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山楼金矿简介 辽矿的控制_孟宪刚

排山楼金矿简介 辽矿的控制_孟宪刚

" —糜棱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 ! —角闪斜长初糜棱岩; < —钙质糜棱岩; = —黑云斜长糜棱岩; > —二云斜长糜棱岩; ? —煌斑岩; @ —石英闪长玢岩; A —花岗斑岩; B —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C —金矿体及构造滑脱带; "" —碳酸盐化
致, 长 约 ? D*, 宽 " E"&! D*, 走 向 近 FG, 倾 向 H— 倾角<CIE@>I , 带内发育的构造岩类型有角闪 HHG, 斜长糜棱岩、 黑云斜长糜棱岩、 白云质糜棱岩、 千糜 岩, 带内赋存有高品位小型金矿床, 上两家子金矿 即是其中之一。
!
变质核杂岩组成系统中金矿床 的分布及特征
在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控制的不同层
次的剥离断层带中, 呈串珠状依次分布着: 产于拆离 断 裂 中 深 层 次 韧 性 剪 切 带 内 的 矿 床 —排 —— 山 楼 金 矿,产于拆离断裂中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内的矿 床—— —大板金矿,产于盖层下部韧 & 脆性构造层中 的矿床—— —大樱桃沟金矿,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 层中的矿床—— —五家子金矿( 图%) 。
456’ % 1789:;58 <)798= *>? :@ 9=7 4AB5; >C7>, D7<97C; E5>:;5;6 ?C:F5;87
G —第四系; H!—上白垩统; H%—下白垩统; I!&0—中上侏罗统; IB —蓟县系; J=—长城系; KC. —太古宙大营子组; KC/ —太古宙
瓦子峪组; KC0 —太古宙小塔子沟组; L%—太古宙混合岩;
图% 阜新地区构造纲要略图
间 分 布 可 将 其 划 为0个 带 : 位 于 排 山 楼— !北带: 北营子一带, 向东延出矿区, 发 育 于 太 古 宙 112 岩 系 及 中 元 古 界 长 城 系 之 中 , 呈 $+ 向 展 布,宽 %-! 出露长度3’3 )*, 排山楼大型金矿就赋存在该带 )*, 内, 带内叶理走向近 $+ , 倾向 #—##+, 倾角 03/,"/。叶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倾伏方向大体与叶理倾 向一致( 图 !) ; 分 布 在 尖 山—石 门 沟 一 带 , "中 带 : 呈 $+ 向展布,与北带近于平行,长约 %" )*,宽 ! 倾向 #, 倾角 03/-,"/ , 带内变形强度表现强弱不 )*, 一, 主要由角闪斜长糜棱岩、 黑云斜长糜棱岩、 长英 质初糜棱岩组成; 分布于寨子沟—上两家子 #南带: 北山一带,向东延伸出矿区外,产状与北带基本一
%] 山变质核杂岩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 。调查, 认为这些 金矿床分别产于白垩纪形成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 岩构造系统的不同部位, 其矿床成因、 成矿年代均 受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控制。 有关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矿产的控制 作用,在!"世纪’"年代初就已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 关注
[ !.(]
闾山变质核杂岩的中心花岗岩体热隆侵位是该变质 核杂岩形成的直接原因,故岩体的侵位年龄可以用 来确定变质核杂岩形成的时代。据辽宁省第一区测 队%’1! 年用锆石 2#34 法测得的年龄为 %%& 56, %’’’
%] 年马寅生[ 用 7#89 法 测 得 的 年 龄 为 1" 56, 以及分
# 大樱桃沟金矿; & 五家子金矿
第 !" 卷 第 "! 期
孟宪刚等: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A=<
图!
排山楼金矿体勘探线剖面立体图
#$%& ! ’()*+,-$. /-)0+.,$)1 )2 +3/4)-5,)-6 /-)2$4+( )2 )-+7)8$+( $1 ,9+ :5$(9514); %)48 8+/)($,
第 !% 卷第 %! 期




