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南通市为例
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南通市为例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年11期
口市民化进程,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能力,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生产要素 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吸引本地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 化。要根据各类城市规模、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发展特 色,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科学规划,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产业,要依托江海城市新格局,根 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特点、产业发展趋势,注重产城融合就 业富民,注重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注重打造绿色宜居环境,高 起点做好产业与城市发展规划。要加快完善中心城市规划,强 化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支撑全市 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加快推进县城和 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因地制宜,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形态
2013年南通市辖区主要指标占比与13市比较
2.占全市份额持续下降。 与2009年相比,2013年市区大 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份额呈下降趋势。在对比的8个主要 指标中,仅有2个指标市区占全市的份额比2009年有所提高, 其他6个指标份额均有所减少,市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和 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图2)。 (三)小城镇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不足 1.产业支撑缺乏。 近年南通镇域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态 势,但县域承载能力不强,建制镇镇区体量小、功能弱、特色 39
图2
2009年与2013年南通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份额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是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 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特色产业板块。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大力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推 动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强化城镇的产业支 撑,把沿江“腾笼换凤”与沿海“筑巢引凤”有机结合,构建 沿海、沿江、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五沿”产业发 展格局。通过产业培育,带动相关板块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 化步伐,形成城市组团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新模式。 (四)优势互补, 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方法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夯实产业基础。要加大中心城市开放开发 深度,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等能力,发挥规模 效应和带动效应。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 资源布局引导,提质增量。此外,还要强化增强中小城市产业 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 业发展格局。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支撑是关键,没有产业的城镇 走不远,没有产业的新型城镇化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只有城与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同生共兴,南通新型城 镇化才能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高萍萍)
资料来源:《2014南通统计年鉴》。
一、南通产城融合推进城镇化发展Fra bibliotek实践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 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 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 展的模式。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 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近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 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南通以产城融合为依托,有效推进 城乡一体化,促进人口和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走出了一 条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产城融合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南通城镇人口437.13万人, 比 2003年 末 增 加 146.76万 人 , 增 长 50.5%; 乡 村 人 口 292.64万 人 , 比 2003年 末 减 少 165.37万 人 , 下 降 56.5%。 2008年 南 通 城 镇 化 率 突 破 50.0%, 到 2013年 达 59.9%, 比 200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初相比,城市基础设 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共绿地等 大幅增加(表1)。 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南通市生产总值为2003年的 3.7倍,年均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53∶ 38
二、南通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十年南通产城融合在促进城镇化发展中做出了突出 贡献,但也积蓄了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 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南通IU和NU比值逐步接 近0.5和1.2的国际标准值。这表明南通城镇化日趋与工业化发 展相适应,但仍有大量劳动人口滞留农村,未能向城镇地区聚 集。此外,2013年末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虽已达到了 59.9%,但以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却只有49.8%,两者相 差10.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也低4.2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南通的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存在大量的“两栖”人员 和“被城镇化”的人员。户籍、土地、教育、医疗、社保等制 约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还需逐步破除。 (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够强 1.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从江苏省13个省辖市市区主要指 标首位度看,南通市区总体处于中下游水平。2013年对比数 据显示,仅出口总额首位度排全省第4位,其余指标均排在第 8位以后,市辖区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排名明显靠后(图1)。
区域发展
不鲜明。2013年,南通五县(市)镇域范围内共有工业企业 513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513家,占比只为6.8%; 镇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451.8万 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3.5%。南通镇域工业经济的“散、 弱、小”对一、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农村富 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
2.人口集聚不足。镇区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经济 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截至2013年底,南通市 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级城镇体系,但镇区规模普遍偏小,对 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这使得建制镇难以获得 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四)产业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通市产业结构处在由 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的转型升级时期,已基本形 成以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 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七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但产 业层次还不够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能有效支撑、 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大企业不多。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节 能环保、海洋工程三大产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237.3亿元、 268.1亿元和264.7亿元,产值总量均不到300亿元;软件业业 务收入、服务外包执行额都较小,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 应还不够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工业型、港口海洋开发型和交通型城镇数 量占所有城镇数量的16.4%,其规模大于一般的小城镇。而在 20个沿海前沿镇中,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的仅有3个, 绝大多数小城镇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经济基础较薄弱。且南通 乡镇的工业门类较为单一,多属于低层次且结构趋同,小城镇 发展的特色不明显。
表2
近10年南通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结构 单位:亿元、%
区域发展
快建设,LNG接收站二期、中石油成品油管库一体化等一批重 大前期项目稳步推进。2013年南通市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 1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5倍,家纺、电动工具分别 建成国际级、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 新技术产值达到4816.5亿元,同比增长 21.6%,比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6%)高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1%,直接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8.9个 百分点。
区域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8905.2014.11.012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年11期
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以南通市为例
谢资二 (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江苏 南通 226018)
摘要: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产城融合 发展思路,客观分析南通产城融合在促进城镇化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存在不足,并对持续推进 新型城镇化发展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2014南通统计年鉴》。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年11期
(二)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显现,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2009年,通州撤市建区,南通中心城区面积由2003年的 355平方公里拓展到1521平方公里,占全市辖区面积的比重由 4.4%调整为19.0%;市辖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市辖区城镇 化率为74.8%。其中,市辖区城镇常住人口161万人,达到理 论上大城市100-300万人口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 南 通 市 区 以 19.0%的 面 积 集 聚 了 31.9%的 人 口 , 创 造 了 37.9%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带动地方经济较快增长和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中心城市和城镇化建设持续升温,初步形成“1+5+8”和 一核三片区“T型城市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北翼新城、观 音新城、能达商务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和南通高新区等重点区 域建设加快,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2010年以来,以市政基 础设施为主的城建项目投入快速攀升,“102030”交通畅通 工程取得积极成效,5条城市快速路和多项骨干路网项目相继 建成,改善了市区对外联络条件。截至2013年末,市区快速 路总里程达到80公里,市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 密,促进城市组团间的相互融合、一体发展。 (三)镇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沿海前沿区域发展初显 从2000年起,经过多轮调整,南通市建制镇个数不断减 少,镇域规模持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南通市有 建制镇73个,与2005年末相比减少30个;镇均行政区域面积 达99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扩大了33.6平方公里。其中, 8个镇行政区域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23个镇行政区域面积 在100-150平方公里之间。2013年,南通镇域生产总值达到 3159.6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1%。镇域生产 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2.7%,其中一产占86.4%、二 产占61.7%、三产占60%。 在2009年南通市制定实施的全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中明确了沿江、沿海、沿上海等“五沿”产业布局框架。多年 来,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服务配套的提升,沿海前沿镇经 济发展明显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013年末,南通沿海前沿区 域共26个镇(包括如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门港新区),户 籍总人口205.2万人;全年沿海前沿区域生产总值1041.8亿 元,财政总收入11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0.52亿 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2.2%、19.1%和13.1%。 (四)产业经济渐成规模,专业小城镇相继崛起 目前,南通重点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传统与新 兴并举、行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基地型产业项目加速集聚 的基本格局。中远海工、太平洋海工等一批销售超10亿元的 特色产业项目进入产出阶段,恒力纺织新材料、招商局海工、 南通电厂“上大压小”一期、醋纤五期、江苏LNG接收站、同 方发光二极管、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