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作者:所在单位:指导教师:大学20 年月日目录摘要 (3)前言 (4)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一)按内容划分 (6)(二)按形式划分 (7)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
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
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前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惯用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组成部分,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惯用语的意义并不等于构成该惯用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而是整个短语具有比喻、引申等意义。
它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凝固性、稳定性, 在稳定性的基础上又有灵活性, 并以简短的形式包含丰富的内容。
作为所有语言的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惯用语现象。
惯用语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 在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要用惯用语,这种现象沉淀于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结构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惯用语不但在口语中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电影,曲艺里,甚至在政论,新闻报导中也都相当普遍地使用着。
在日常交际中,一些常用的用语日益固定化,人们把这些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来使用,一般都是脱口而出,不必临时组织,它通过比喻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具有生动形象性和特有表现力。
本论文将浅谈一下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分类及特点。
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1.语义的双层性。
汉语惯用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义的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对不起”、“陪不是”、“风和日丽”等因为没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它们就不属于惯用语。
“交白卷”字面的意思是“上交问题完全未经回答的空白卷子”,而深层意义是“完全没有完成任务”。
又如“露马脚”从字面意义概括“马不知什么原因露出了蹄子”,而它的深层次意义是“人无意中露出了真相”。
还有“敲竹杠”“走后门”等,它们被称为惯用语。
2. 语义的变异性。
所谓变异性是指惯用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是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是不等值的。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如“穿小鞋”的整体含义不能理解成“穿尺码小的鞋子”,而应跨越字面意义解释为“挟嫌报复,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惯用语的语义生成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往往是借助比喻或引申的方式来实现的。
如“阳关道”、“背黑锅”“、开空头支票”、“分水岭”等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的,而“炒冷饭”、“抢手货”、“小儿科”等是通过引申的修辞手段完成的。
此外,惯用语语义还可通过对比、夸张、节缩、婉曲、藏词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由于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不等值的特点,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惯用语的语义理解问题。
而惯用语的语义理解是指对其比喻意义的激活。
西方关于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不可构造的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以整词的形式表征的, 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的理解是一个提取过程; 第二类观点是构造观点, 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分解存储的, 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不管惯用语的理解是提取过程还是构造过程, 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是整体表征还是以节点的形式分布表征, 我们必须注意到惯用语的理解过程因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影响惯用语的比喻意义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熟悉性、透明度、预测性和语义分解性。
熟悉性是指对惯用语熟悉的程度; 透明度是指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 预测性是指当只看见组成惯用语的一部分单词时, 对惯用语比喻意义的预见程度; 语义分解性指的是惯用语每个组成成分意义对理解惯用语比喻意义的单独贡献。
但实际上每个因素都与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有关, 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必须要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建立惯用语词典, 只有储存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 才有可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惯用语的比喻意义。
