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四章
我国古代藏书主要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 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这四大藏书系统都为中华 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1、 商代的甲骨文: 官府文献收藏,始自商代甲骨文。商人极重
神权,商王从国家大事到某些生活常事,都要事 先举行占卜,把卜辞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胛骨上, 郑重的保藏起来。到周时不少青铜器刻有铭文, 记载有关王室、诸侯或臣下的某些事件。一般认 为,书的起源是从这里开始的,后人有“甲骨之 书”、“青铜之书”等说法。
51852卷。
集贤书院复原图
5、五代宋的藏书简况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特甚。后唐庄宗和周世宗等 都曾奖励民间献书,但收集到的书不是很多。相对地 说,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要比北方好一些。南方 的后蜀、吴越和南唐,藏书较多。其中南唐宫廷藏书 的校勘和装潢都是很出名的。雕版印刷的推广,促进 了藏书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各地图书馆齐备。1949年之后, “破四旧”毁掉不少图书,文化大革命之后, 逐渐走向正规并现代化。
(二)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我国古代官府藏书,由于集中庋藏、地处政治中心,使其极易 遭受毁灭性灾难。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内乱外侮都 使官府藏书严重受损,历代一些著名的“书厄”也大都是中央 政府藏书的惨剧。官府藏书呈时断时续,旋聚旋散的状态,缺 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官府藏书的制度化,使得宫廷集中了大量图书。
藏书 石室
《东观汉 记》,是记 载东汉光武 帝至灵帝一 段历史的纪 传体史书。 因官府於东 观设馆修史 而得名。由 刘珍等撰写
班兰 固台
令 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藏书
世事艰难,岁月动荡,学子士人无暇顾及经 典藏书;官府惨淡经营,书籍束之高阁。藏 书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魏秘书史郑默制《中经》。(隋书经籍志) 西晋承袭曹魏官府藏书,秘书监荀勖因《中
经》更著《新簿》,首倡四部目录法。 东晋著作郎李充编《四部书目》。
4、隋唐一统,图书大增。
隋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历史,为 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隋文帝开 皇三年,朝廷派人到各地访求罕见的“异书”。 隋炀帝时,派了很多人抄书,规定秘阁藏书每 种要若干副本。书卷装潢也极为讲究,分为三 等(上等的用红琉璃轴,中品的用绀琉璃轴, 下品的用漆轴)。隋炀帝的聚书达三十七万卷, 远远超过以往王朝的藏书。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学者不敢议论政治,于是考据 学应时而大盛,整理校勘和刻印古籍比明代时更为 流行。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时期, 官私藏书的规模都超过了前代。主要表现在四库七 阁等宫廷藏书。
皇宫 文渊阁一角
皇宫 文渊阁
7、清末民国散佚中趋于集中
清末,京师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相继成立, 对收集和保护图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Eg:《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贽见纣之愈乱 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2、周代藏书的初步制度化。
周代文献收藏管理更加制度化。在周王室和 各诸侯国,史官称“史”或“太史”,既记 载各国当代政事,又负责保藏政府文献。当 时的图书或图籍只能由政府保存、私人不许 收藏。
《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 典。”六典指治、教、礼、政、邢、事典。
3.苏秦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 相之尊者乎?”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 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 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 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 厚,盍可忽乎哉?”
历史上图书损毁大事记:
1.秦始皇焚书坑儒 2.西汉末年王莽之乱 3.东汉末年董卓之乱 4.西晋惠怀之乱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6.隋末唐初:隋末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炀帝缢死,宫室尽焚,37
万卷毁于一旦。628年李世民平王世充,获洛阳8万副本,宋遵贵 沿河押送与长安,砥柱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安史之乱: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旧唐书经 籍志序) 8.黄巢起义: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 囊时藏书,尺简无存.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 庄《秦妇吟》) 9.靖康之难:《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 荡 然靡遗.
