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灾难是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类。

灾难报道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内容,具有突发生、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正,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众所周知,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他们的眼和笔(或者镜头),人们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记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整个采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尤其是在灾难报道中情况复杂,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尤为重要。

关键词:灾难报道;记者;素质第一章灾难新闻概念及其新闻价值1.1灾难报道西方国家并没有“灾难新闻”这个概念,灾难其自身就是种新闻。

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认为“地震、灾害、战争、飞机失事……这些都是新闻,事故火灾可说是最基本的新闻。

”灾难的英文是“Disaster”,相当于中文“灾难报道”的含义我国新闻界对于“灾难新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

张学军在《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一文中指出,凡是和天灾人祸有关的不幸事件都被称为“黑色新闻”。

刘海贵先生《当代新闻采访》中,将灾害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灾害报道,另一种是灾害新闻报道1。

在他看来,灾祸新闻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可以将它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因此,在我国灾难报道是逐渐生成的一个概念。

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中提到,战乱、灾祸、饥饿以及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黑色新闻”。

田炳信在《“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一文中,将“河道决堤、仓库爆炸以及森林大火”等报道定义为“白(色)新闻”。

本文所研究的灾难报道,属于对灾难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报道,即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4 页.1.2灾难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据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对威胁到人类自身利害的新闻会非常关注,公众对于天灾人祸新闻的关注程度,仅次于国家政治大事和战争等报道2。

灾难新闻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具有较强的社会冲击力冲突性,以及难以预测性、突发性等。

从2001年的美国事件到2003年“SRAS”疫情的肆虐;从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全球恐慌,直到2011年日本遭遇强震、海啸以及由其引发核泄漏的三重灾难,这些灾难事件的发生都在极短时间内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各国主流媒体纷纷围了抢夺话语权展开了博弈,可以说明灾难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章灾难报道中新闻记者报道存在的问题2.1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有接近30%~58%的人在直面灾难、目睹灾难或参与救灾后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状。

在生死面前,悲伤是最直观的感受。

记者其实也是普通人,在面对创伤或者灾难时,会遭受严重的刺激和压力,在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反应。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辛红在采访汶川大地震后提出:“短时间内我将不会再去采访灾难,因为我无法面对死亡。

”在报道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很多记者都处于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情绪低落、睡眠严重受到影响,甚至情绪失控。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说,有香港记者在采访汶川大地震回到香港后,陷入沉重的悲伤中,主动求助于“生命热线”,经评估后被诊断患上了早期忧郁症。

2.2缺乏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职业人都应该遵守的工作准则。

记者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准则。

但是新闻记者往往在面对金钱诱惑时,容易突破这道道德防线。

2002年 6 月22 日,山西繁峙发生矿难,共有38 名矿工遇难。

但是去现场采访的11 名记者却因为受贿现金和金元宝,而掩盖了非法挖矿的事实。

最后造成“繁峙矿难”的媒体集体失语。

2008年7 月14 日,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井下炸药发生爆炸事故,矿主买通当地官员与记者,造成隐瞒这起重大伤亡2虞达文=新闻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08.事故长达两月之久。

这些记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在金钱诱惑面前,将道义抛之脑后。

记者肩负着社会赋予的伟大使命,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才能为公众反映事实的真相。

2.3职业素养不足某知名报纸的年轻记者曾有这样的经历:某年某月,山东一煤矿发生溃水事故,有181 名工人被困井下,所有当地警力开始积极的展开救援。

消息传出后,报社编辑打电话给山东站记者:“能不能写一条救援的消息?……没时间啊?……要不这样,我把通稿发你邮箱,你改一下再发回来!”这名记者很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去现场采访呢?”“现场?”编辑诧异的说道:“这个词儿我已经好几年没听到过了,看来报社来了新人就是不一样呀!3”2.4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记者的灾害新闻报道能力是媒体有效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海事卫星以及直播车等现代化装备为灾难现场报道提供了较好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有了保障,关键还是在于记者的能力去驾驭,换句话说,机器再好,如果记者们缺乏专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无法做出好的灾难报道。

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某著名报刊负责人如是谈到,“毫无疑问,2009 年5月,中国传媒界迎来同题竞争的大战。

之前的灾难报道除了采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外,还有一点也让记者感到焦虑,那就是灾难现场弥漫的新闻浓度几乎让人窒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窥探的新闻,都是超经济的,如何这些新闻资源进行优化处理,记者们当时以命相博来寻找答案。