建立惯用语词典要从词汇教学入手, 掌握词的各种搭配关系, 同时模仿、强记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惯用语的结构大部分具有凝固性, 不能随便替换,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整体意思的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惯用语, 最后才算真正掌握了地道的汉语。
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一)按内容划分汉语惯用语, 从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利用其比喻意义的。
比如“敲边鼓”,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有从旁边敲鼓助威的动作, 但作为惯用语的“敲边鼓” ,意思是以此打比方:好象从旁边敲鼓一样帮人说话或助威。
同样的意思在朝鲜语中不采取这样的比喻, 而采取“扇簸箕”“摇扇子”等说法。
又一种是利用其夸张意义的。
比如“蒙在鼓里, , 是比喻被人欺瞒, 自己好象被包在鼓里, 对有关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
但人怎么会被包在鼓里边呢 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
因此, 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张性说法。
又如“忙得脚打后脑勺” , 人再忙的东奔西走也不可能达到“脚后跟碰到后脑勺”的地步。
第三种是使用惯用词的。
这种惯用语的内容主要决定于惯用词的含义。
比如“跌了一个狗吃屎” , 这里的“狗吃屎”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它表示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 含有嘲笑之意。
这个词只能和“跌”“爬”等几个有限的词搭配, 不能自由运用。
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惯用词。
又如“吃了个闭门羹”。
我们知道, 所谓“羹”是用蒸、煮等方法作成的糊状食物 如豆腐羹、鸡蛋羹。
但“闭门羹”是什么样的食物呢,原来不是吃的。
它也是汉语中特有的惯用词, 表示客人遭到拒绝不能进门时碰到的那种“冷遇”。
这个词通常只能跟“吃”一词搭配。
汉语中这种惯用语也不少, 如“摔了个仰八叉”、“仰八义”表示身体往后跌倒的姿势,“踢了个倒栽葱”、“倒栽葱”表示摔倒时头部先着地,“趴了个嘴啃泥”、“嘴啃泥”表示摔倒时脸部着地等等。
严格来讲, 这些惯用语也可以根据惯用词的含义分别归入前两种, 即归入利用比喻的或夸张意义的惯用语。
第四种是利甩整体意义的。
前三种惯用语都有浓厚的形象色彩, 但这种惯用语, 一般讲形象色彩不浓, 没有比喻、夸张之类的成分。
但这些惯用语的意义也不能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应该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习惯性的含义。
例如“她有人家儿了”不是指“有几个住户” , 而是指女子已经订了婚,“有两下子”不是指“有两次” , 而是指有本领, “刮脸皮”不光是用手指头在自己脸上划, 而且还表示对方不知羞耻。
这些反映在惯用语中的丰富多彩的含义涉及各种风俗、习惯, 如果不有意识地去学习, 是很难掌握的。
(二)按形式划分汉语惯用语, 从结构形式上看, 又可以分为两种, 即谓宾结构的和非谓宾结构的。
一、谓宾结构的惯用语这种惯用语很象谓宾关系的自由词组, 在“谓”、‘宾”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定语或补语成分。
但擂人这些成分之后, 其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如:出风头—出了点风头打退堂鼓—打了个退堂鼓,和稀泥—和什么稀泥,打哈哈 开玩笑 —打他的哈哈,拍马屁一拍了谁的马屁,打游击—打了三年游击,唱高调—唱了那么多的高调,背黑锅—背了一辈子黑锅,摸老虎屁股—摸他们的老虎屁股,跑龙套—跑了十年龙拿,这种惯用语的灵活性不仅表现在谓宾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而且表现在请宾结构有时也可以改变, 但其墓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例如 “穿小鞋”可以说成 “给你小鞋穿”、“开玩笑’,可以说成“这种玩笑开不得”“坐冷板凳”可以说成“冷板凳坐了一整天”。
然而象“哭鼻子”、“爱面子”、“利地皮”等惯用语, 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其结构形式。
汉语中这种结构的惯用语最多、最丰富。
二、非谓宾结构的惯用语主谓结构的 耳朵软手软, 口毒嘴硬、手紧心细这种结构的惯用语在主、谓两个部分之间可以插人其他成分,而基本意义和特殊语感仍然不变。
例如“耳朵够软的了”气心真毒”等。
如:一言堂一锅粥一个心眼儿,手底下眼皮底下一刀切,一场空好说话儿凉了半截,一边倒蒙在鼓里,这种结构的惯用语一般没有什么灵活性, 不能改变其结构,中间也不能插进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结构的惯用语, 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 如:行行好硬碰硬老着脸皮,一步一个脚印儿一个萝卜一个坑,吹胡子瞪眼脸红脖子粗等等。
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1.口语色彩浓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是口语语体的一种分支,因而清新形象,通俗易懂是它表达风格的主要特征,如“卖狗皮膏药”,它的同义说法是“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是骗人的行径”,我们在日常生活表达这个意义时往往用前者,是因为惯用语表达生动贴切。
又如“三七二十一”是由乘法口诀引申转化来的,其同义说法是“任何情况”,如:“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饭再说”,实际上表达的是“管他发生什么情况,先吃饱饭再说”。
前者的语感既含蓄又活泼。
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
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抱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