惠施(约公元前 370年-前310 年),宋国人, 战国政治家、辩 客和哲学家,是 名家的代表人物。
3.苏秦
《战国策》: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 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 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 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4、隋唐一统,图书大增。
唐朝的皇家图书主要藏在后来被称为“三馆”的弘文 馆、史馆和集贤书院。到唐玄宗时出现专门负责图书 整理校勘的有校理、校书、正字等官,还有从事抄缮 的“写御书手”和装潢书卷的“装书直”。
陶宗仪《辍耕录·书手》:“世称乡胥为书手。” 贞观时秘书监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 开元时毋煚(mǒu jiǒng)《古今书录》著录藏书3600部
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相传为萧何造。(旧址)
汉建麒麟阁
刘歆(约前50一后23),字 子骏,西汉末经学家、目
录学家。
★西汉王朝以国家的力量,在全国访求图书,建立专 用的皇家藏书阁,对收藏的书籍派学识渊博的学者进 行校正整理。这种作法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承袭,形 成为一种制度。
●东汉历代皇帝崇儒尚文,皇家藏书无疑比西汉更多。 东汉恒帝时有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等藏书处, 特设专管艺文书籍的秘书监一职,以后历代王朝大都 沿设此职。
北宋君主为便于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阅所需要的内 容,命臣下凭借丰富的宫廷藏书,有目的地编纂大型 的类书和总集。
宋代出现崇文三馆和四大书,北宋从太祖到钦宗各朝, 不断征集图书,除重复者外,累计入藏6705部、 73877卷。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颁布献书赏 格,在南方各地广求图书,在秘书省特设“补写所” 从事抄书。
宋代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百科全书)、《册府元龟》(历史)、
《太平广记》(志怪)、《文苑英华》(文学)。
6、元明清藏书的激增。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接收了金和南宋的 皇家藏书,又下诏在江南搜求图书,运往大 都(今北京)。此外,元代雕版印刷水平极高, 到明清时,元版书和宋版书都已成了古籍珍 本。
历朝开国之初,百废俱兴,开国之君励精图治,国家便大量征 集图书。藏书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后期疏于管理,有些官 吏甚至监守自盗。一遇战乱、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官府藏书 往往惨遭灭顶之灾。代代往复,周而复始,呈现出周期性和阶 段性,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成为一种规律。
根据《隋书·牛弘传》和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续牛弘之 说,可知我国古代图书“十厄”。
秘书监设立秘书库专用藏书。 翰林国史院、弘文院和集贤殿亦为藏书处。
明代时的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是居于世界先 进之列的。学术文化的繁荣带来了许多的新 的著作,印刷业更发达了,宫廷藏书远远超 过前代,出现闻名中外的是天一阁和国家档 案库皇史宬,其主要成就是文渊阁和《永乐 大典》。
天一一星,疆阊阖外,天帝之神,主 战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则阴阳
(一)周秦私家藏书概况
藏考书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 事诗》
1.墨子: 今天下之事,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子墨子南游使卫, 关中载书甚多。
2.惠施:《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墨子(公元前 468年—前376 年),名翟,东 周春秋末期战国 初期宋国或滕国 人。宋国贵族目 夷之后,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
10.李自成起义:1644年入京焚毁损弃,书籍百无一用。
11.乾隆禁毁:名为修四库,实是毁禁书。秦政焚坑后,
清乾无相俦。
12.嘉庆二年昭仁殿失火:
13.太平天国起义:浙江一带藏书尽毁。丁氏兄弟:深宵
潜往,于灰烬瓦砾之中掇拾得万余册.
14.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而我国的官府藏书由于深藏秘阁,基本不对社会 开放,对中国典籍与文化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并 且由于集中庋藏、地处政治中心的特点,使其极易 遭受毁灭性灾难。
随着解放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它作为一种面 向较多读者的社会性事业,不同于古代藏书,中国 的藏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四章 文献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官藏和私藏
二 酉 藏 书 洞 ︱ 湖 南 沅 陵 县
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我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 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传存至今的究竟有多少, 目前尚无准确统计。孙殿起《贩书偶记》曾估计说有 七八万种,李一氓说:“据统计,自有文字以来,至 1919年的文化典籍达八万种以上。”而杨殿珣《谈 谈古籍和古籍分类》则说十五万种左右。
3、汉代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政府设有专门藏 书处,专门人员收藏管理,始有文献家对文献进 行整理。)
汉初出现了专门的皇家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 麒麟阁),汉代的宫中藏书室有用石块堆砌的“石室”, 书柜则为用铜包边的“金匮”。并且开始广泛的向民间 求书,广开献书之路。正式废止了秦始皇制定的私人不 得藏书的禁令。汉武帝时,置写书官。新增宫外专门藏 书处。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主持皇家图书整理校勘。 西汉末年,刘向写成文献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 略》,其子刘歆根据《七略》写成我国最早的书目提要 《别录》。
古书“十厄”:
第一次是“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焚书”; 第二次是“王莽之季,宫室图书,并为灰烬”; 第三次是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图书“一时播荡”; 第四次是西晋末刘、石乱华,进攻洛阳,文物荡然无存; 第五次是南朝梁时,侯景作乱,梁帝自焚; 第六次是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图书损失大半; 第七次唐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 第八次是唐昭宗被朱温逼迁洛阳,旧存史籍大遭破坏; 第九次是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入汴京,三馆之书为之一空; 第十次是元军攻破临安,烧掠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