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水果产业现状分析作者:孙健罗细明喻可夫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株洲市水果产业的发展优势、树种、品种与产区分布、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针对当前产业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提质增效力度;建立优势产区,优化区域布局;实施科技兴果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水果相关产业,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等建议来推动株洲水果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株洲水果产业现状粮安天下,果甜万家。
如果说发展粮食生产是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那么,发展水果生产则是充实农民的“钱袋子”,调味市民的“嘴巴子”。
近年来我市水果生产发展迅速,水果产业已成为株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据不完全统计,1hm柑桔抵3~5hm水田,1hm 西瓜抵5hm水田,1hm葡萄抵10~15hm水田。
攸县黄图岭谭龙葡萄生产收入占了该村农户家庭总收入的40%,炎陵平乐号称中国黄桃之乡,来自桃产业的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90%以上。
所以,因地制宜,依托本区域内气候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技术优势,发展水果生产是农民致富一条好的路子。
一、株洲市水果发展的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株洲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7.3~17.9℃,日照1626.6小时,年降雨量1344.8~1486.7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土地资源丰富,山、丘、岗、平齐全,土地肥沃,是多种水果生产适宜区。
在交通条件上,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京珠和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
湘江穿城而过,千吨级船舶可直接通江达海,交通十分便利,市场广阔。
2.宜种果树品种多本地带适宜多种果树生长。
如柑桔、梨、桃、李、枣、葡萄、杨梅、板栗、枇杷、猕猴桃、草莓、西甜瓜等。
全年都有不同水果成熟上市, 繁荣了水果市场, 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二、树种、品种与产区分布1.树种结构面积666.67hm以上的果树分别是柑桔、梨、桃、葡萄、李、西甜瓜;333.33hm以下的有板栗、杨梅、草莓等。
枇杷、柿、枣等种植植规模不大,另外有杨梅、葡萄、猕猴桃等野生果树资源。
如猕野生猴桃在7~80年代炎陵12 个乡镇都有种植,品种多,香味浓,但至今未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现也是零星种植。
2.主要品种柑桔有宫川、尾张、沙糖桔、国庆一号、纽荷尔、朋娜以及椪柑,以早熟温州蜜柑和脐橙为主;梨类有西子绿、翠冠、清香、黄花梨、晚秋黄梨、新世纪梨,以翠冠、新世纪梨为主;桃类有油桃、水蜜桃、黄桃,以水蜜桃、锦绣黄桃为主;欧美种葡萄有:夏黑、高妻、巨峰、红富士系列,欧亚种有红地球、红宝石无核、温克、美人指、金手指、红提、青提,还有专门用于加工酿酒用的刺葡萄。
李有芙蓉李、奈李;杨梅有黑炭、东魁、木桐;草莓有花兰蒂、丰香、红颜、奶油;西甜瓜有麒麟瓜、早春红玉、8424、青玉甜瓜、台湾长香玉、新疆哈密瓜等。
3.产区分布2011年株洲市水果总面积27860hm,其中柑桔面积13330hm,主要分布在茶陵、醴陵和株洲县,种植较多的乡镇为高陇、严塘、秩塘、马江镇,白兔潭、孙家湾,王十万和三门镇;梨面积2820hm,主要分布在炎陵、茶陵、攸县,种植较多的乡镇有船形、鹿原镇、腰陂、舲舫乡、鸾山、酒埠江、黄丰桥,皇图岭、大京、南阳桥;桃面积1070hm,主要分布在炎陵、茶陵、攸县;种植较多的乡镇有平乐、下村、霞阳镇、米江、马江、枣市,黄丰桥,皇图岭;李面积1140 hm,主要分布在炎陵、茶陵,种植较多的乡镇为下村、中村、浣溪、虎踞;板栗面积343.4hm、主要分布在茶陵,杨梅面积333.33hm,主要分布在茶陵、株洲县,种植较多的乡镇为枣市、渌口、三门、王十万;葡萄面积666.67hm,草莓333.33hm,全市各县市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四区以及株洲县渌口、茶陵湖口和浣溪;西(甜)瓜面积7500 hm,主要分布在攸县、醴陵和株洲县,种植较多的乡镇为皇图岭、新市、泗汾、船湾、南阳桥、姚家坝、渌口。
三、株洲市水果发展的现状1.基本情况1.1区域水果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2011年株洲市水果总面积27860hm,总产量20.7万吨。
通过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坚持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果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
炎陵以黄桃、奈李等特色水果为主,茶陵做强脐橙产业;醴陵、株洲县、攸县以柑桔、早熟梨等为主,不断更新品种,以早、新、优取胜市场;近郊主要发展葡萄、桃等休闲观光水果。
其中,2011年炎陵县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称号。
1.2技术基础良好近十多年来,我市成功地引进了名特优新稀水果品种40个,改造劣质低产果园5300hm。
2011年全市设施水果栽培面积1530hm,推广水果套袋栽培1000hm,创建标准示范高产水果园面积1330hm。
1.3名优品牌较多到2011年为止,全市共认证无公害果产品26个,绿色食品4个。
培育出仙坪黄桃、云里奈李、湘云葡萄、正果柑桔、柏春葡萄、雩仙果脐橙、锦南哈蜜瓜、西瓜、甜瓜、香瓜等品牌。
1.4具有一定的产业化雏形一是全市先后组建起水果生产、销售协会(联合体) 20多个。
这些协会组织即将或正在成为当地水果生产指导和销售的主体;二是先后组建起2个比较规范的水果产地批发市场。
以株洲市神农果业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交易门面仅有百余,年成交量30万吨左右,年成交额1亿多元,远远不能满足拓宽本地水果销售渠道。
为发挥果品市场的辐射能力,服务果农,构筑全国农产品基地直销点,2010年新建金世纪果品市场,规划占地8hm,总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拥有120个门面,二期建设门面将超过300个,并设立能够储备4000吨水果的冷库,预计2012年下半年正式营业,届时还将建立株洲本地水果的销售渠道,为本地水果走向外地市场提供平台。
2.水果生产存在的问题2.1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改善速度缓慢就本市来看,近几年来,在投入方面,粮食比重大,经作比重小。
经作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较差,改善速度缓慢,抗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不强,年际间产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2.2 品种结构不合理,存在盲目性一是水果种植结构不合理。
2011年全市水果面积27860hm,其中柑桔13330hm,时鲜水果8140hm。
