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古敢乡水族一、语言文字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
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
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
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
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在富源县古敢乡补掌村委会,水族村民们通用汉语,口音和富源口音有所不同,接近贵州地方口音。
二、音乐文化1、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指从人类起源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水族音乐创作大多围绕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的起源而展开。
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紧贴语言的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意为创世歌)。
由于有了吟唱音调,较之于语言的直叙更为生动感人,加之它集中反映了水族先民在探索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若干思想,因而得到广泛流传。
在创造和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还塑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继而有了相应的祭祀活动,最原始的歌舞亦随之萌生;“旭济”古歌便为群众性的聚会,祭祀场合所必唱。
“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内容可大体归纳为三方面: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
“旭济”应当产于远古,是最古老的歌曲,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至今,富源县的水族还有会唱“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只是不全面,汉人一般难懂。
2、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前206——1840)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里,水族人民深受奴隶主、封建王朝和领主、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世世代代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构成的基本点已经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而又不断前进,水族音乐作为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观念形态,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实践的反映,必然要受到这一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多以趋于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为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里,减少了幻想的成分,一般都扣住劳动这一主题。
社会的人取代了虚渺的神,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水族先民在黔、滇边境定居以后,由于较为稠密的集中聚居,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使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较好的发展。
特别是明初的“调北填南”,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的进步。
而团结和睦的民风,青年男女社会生活的兴盛,民间往来频繁,使得民间群众的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有了固定的歌唱场所和歌唱节日,以及相应的歌唱习俗,生活、生产、情爱、婚嫁、丧葬、祭祀、节日的歌唱成为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歌曲反映的生活内容亦更加丰富。
比如:生产劳动已有了分类成套的生产歌,也有了咏叹贫富悬殊不合理作品。
和这种广阔的社会内容相协调,原始社会较为单一的音乐品种,也逐渐变化、发展、定型成为了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单歌、双歌、蔸歌、调歌等各种歌种。
在我去补掌的那几天,水族村民在地里一边插秧,一边还唱起劳动歌谣来,歌声圆润,十分动听。
3、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地水族音乐1950年2月24日是云南解放日,这是一个云南各族人民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
昔日偏僻闭寨、生产落后、人民贫困的水族地区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
一批取材于现实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鞭挞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习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民歌纷纷涌现。
它凝聚了水族人民的爱憎,它展现了对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水族民间音乐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歌种:新民歌和儿歌。
三、饮食文化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富源县的水族也不例外。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
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鱼酸(鱼虾制成)、臭酸(猪、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种。
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
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
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加水用磨子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饭),放入泡菜坛中密封,经发酵,即成美味酸汤。
食用时,把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广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放入,煮开即可。
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汤调成蘸水,吃菜时要就着蘸水吃,其味鲜美,极为开胃。
极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锅”,一大锅酸汤加蘸水几乎就是每日不变的菜肴。
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鱼,也习惯加入菜中,煮成一锅沾蘸水吃。
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米酒。
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
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四、经济、艺术文化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族传统佳酿。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
水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其中刺绣、染织和雕刻最为有名。
剪纸:水族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吉祥的龙、凤、麒麟、梅花鹿,也有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造型千姿百态,生动别致,栩栩如生。
刺绣:水族妇女的刺绣艺术价值很高,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泡绣等。
编织:水族的编织主要是竹编,他们用竹子编织成席子、躺椅、坐椅、斗笠、簸箕、篮子、鱼篓、鸡笼等日常用品。
雕刻:水族的雕刻工艺十分发达,主要有木雕和石雕。
水族的木雕多见于房屋的窗花雕刻,床沿雕刻等,雕出的图案诸如龙凤成祥、花鸟浮雕等都很美观大方。
水族地区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兼营畜牧业。
水族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烟草等,水族传统的农耕工具主要有斧头、柴刀、镰刀、摘刀、犁耙、锄头、踏犁、谷桶等,这些工具与南方其他农耕地区使用的农具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摘刀和踏犁。
摘刀的用途是摘取稻穗,踏犁即翻锹,是用来翻松土地的一种古老的农具。
水族的传统手工工艺,如剪纸、织染、编织、石雕、银器加工等都有很高的水平。
五、服饰文化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但是,富源县古敢乡的水族村民大多已经被汉化了,讲汉化,穿的也是汉人装束。
水族男装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水族妇女织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
水族独创的豆浆画印染工艺技术,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人民喜爱。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
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
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
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色彩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
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给出嫁的女儿最好的礼品。
水族妇女在婚前喜用浅蓝、绿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长衫,上衣多以绸缎为衣料。
衣身衣袖都比过去收缩,显得贴身利索有曲线美。
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包青白布长条巾,素雅文静。
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口,都镶一道蓝杆花边做装饰。
长发梳成一把盘于头顶,从右侧插梳子固定。
有的妇女在头巾外又横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头巾包头,传统而不失时髦。
六、婚俗礼仪文化水族婚俗留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七、民居和宗教文化水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
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水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脚,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块石安稳柱脚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
下层柱粗,柱身榫眼用穿枋纵横连结,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为横梁,梁与梁之间铺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多为松树或枫树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楼面。
上层屋架,一般每排为五柱四瓜(或称十一檩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称十五檩水步)。
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
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
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
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衔接处都是齿榫铆紧,使建筑物整体性强,十分稳固。
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这使木材抗压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
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
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尤其以鱼祭祀为其特点。
19世纪末、21世纪初,曾传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水族人有挂兽骨崇奉神灵的习俗。
人们猎获虎、豹、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习惯把兽角或头骨整齐悬挂在墙壁上或悬吊在门上。
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也留头角悬挂,使野兽、鬼神望而生畏,不敢进寨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猎技。
富源县古敢乡的水族民居现在多是两层平房,下层主要是牲畜的圈,或者是用来储藏粮食的,以前的木楼已基本不存在了,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