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处理摘要: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多由于刺激性强,一旦发生渗漏,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周围组织坏死。

对此,渗漏的原因与预防及处理方法上进行了论述,从注射部位的选择、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拮抗剂应用时间及方法等方面对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渗漏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化疗药物渗漏处理Abstract:Intravenous infusion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s important curative method for malignant tumors. These drugs have intense stimulation. If the leakage has happened and treated untimely, the peripheral tissue necrosis may occure.Then,proper selection of injective sites, avoidance of mechanical damage and suitable drug concentration, and the time and method of antagonist application etc. were reviewed. Key words:Chemotherapeutic drugs Leakage Treatment目录前言1 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1.1机械性因素1.2患者机体自身因素1.3药物因素1.4 长期静脉用药1.5患者因素1.6技术因素2 渗漏的预防2.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2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2.3 严格把好注射关2.4 化疗时有效保护静脉2.5 依据药物特性调节输液速度2.6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2.7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2.8 正确拔针2.9对患者及陪伴实施有效健康指导3 药物渗漏的处理3.1早期处理3.2注射部位选择3.3注射方法4 化疗护理风险的识别策略4.1 识别易发生化疗风险事件的护理环节4.2 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4.3 识别化疗风险的临床症状5 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策略5.1 患者评估5.2 护士评估6 规避化疗护理风险的管理策略6.1 加强护理人员的化疗专科培训,建立化疗护理风险紧急处理预案6.2 加强化疗时的护理质量监控管理7 小结前言: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

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

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同道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尝试,本文对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报告如下。

1 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1机械性因素机械性损伤是由于静脉穿刺操作技能较差及工作不谨慎所致。

⑴多由于穿刺时进针的深度掌握不好,致穿刺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顺着刺破的血管壁向外渗漏至皮下组织中。

⑵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进退,探索性的寻找血管而损伤血管壁引起渗漏发生。

⑶多次反复在同一条血管部位进行穿刺,使血管壁受到损伤未得到修复又遭刺激作用下致药液外渗。

⑷选择血管时未细心琢磨即随便选择了细小、弯曲或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进行穿刺,以致穿刺失败后引起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的发生。

⑸操作中的力度不均:如松止血带、松拳、松开关活塞时动作幅度过大而带动针头刺破血管壁引起药液外渗。

⑹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滴速过快和加压输液压力突增,以及大量输液超过2500 ml以上者,由于静脉管壁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致药液外渗。

⑺推药时针头固定不牢而使针尖从血管内滑出到血管外使药液外渗。

⑻输液拔针时按压部位不准确及忽视患者心理护理,造成患者不合作等,均是引起渗漏性血管损伤的机械性条件。

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为穿破血管占38.7%,患者躁动致针头滑脱占19.4%,因患者长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在肢体末梢部位;如手足背、内踝等处穿刺输液所占比例为41.9%。

1.2患者机体自身因素指机体全身状况及局部血液循环发生改变; 因本身疾病致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长期治疗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损伤。

如各种原因引起休克的患者,全身患DIC的患者,严重酸碱平衡失调等各种原因所致缺血缺氧情况下,因机体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改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慢性老年性心血管疾病引起血管硬化,以及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均是造成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

1.3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的理化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药物因代谢功能所产生的影响。

⑴高渗溶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等高渗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间隙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将细胞内液的水分吸出,导致细胞脱水、变性、死亡,致组织发生坏死。

⑵收缩血管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铵、多巴胺、阿拉明等药物外渗后致毛细血管收缩,使药液不能顺向流入,而反流至毛细血管网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肿胀、苍白等病理改变,如持续不缓解甚至有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的可能。

⑶阳离子溶液;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等药液外渗后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很大,也可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致使人体局部组织和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可产生病理性的改变。

⑷抗生素药物;如乳酸红霉素、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这些药物渗漏后对机体局部组织和血管同样造成损伤与不良后果。

⑸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环丙酰胺、5-FU、阿霉素等这些药物对皮肤血管刺激性很大,用药不当可引起静脉炎;如出现肢体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等。

一旦渗漏可使血管周围的组织发生坏死,应特别引起重视。

1.4 长期静脉用药如持续使用高渗性药物,使静脉管壁发生一定程度损伤,引起静脉炎和静脉栓塞,还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导致药液外渗。

1.5患者因素输液中患者不能配合如昏迷、谵妄、神志不清、幼小儿童、躁动、过度活动导致针头移位,药物外渗,由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易出现恶心,呕吐,或进食或大小便等增加了患者的活动机会,易使针头滑脱,引起外渗。

1.6技术因素⑴穿刺静脉及穿刺针的选择不当,穿刺静脉均为外周静脉,分别为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小腿外侧静脉、前臂静脉、大隐静脉。

2例静脉输液选用的普通头皮针,使用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活动时针头移位易刺破血管。

⑵药理知识缺乏,护士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是否直接用化疗药物静脉穿刺,不能预见性的采取防范办法,不能有效合理的选择穿刺静脉及穿刺针,不能有效的指导患者或陪伴进行自护,药物外渗时不能做出有效处理。

⑶静脉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巡视不及时,观察不仔细,对药物外渗不能进行正确评估,导致药液外渗初期不能及时处理。

⑷药液外渗后处理方法不当,化疗药液外渗24小时后,采取常规的热疗办法,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加剧。

2 渗漏的预防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做好预防。

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要特别注重预防,避免外渗。

2.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⑴合理选择穿刺静脉,在输注强刺激性的药物时,应注重选择粗直的大血管进行穿刺,缩短药液在局部的停留时间,减少药液对血管的刺激,对长期化疗的患者,应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并交替使用,注重保护大血管。

⑵选择留置针进行穿刺,可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避免肢体移动刺破血管。

对呕吐频繁的患者应使用留置针,能防止针头划出血管外,但要注重和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权利。

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

⑶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要多部位、左右交替使用静脉,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

⑷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或药物腐蚀性太强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

2.2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经常观察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患者,更要经常观察输液情况。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

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

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

进针要充分,中途要抽回血,证明针头确实完全在血管内,再将针头固定妥当。

2.3 严格把好注射关⑴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应掌握各类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

穿刺技术熟练,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⑵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

⑶在化疗药注入前要对将使用的血管有正确判断(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

确保安全时方可注入化疗药物。

⑷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⑸把握必要的药理知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反应,注重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注,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方可滴注药物,药液外渗后应采取积极有效办法进行处理。

⑹对一些刺激较强的药物,严格按照药物学和护理规范执行配药浓度,尤其是需要配制药物浓度较高时,只能选择中心静脉输注,绝不能在周围静脉输注。

2.4 化疗时有效保护静脉⑴切忌直接用化疗药物穿刺,失败时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⑵应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

⑶注射后用等渗液冲洗。

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并冲洗停留在静脉血管壁的药物。

达到保护静脉血管的目的。

2.5 依据药物特性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延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应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

2.6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静脉应用强烈刺激药物应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如碳酸氢钠给药浓度成人一般选用5%,而新生儿应用浓度即1.25%等渗碳酸氢钠,静滴氯化钾浓度一般为0.3%以下,输液速度每分钟30滴左右,静滴钙剂除严格控制滴速外,还要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有把握将药物注入在血管内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

2.7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某些药物一旦渗漏能引起严重组织坏死,如在输入长春碱类药物时,应安排一名护士观察输液的全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8 正确拔针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后,顺血管走向拔针,再迅速压迫3min.抬高该肢体,防止针孔渗血渗药液刺激局部。

同时嘱病人活动肢体,可做肢体按摩,减少药物停留局部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