但后来再去看,却有着很多遗憾。

4”这段话表现出媒体对于灾难报道已经拼尽了全力,甚至有的记者为了拿到一手资料豁出性命,但依然存在遗憾,这种遗憾不得不引人深思。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少记者很茫然,既不知道受众关注什么、外界需要知道震灾现场哪些情况,也不知道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怎样才能够向社会提供有效信3刘万永.不同的身份管理,一样的理想、责任…—“记者圈儿”话语差异现象辨析[J].中国记者.2011 年第2 期.第50 页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王云帆. 找寻因爱之诺——浅谈21 世纪经济报道地震周年特刊操作思路.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年第18 期.第21 页.息,更有甚者还发生了媒体试图动用紧缺救灾资源抢新闻的情况,对救援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这些都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的表现。

第三章提高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素质的途径3.1增强记者灾难报道的专业能力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应建立完善的媒体报道机制,以此来为在灾难现场做报道的记者以坚强后盾,这样记者就能在灾难事件出现后提供准确公正的报道给观众。

对于这方面,日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由于日本是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日本的新闻媒体为此特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灾难报道机制,转变了突发灾害报道的形式,由“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型”,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降低。

日本媒体对自然灾害的报道采取了一种被命名为安心报道的报道方式,防止民众因此产生恐慌。

在“3 11 地震”报道中,NHK 播音员头戴安全帽,镇定自若,语气平缓,始终以不夸张、不煽情、平静自信的沉稳形象向公众传递坚强面对的信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NHK 电视台在得知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第 1 号机有爆炸的可能性后,立刻中断直播中的对官房长官的采访,转而反复播放核辐射时相关避难信息和生活指导及,每隔几分钟就提醒民众要注意安全。

这种镇定自若是很多媒体都无法做到的。

但这并不是与生育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出来的。

我国媒体也可以效仿这个方法,将突发灾害报道从“结果型”向“预报重视型”转变,在报道灾难新闻的过程中可以制定紧急预报信息、制作并播出相关新闻、定民心教育等事项上制定出周密的实施细则,从而有效的降低灾难所在造成的伤害。

灾难报道本身的不可预知性以及灾难性、现场性决定了报道灾难必须要有非常过硬的技术。

在平常的报道中,要加强对记者专业素质的培训,培养记者学会运用工具的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

一套完善的危机报道机制还应该注意平时对参与危机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如对新机器设备的使用)等,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刻能够迅速开展报道工作。

3.1.2提高记者随机应变能力发生灾难后,特别是自然灾害,工作、生活环境较为恶劣,情况也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交通、通讯通常受阻,这就要求一线记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要求媒体在平时要加强对记者应变能力的训练。

NHK 平常经常开展灾难模拟演练,为报道突发灾难而做好全面的准备,甚至都提前准备好了播音员稿件。

NHK 每晚12 点都要进行一次地震灾害报道演练,记者、主播、制作人以及摄像师都必须要参加,高层管理者也要加入其中。

其总部灾难报道负责人一定要住在离公司只有 5 公里以内的地方,这样方便在紧急时刻立即赶到5。

由于平常的严格训练,就有效提高了记者在灾难爆发以后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危机转化能力,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四川地震中,诸多闭绝之地的消息是由专业记者传递出来,通信发稿系统、生活保障系统这些专业的设备以及专业的信息采集系统都确保了灾难报道的专业性,新闻的专业主义在于客观、无限追问、对真实的坚持、对信息源最大程度地穷尽,还原了灾难新闻的真相6。

灾难报道和普通的新闻报道不同,灾难报道在某种意义上属于非常态战地报道,要求灾难报道中的记者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在灾难现场,打磨稿件的时间不可能有很多,记者必须又快又好的报道,迅速及时的写稿和发稿,而且还要保证质量,这需要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具有对新闻素材的快速判断能力,具有快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采访汶川地震灾区时,从2008年5月13日至6月3日,22天里先后在绵竹汉旺、汶川映秀、都江堰、绵阳、安县、北川等多个重灾区采访,又立即登上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采访,并先后发表了图文报道三十多篇。

如果不是平时进行过较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是不可能完成这样超额的任务的。

对记者而言,采访灾难现场,在复杂的灾难现场,不可能每次都有摄影记者跟随。

这就需要记者两翼齐飞,除了文字报道外,同时还能兼顾拍照,去记录现场珍贵的画面。

3.1.3提升记者深度报道能力5谭林茂.NHK 灾难报道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记者.2011 年第5 期.第26 页6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研究所主编.邓科.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汶川九歌”.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第13 期.第16~17 页.深度报道是对新闻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解释的方法,从影响作用、矛盾演变、因果关系、历史渊源、发展趋势等报道新闻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