时鲜水果种植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水果品种结构不合理。
如柑桔中温州密桔偏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碰柑、柚、杂柑等种植偏少。
三是水果品种熟期搭配不合理。
如柑桔早熟、特早熟品种偏少,中、晚熟品种偏多。
上市时间集中,容易造成季节性供过于求。
四是水果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种植效益不高。
项目建设上重基地,轻苗木繁育的现象在我市水果产区仍普遍存在,苗木繁育和引种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盲目引种和无序引种,果树新品种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市情的更新换代品种不足。
2.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高在生产、经营方面科技含量较低,技术推广特别是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不到位,仍属粗放型生产和经营。
在水果种植效益较好的地方如炎陵黄桃基地,果农种植积极性高, 栽培管理水平较好, 但多数地方农民对水果生产科技含量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 多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粗放经营。
2.4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工滞后所谓商品化处理就是水果采收后,进行分级、洗果、打腊、包装等,一般水果通过商品化处理后可以提高效益20~30%以上。
我市绝大多数的果品是采后直接上市销售。
果品、清洗、分级、包装后上市的比例极低,基本处于卖原料状态。
水果加工滞后,据调查,我市水果加工龙头企业现没有一家,产品附加值难以实现,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旦市场鲜果销售过剩,果贱伤农、砍树毁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对株洲市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1.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提质增效力度在提质传统水果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时鲜水果的发展力度。
对于柑桔产业,要通过品种改良,更新换代,增加特早熟、早熟蜜桔、杂柑等新品种比重,提高良种比率。
发展早熟、晚熟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4:3:3,积极发展加工专用品种,使我市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达到3:1。
在时鲜水果方面,发展新、稀、名、特、优品种,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炎陵黄桃、果用瓜等市场反应较好的优新品种:同时,加大南方脆枣、葡萄、甜油桃、李、樱桃等名特果品和以桃、葡萄、草莓等为主的设施水果栽培发展力度,实现新鲜果品周年供应市场。
2.建立优势产区,优化区域布局我市应在现有水果生产布局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地的生态特点,遵循适地适栽的原则,并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通过对现有不合理种植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水果产业区。
努力发展桃、李、梨、脐橙、葡萄、的成“片”建设,同时辐射到周边乡镇;时鲜水果以点带片,以片带产业。
时鲜水果发展应在现有栽培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质量,优化种植结构。
各产区也应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种植模式,突出特色,创建品牌。
到十二五末,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33333.33hm,总产量30万吨,总产值10亿元。
3.实施科技兴果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
建立和完善水果生产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制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良种良法相配套,从栽培措施上入手,积极推广高接换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全园覆盖、整形修剪、套袋栽培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加速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加快引进水果种植、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三是加强水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定期选派人员到高校或先进大基地,大企业学习,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对基层果农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4.培育水果相关产业,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一是要完善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要充分发挥市场拉动和信息辐射功能,加强信息交流,避免产销盲目。
二是加强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的引进和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外向型果品龙头企业。
在千家万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科研单位、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联系,实行“订单生产”和优质优价,努力搞好优质果品的生产、加工和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准确的市场定位,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实行品牌联合与培育。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通过做广告、设专栏等方式引导居民消费,形成品牌效应,推进株洲水果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1]甘霖. 湖南水果产业调整方向和措施[J]. 湖南农业,2002,(4):14.[2]湖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稳步发展湖南水果业[J].中国果业信息,2009,26(5):16-19.[3]尧美英.攀枝花市二半山区水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二半山区水果生产调查报告.《攀枝花科技与信息》 2008,(3):13-16.[4]李健权、曾斌、湖南时鲜水果产业现状分析.中国名茶网,2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