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理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流动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才能实现人口与全县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就我县而言,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做大总量、增大“分子”的同时,努力控制和优化人口数量这个“分母”,提高人均指标这个重要标志;努力把人口多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全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低生育水平连续多年保持稳定。

但是人口多、人均少的实际情况,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

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特别是目前处于贫富极端的人群超生现象突出,干扰了正常的生育秩序,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

? (二)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县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缺陷儿出生呈上升趋势,虽然每年县技术站以及县各大医院都要接诊因胎儿先天畸形采取补救措施的孕妇,但每年仍有160——200个缺陷儿出生,约占每年全县出生人口总数的4-6%,成为社会、家庭的包袱,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每年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返回县城参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

全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

人口总体素质不高。

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 (三)人口性别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理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男女比例在103——107之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

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也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虽然我县从2001年——2006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9、106、99、108、104、100,总体保持在正常范围。

但是农村部分群众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选择性别生育、溺弃女婴现象仍然存在,潜在的性别失调危害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 (四)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看,外来流入人员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由于目前我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流出人员远远高于流入,特别是我县流出壮年劳动力较多,甚至产生了“空心村”。

一些技能型人才的流出,是全县经济的发展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

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对策和建议?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

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 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

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

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职责分设原则,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优惠政策。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依法管理。

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在全县推广预防出生缺陷药物的应用,出生缺陷干预药物的服用比例达到应服用人数的60%以上。

发挥计生、卫生部门的作用,开展优生监测。

抓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矫治及家长优生优育教育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双管齐下,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参与涿鹿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重用当地的有用人才,防止人才外流。

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

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三)开展性别比失调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要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完善和落实针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特别是在制定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时,要按照优先优惠的原则,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倾斜照顾。

切实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过程的控制力度,严格落实B超使用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有奖举报等“十项管理和服务制度”,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和集中治理活动,严厉查处“两非”案件。

继续推行“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统计信息通报制度,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 (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全县发展大局,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解决流入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流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

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

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同时要为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三、保障措施??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平衡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 一要实行综合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由单一的行政部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持综合治理。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全局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二是强化财力保障。

要牢固树立“国策用国库保”的意识,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中央《决定》和省规定的各级财政投入标准,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基层人员工资待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经费的足额落实。

? 三是要开拓创新。

为了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社会的协调发展,新时期对计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勇于创新。

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向同时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转变;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管理群众为主向服务群众为主的转变;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在推进机制上,实现由行政处罚为主向同时注重利益导向和政策推动的转变,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县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均观念,继续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切实做到“人口警钟长鸣、人口问题常议、人口控制常抓”。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