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_陈天鹏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_陈天鹏
饲料的深加工对于河西畜牧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饲 养马匹的饲料主要是谷物的草秸,在河西走廊地区秸和茭是 喂养马匹的主要饲料。茭即喂牲畜的干草。对此《居延汉简》 中有这样的记载:
(5)出茭五百□③。(《合校》90.1) (6)出茭食马三匹,给尉卿募卒吏四月十六日食,吏一 人,马一匹。(《合校》290.12)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
陈天鹏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
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三、兽医水平的提高 同时医药知识的积累方面也有所进步,从出土的汉简提 供的材料看, 当时在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医治牲畜 疾病的医方, 有“治马头涕出方”[4],“治马伤水方”[9](P275) 等。此
116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外, 人们知道, 瘦疲之马不能只喝水吃草, 必须喂粮食, 才能 恢复体力。此从敦煌汉简 中即可窥见一二。
(15) 驳乘两剽齿十六(《合校》149.23) (16)马一匹骍牡生副齿九岁高五尺(《合校》510.27) 上述简牍是关于马匹颜色、性别、年龄和身高的记载,可 以看到有:白、骍、駹、等毛色。马的性别,如牡就是性别的记 载。按年龄来看,十岁马一匹、八岁马一匹、七岁马一匹、九岁 马一匹、十六岁马一匹。马在八岁前后最强壮,最能干活。按 身高来看有六尺的有五尺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河西 走廊地区相马术的发展,注重马的毛色、性别、年龄和身高。 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马的牙齿的生长磨灭状 况判断马的年龄,下面稍做分析。据《齐民要术》记载:马在三 岁以前的幼年时期是生长乳牙的时期,一岁时上下各生两 齿,两岁时上下各生四齿,三岁时上下各生六齿,从四岁到六 岁之间换成成年齿,后来马齿磨成臼状,接着变平、变黄、最 后终于变白。马在十二岁以前,先是两颗中间的下齿变平,到 了十三岁,就有四颗下齿变平,到了十四岁,又有六颗下齿变 平。上齿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变平的。[8](P422)这是关于按马的牙齿 判断年龄的最早文献,就现在在河西地区乡间依然也在流 传,然在西汉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早就懂得了根据马的牙齿判 断年龄的经验,足见当时相马术的水平和畜牧业的发展状 况。《汉书·景帝传》中记载御史大夫卫绾的奏文中说:“禁马 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2](P147)这些都足以印证西 汉相马术的水平。
下面对汉简所载河西走廊马的饲料量进行探讨。
(1) ①马八匹十月食积二百四匹匹一斗二升。(《合 校》[4]②65.2)
(2)驿马一匹 用食三石六斗 巳得七十二石少七十八 石六斗。(《合校》192. 24)
简(1)表明饲养八匹马一个月的饲料总量等于饲养二百 四十匹马一天的饲料总量,一匹马一日的食量为一斗二升。 据《汉书·律历志上》载“: 合龠为合, 十合为升, 十升为斗, 十 斗为斛。”[2](P967)汉以后历代均沿用这—单位制而无实质上的改 变。在龠、合、升、斗、斛五星之外, 还有一个单位“石”。石, 本 为权衡单位名称中钧石之石, 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根据文献 记载, 汉代均以十斗为斛,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又常常出现石 与斛通。又汉代刘向《说苑·辨物》中说“:十斗为一石。”[5]故在 计量容量时石与斛量值相同。根据上述换算关系也可以说明 这样的结论。简(1)表明十月是大月三十天,则八匹马一个月 的食量总量为二十八石八斗,二百四十匹马按每匹马一日食 量一斗二升计,同样也为二十八石八斗。根据一匹马一日食 量为一斗二升来推算,可知简(3)驿马一匹,正好一个大月的 食量为三石六斗。每匹马日食量为一斗二升是否就是不变的 标准。
(7)到石既,凡八匹,三年以前居延给茭,四年府□ 。 (《合校》173.4)
(8)出麦四斗以食戊校莫(幕)府史张卿所乘广至马一匹 再食食二斗都吏石卿监。(Ⅱ0216② : 359)
(9)苏党 四用米一斗九升大马一匹用粟二斗一钧(敦 煌汉简释文:602: 释 MC. 544)
提到了茭是当时喂养马匹的主要饲料,而且喂养方式更 加精细化。同时从简(8)、(9)中看出,马匹饲养出现了谷物化 倾向,提到了用粟、麦喂养马。说明汉代人在探索马匹喂养之 道中懂得了饲草和谷物搭配喂养的方法, 如粟与茭的搭配等, 体现了汉代人对马匹喂养方面已认识到营养多样性的重要。 还出现了对饲料的深加工(铡碎喂之,粗细并用)和夜间加喂 食草以增肥的科学饲喂方法。《汉书·表第七》载:“豪强有论 罪,输掌畜官,使斫莝。”[2(] P736)颜师古注日:“莝·斩刍,即精铡 饲料之意。”引王褒《憧约》中,谓憧仆的劳役包括“夜半益 当”,即必须注意夜晚饲养。这正好与《齐民要术》所论的“暮” 则“极饮之”相符。《居延汉简》载:
(3) 二月积二百六十一匹率马日食一斗八 。(《合 校》19.30)
简中也提出了一匹马一天的食量,如果断简处为升字, 则说明一天食量为一斗八升。
月晦日食马二斗 月二日食粟二斗 (4)县令食马廪计……三日食一斗。 四日二斗 十月廿三日食马二斗(《合校》414.1A) 简(4)则是一匹马一天食量为二斗的记载,但这多为县 令、候长、候吏等人的马。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姑且撇开驿马,
关键词:简牍;西汉;河西走廊;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4)03-115-03
Hale Waihona Puke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迄古阳关、玉门关遗址,南接祁 连山脉,北抵龙首山、合藜山和马鬃山。走廊之内,可分为石 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 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三个主要区域。地区地域辽阔, 气 候温凉, 水草丰美, 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加上匈奴等少数民族畜牧传统的影响和官府、民间的重视, 在汉武帝经营河西之前,畜牧业经济已在河西走廊社会的基 本经济结构占有主要地位,畜牧业发展水平显著,有“畜牧为 天下饶”[1](P3262)的称誉。
注释:
① 原简折断或其它原因导致数个文字不能释读. ②文中以此形式标示的简文, 均出于谢桂华, 李均明, 朱 国炤《: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居 延汉简释文合校》简称《合校》. ③□ 字迹模糊不能释定者,一字一“□”. ④ …… 字迹模糊不能确定字数者.