EFG+!% , ,F+%! HIJ+, !""!
!""! 年 %! 月
<-=>=<?@8> A2>>-B?, =C @D?,8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 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孟宪刚 冯向阳 邵兆刚 马寅生 朱大岗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 ) 摘要: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 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 周围是 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 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与白垩纪脆性变形碎屑岩相邻。在横剖面上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中的组合较齐 — 全, 且不同的构造带、 构造部位对成矿和控矿作用不同, 可分为: " 产于拆离断层中深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 排山楼金矿; —大板金矿; # 产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 $ 产于盖层下 部 韧 # 脆 性 构 造 层 中 的 矿 —大樱桃沟金矿; —五家子金矿。显示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对该区金 床—— % 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 矿的控制作用。 关 键 词: 变质核杂岩; 剥离断层; 控矿作用; 金矿床; 医巫闾山; 辽西 文献标识码: 8 文章编号: %(1%#!$$!:!""!;%!#"&*%#"1 中图分类号: 3$&&+) ; 3(%&+$%
[ %]
区域构造上处于燕山造山带东端呈北北东向展布的 医巫闾山山脉中段。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整体呈 短轴约 )$ /0, 北东向半长 ,,- 向椭圆形穹状隆起, 变质核杂岩中心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 轴约(" /0。 体, 平面形态呈水滴状, 岩体周围是代表中下地壳变 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基底、剥离断层带及由中元 古代、中生代地层组成的盖层、盖层下部中间过渡 层。 变质核杂岩东西两侧的运动学特征表明, 医巫闾
!’%
产于拆离断裂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内的 矿床—— —排山楼金矿 排 山 楼 金 矿 位 于 辽 西 阜 新 市 东 南 %()* 处 , 处
在排山楼—两家子北侧、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 向线性构造中段西缘向 $+ 向线性构造转变的两种 构造相交叠加的部位, 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最大
,] 。该金矿是在太古宙结晶基底之 的金矿床之一[
$M —燕山期花岗岩类; $N —华力西期花岗岩类; %E —辽河期闪长岩类; %N —华力西期闪长岩类; % —地质界线; ! —地层不整合界线; 0 —纬向构造体系压性断裂; . —华夏式构造体系压扭性断裂; 3 —新华夏构造体系压扭性
断裂; 单纯的) O —北西向构造压扭性断裂; , —拆离断裂带或( 韧性剪切带; ( —活动断裂; P —遥感解释断裂; %" —医巫闾山 北段代表性金矿地点及编号: ! 排山楼金矿床; " 大板金矿床;
! 内部资料: %’&’ — %’’! 年曲亚军等、 %’’" — %’’) 年李树勋等、 %’’% — %’’* 年骆辉等、 %’’) — %’’( 年崔克英等报告 +
(.!
地 质 通 报 !"#$#!%&’ $ ()$$"*%+ #, &-%+’
!""! 年
质核杂岩中心向 ##$ 方向呈 串 珠 状 依 次 分 布 着 排 山楼大型金矿、 大板金矿、 大樱桃沟金矿和五家子 金矿, 这些金矿床受控于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系 统( 图 %) 。
!&!
产于拆离断裂中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内的 矿床—— —大板金矿 大板金矿位于阜新市大板镇的东南山, 距排山
构造上处于辽西医巫闾山 楼金矿北东方向 "! D* 处, 变质核杂岩带的中段, 是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剪 切带同时形成, 产出状态直接受拆离断层中浅层次剪 切带控制,具有品位低但规模大等特点的金矿床, 是 继排山楼金矿之后在本区的又一重大发现。 大板金矿区内发育有近 FG 向韧性伸展滑脱构 造剪切带, 其原始产状近水平, 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改造, 呈倾斜状态, 卷入的地层主要为太古宙黑云 斜长片麻岩、 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 灰岩、 粉砂 质页岩,产生两套顺层固态流变和顺层滑动构造, 形成韧性剪切带, 同时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片 理倾向 <>CI 。倾角 =CIE>CI , 根据岩石中保存的 JKL
辽宁排山楼特大型金矿自 %’&’ 年被发现后, 研 究者 !对其矿床成因有花岗 # 绿岩带说、 韧性剪切带 说, 对其成矿年代则有太古宙末、 古元古代、 中元古 代前、 海 西 —印 支 期 、 印支末期等意见,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我们 %’’’年提出并建立了医巫闾山变质 同时对排山楼金矿及同在医 巫 核杂岩构造系统 ,
上、 层间剥离断层之内, 受变质核杂岩复杂构造格 局控制的一个大型金矿床, 受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中呈 $+ 向展布的上排山楼 & 侯其营子大型滑脱 带 控制。金矿带在空间上与滑脱带的强变形域相吻 宽 !"-(" *, 延深大于 % """ *, 呈 合, 长大于 % """*, 倾向#, 倾角."/左右。金矿带沿走向、 倾 $+向展布, 向呈舒缓波状形态, 并具膨缩现象, 是一个倾伏的长 透镜体, 其轴向、 侧伏角与变形的矿物拉伸线理方向 一致。 排山楼地区发育有拆离面之下由太古宇建平 群片麻岩退变而成的糜棱岩带和拆离面之上的中 元古界低绿片岩相糜棱岩带。在这两套基底和盖 层底部过渡层之中赋存着排山楼金矿区,依据空
构造、 透镜状构造、 长石旋转残斑、 剪切褶皱等各种 指向标志的综合判断, 剪切运动的方式为盖层由 H 向 J 水平剪切。 向的韧性剪切带和伸展构 HF ( HHF ) 造, 属浅层次水平韧脆性剪切变形相, 卷入的岩石 与韧性伸展滑脱构造剪切带的岩石相同, 同时也使 基底隆起并在上部形成拆离断层,形成绿泥石、 绢 云 母 等 , 其 拉 伸 线 理 倾 伏 方 向 在 ""CIE<CI 之 间 变 化, 根据指向意义的构造要素判断为盖层岩石总体 由 F 向 G 运动。 大 板 金 矿 共 发 现 < 层 矿 体 , 总 体 呈 似 层 状 FG 向展布, 向 H 倾, 倾角 <CIE=>I ( 图<) 。其中 ! 层矿体 已 控 制 长 =C 余 米 , 宽 >EA *, 金平均品位 =&<? % M ,, 最 高品位 "B&>? % M ,; 出露宽度 " 层矿体控制长 <C 余米, 真 厚 度 >&?C *, 金 平 均 品 位 >&<! % M ,, 最高品 @&!? *, 位 A&@C % M ,, 在 C 线探槽, 金平均品位 =&<> % M ,, 最高品 位 B&"! % M ,, 出 露 宽 度 @&!> *, 真 厚 度 =&<> *, 总 体" 层矿体金平均品位 =&B< % M ,, 真厚度 =&BA *; # 层矿体 仅 < 个样品控制,金品位 >&"CE?&?> % M ,,控制长 <C 余 米, 出露宽度大于 <&C *。上述含金糜棱岩系总体出 露宽度初步工程控制大于 <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