男子形象。

全诗借助细节,重章复唱,巧妙地将人、物、情融为一体,表现了爱情的纯真,生活的美好。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首先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

《氓》、《静女》这两首诗所带来的美感,正是通过对古代男女对美好爱情追求的现实描写,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而产生的。

2.通过古典诗词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蕴藉之美含蓄蕴藉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人们欣赏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的审美体验。

所谓含蓄蕴藉,有时反映在诗词意境上,更多的时候则是反映在诗词的字、词所提供的意象上。

因此,抓好古典诗词字、词的学习和对其所代表的意象的理解,是让学生认识蕴藉之美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柳永《雨霖铃》时,教师在疏通字、词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寒蝉、杨柳这两个词,着重展开分析。

中国文学史上本来就有悲秋的传统。

秋天的寒蝉,这一意象所蕴藏的生命短暂、意志落空的悲哀,和所面临的与爱人的别离,高度浓缩了秋士易感的落寞之情。

秋天的杨柳,这一意象除形态上给人以如烟如丝的美感之外,还蕴含着更多意味,如_奋x_《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

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拓展,来引导学习进行审美联想,不断使杨柳这一意象在其形态美的基础上渐渐丰满,从而更好地理解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主题。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果不讲透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意味,就不可能对其意象展开审美教育,也就不可能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蕴藉之美,更不可能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达到新的高度。

3.通过古典诗词语句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意境之美意境是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概念。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其审美经验的高度概括。

意与境浑,情景交融,这种神与我游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是古典诗词作品中思想情趣和具体形象相结合,进而构成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

[3]可以说,让学生领略意境之美,是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当注重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以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的赏鉴为例,应当抓住全诗第四句心远地自偏展开,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遭遇处境,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得出诗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以地自偏的结论。

心远二字,既是地自偏的原因,又直接引出下文诗人心在何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中告诉我们,诗人的心,不仅在菊花美好的品格上,而且在倦而知返的归鸟上,还在日夕而佳的山气里,更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

诗人用这一连串的意象,勾画出一个宁静、恬淡的无我之境。

最终告诉我们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让我们知道有一种心灵体会,只能感受和体悟,却难以用语言去表达。

这种体验到达人类有了高层次的理想之后才可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实现了人生的自我净化,使人得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意境之美。

再以《雨霖铃》为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似景语,却是情语。

前句意境一如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类,意境浩渺而无穷;后句全部写景,晓风轻拂着杨柳,天边又挂着一钩残月,全然是一幅小写意国画,点染出丝丝凄清,丝丝离愁,让人充分体验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阴柔婉约的意境之美。

4.通过古典诗词通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格之美塑造完美的人格,既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古典诗词的作者来看,从屈原到陶渊明,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辛弃疾,无不是具有完美人格或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通过对诗词通篇的学习、分析和把握,可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风格即人、文如其人,进而体会到什么是人格之美,促进其完整人格的形成。

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这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五句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第二节五句写洒江郊的茅草已无法收回,是第一节的发展和补充;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况;第四节六句写诗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在引导学生分析全篇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要层级理论,即人的基本需要是逐级上升的,首先是生理、安全的需要,其次是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然后才是认知、审美的需要,最后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杜甫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诗人,仁政为民、匡时济世是其高尚人格的一部分。

在诗中,杜甫在其自身生理、安全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却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并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客观上也使自己的人格之美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再比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的评价毫不掩饰,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

屈原低徊往复,想安顿而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

杜甫还不免有意雕绘声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这些评价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透过诗词看作者,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则是千真万确的。

5.通过古典诗词风格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刚柔之美从美学的观点看,壮美和优美是两种比较主要的风格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