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
摘要:纵观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同时在教学中有意渗透心理辅导,就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换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自信心
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改面临的核心议题。
纵观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同时在教学中有意渗透心理辅导,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首先来谈“心理换位”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
心理换位,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实际出发,去分析对方的行为动机,并对其行为作出解释。
通过心理换位,教师能求得与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要成功地实现心理换位,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客观方面,另一个是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即分析学生所处的实际情景。
不了解学生所处的具体情景,就不能对其行为动机、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和解释。
因此,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行为情景,亦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
掌握了信息,还有必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包括信息的归类和解释。
主观方面的心理换位又被称为角色转换。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适当地把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一下,然后重新看待同样的问题,往往会有更大、更新的发现。
化学学科的体系严密,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换位策略,就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情况入手。
1、从学生的课堂心理入手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
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
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而后又变清。
同学们联想到二氧化碳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令学生写出有关
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怎样检验二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硫?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
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斓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一次,在讲授金属钠的活泼性时,我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慢慢撒入集满氯气(越浓越好)的集气瓶中,同学们看到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剧烈燃烧,简直是欢呼雀跃,这样巩固了钠、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焰色反应等等化学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还有一次,在学了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方法后,我们出了二道近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配平,结果大部分学生配平了。
当他们得知这就是全国高考题时,高兴得不得了。
师生共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3、从学生思维的难点入手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
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例如,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
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CN溶液,OH- 来源于什么?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等等,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4、从学生的疑惑入手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