(10)前过北初食用菱四百九十二束、夜用三百五十束 (《合校》560.25A)
这能清楚地证明河西走廊牲畜饲养者懂得了夜间饲养 牲畜的重要性。新饲草的引进和种植,精细化的喂养,开始对饲 料深加工,同时注重夜间加喂食草以增肥的科学饲喂方法。
干草是马的主要饲料,为了保证饲料的供应,割草成了 边疆士兵的一种劳动,一天每个士兵割草标准是五十束。并 且,根据居延简可知,记载士兵割草成绩的帐簿叫做伐茭薄。 把这些割草堆积起来,或运到厩舍去,这也是他们的工作。厩 是鸠集的意思,是管理和饲养大批马的场所,还设有厩蔷夫 的官吏和叫做厩徒的勤杂人员。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都从侧面 反映着西汉河西走廊畜牧业的状况。
一、饲养技术 饲养技术的进步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秦汉时 期人们就意识到牧草对牲畜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寻找新的牧 草已经被人们所关注,一旦有条件就会将新牧草引进和推 广。张骞通西域,苜蓿种子随良马一起被引入汉朝境内。河西 走廊为中西交流的前沿通道, 新牧草的引进对河西走廊畜牧 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史记·大宛列传》载“:马嗜苜蓿。汉 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2](P3173)据《本草 纲目》载,苜蓿根可自生,可以饲牧牛马。[3]苜蓿是饲养牲畜的 优良牧草,一经引进便受到了汉政府的极大重视。颜师古在 为《汉书·西域传》作注时说“: 今北道诸州旧安定、北地之境往 往有苜蓿者,皆汉时所种也。”[4]P(3895)说明苜蓿种植面积广,河西 走廊也有种植。苜蓿草中含有的蛋白质成分比其它植物的 高,而且含糖量高,适宜做青贮材料,储备下来冬天也可以喂 养牲畜。这种草纤维素较少,质地柔嫩易消化。因此新饲草的 引进和种植,对于河西走廊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相畜技术的发展 相畜术,即家畜优劣鉴定技术。家畜的外形特征和生物 学特性是相畜的主要依据,从而鉴定其优劣、美丑和利用价 值。中国古代的相畜术,又以相马术最为发达。西汉时期相畜 术比前代有较大进展,出现了专门著作,如《汉书·艺文志》就著 录有《相六畜》三十八卷。西汉时期, 曾涌现过许多以相畜为业 的相畜专家,“黄直,丈夫也;陈君夫,妇人也:以相马立名天 下”“,留长孺以相彘立名”“,荥阳褚氏以相牛立名。”[1](P3221) 汉简中也有相马法的残篇, 如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所 获简牍第 2094[9](P287)号简 文中说: (11)乡下说·肠小所,胃肠小者腹下平。脾小所,胃脾小 者,听耳寓听。耳欲卑,目欲高,间本四寸六百里。 在《流沙坠简·术数篇》中,王国维先生对此进行考证,言 “右简语多不可解,然细绎之,则《相马法》也。” 根据毛色、性别、年龄和身高鉴定马的优劣,美丑和使用 价值,则是相马术的另一种发展。居延简为了把每一匹马一 一表示出来,详细地记载了每匹马的毛色、性别、年龄和身 高,例如: (12)奉明善居里公乘丘谊年六十九 居延丞付方相车一 乘用马一匹骍牡齿十岁高六尺 闰月庚戍出(《合校》53.15) (13)入方相一乘駹牡马一匹齿八岁 子蘏(《合校》43.9) (14)马一匹白牡齿七岁高六尺(《合校》65.12)
西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 战略地位。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 定,也关系到匈奴的生死存亡。因此要巩固汉朝政权, 抵御匈 奴的侵袭, 就必须大力发展以养马为主的畜牧业,壮大骑兵 力量、对抗匈奴。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牧马业得到相应发 展。本文分别从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等方面对此进 行论述。
(17)羸瘦困亟, 间以当与第一辈兵俱去, 以私泉独为籴 谷。(《敦》41)[9](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