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法医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1、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

2、亲子鉴定:是指应用医学、人类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人类遗传标记的检测,并根据遗传学理论分析其检测结果,从而对有争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生物学亲缘关系所作的科学判定。

3、八字不交:缢死多为滑动型索套,结扣位于悬吊上方,当体重下垂时可迅速滑动,使绳套收紧,形成闭锁式索沟,由于重力作用,索套悬吊处被提起,而不与皮肤接触,形成从索套着力(称为兜住弧)处向后上逐渐变浅的,在兜住弧对侧形成索沟中断不交的所谓“提空现象”,故缢沟形状为开放式U形或马蹄状“八字不交”。

4、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5、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是电流在皮肤的出、入口部位形成的损伤,其形成机制是皮肤的高电阻作用,使电流在穿透皮肤通过人体时产生高热及电解作用所致。

6、机械性损伤:致伤物作用于人体引起组织或器官结构、功能或代谢的异常称为损伤,由机械性暴力造成的机体损伤称为机械性损伤。

7、生物性检材:是经历了环境条件作用的人体组织与器官或人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由它们形成的生物性斑迹。

8、溺死:是指大量液体吸入呼吸道所引起的窒息死亡,俗称淹死。

9、挫伤:是以钝性致伤物作用于人体造成皮内或皮下血管破裂引起皮内出血或皮下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

10、尸体现象:人体死后受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尸体上发生的各种变化使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称之为尸体现象。

11、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现场燃烧产生的烟灰与炭末沉积于呼吸道粘膜表面,如口、鼻、喉、气管等处;火场中的热气体、火焰、烟雾和刺激性气体,可引起呼吸道及呼吸器官的烧伤反应,喉头、会厌及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坏死,甚至出血白喉样假膜;肺部明显充血、水肿甚至出血,重量显著增加,富含蛋白性液体。

上述的系列改变称为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

12、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伤害的事故。

13、尸斑: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皮肤血管内,并在该处皮肤呈现出有色斑痕(多为暗紫红色)称为尸斑。

14、致死血浓度:引起中毒死亡的这种中毒物在中毒者血中的最低浓度。

15、机械性窒息:是指由机械性暴力作用所引起的呼吸障碍,如压迫颈部或胸腹部、阻塞呼吸道等,妨碍了呼吸而发生的窒息。

16、保险杠损伤:是指车辆保险杠撞击人体时,在距地面50~ 60cm高处的人体下肢形成横带状表皮剥脱、皮下出血和骨折。

17、猝死:貌似健康者因内在疾病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8、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级联反复循环的DNA合成反应过程。

19、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1、法医学任务、研究内容及对象是什么?任务:遵循相应的法律程序,接受委托,应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相关人体及成分或其他材料进行检查、检验、分析,作出客观、科学的鉴定报告或结论,为澄清事实或揭露犯罪提供线索,为刑事及民事案件的审判等提供证据。

研究内容:研究尸体现象,测定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研究个人识别;毒物分析和其他调查;鉴定无名尸体和碎尸;研究损伤性状,推断致伤凶器和伤后经过时间;检查血痕、毛发及各种体液斑,鉴别个人异同等.研究对象:包括人(活体、尸体)和物。

2、详述晚期尸体现象有哪些?(1)毁坏型尸体现象1)腐败:指因腐败菌的作用使蛋白质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

①尸臭②腐败气体③尸绿④死后循环⑤腐败静脉网⑥泡沫器官⑦巨人观⑧死后呕吐和口、鼻血性液体渗出⑨肛门、子宫、阴道脱垂和死后分娩2)霉尸:指当尸体置于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中时,在尸体的裸露部位或裸体的全身表面滋生一层白色或灰绿色的霉斑和霉丝、3)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而逐渐软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的现象。

(2)保存型尸体现象1)干尸:处于通风、干燥、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或尸体周围有吸水物时,尸体因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

2)尸蜡:长期埋于空气不足的湿土或浸于水中的尸体,皮下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而使尸体部分或全部保存。

3)泥炭鞣尸:浸于酸性泥炭沼泽中的尸体,因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肌肉与其它组织脱水,蛋白逐渐溶解,骨骼和牙齿脱钙,而使尸体显著缩小,重量减轻,变软易曲,称泥炭鞣尸4)特殊型古尸:葬于特制棺墓的年代久远的保存型尸体称特殊型古尸3、机械性损伤的类型有哪些?(1):钝器伤:无锋利刃缘和尖端的钝器打击人体造成的损伤,包括:徒手伤,咬伤,棍棒伤,砖石伤,挤压伤,坠落伤。

(2):锐器伤:利用具有锋利的刃口或尖端的器具所致的皮肤、骨骼和内脏的不同类型的损伤,包括:切创,砍创,刺创,剪创。

(3):火器伤:火器是借助于爆炸物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将投射物投出的一类工具,由火器引起的火药引爆所致的人体损伤统称火器伤,包括:枪弹创,散弹创,爆炸伤。

4、烧死的法医学鉴定有哪些?(1):烧死与焚尸的鉴别(2):烧伤时间推断(3):死亡方式的鉴别(4):个体识别6、什么是个人识别,个人识别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法医学实践中,分析生物性检材以揭示个体身份的鉴定工作称为个人识别。

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个体特征、指纹血型、复容和颅像重合等方面的同一鉴定。

7、脑死亡的基本概念,判断标准及其医学意义是什么?概念: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标准:(1)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即使最疼痛的刺激也无反应。

(2)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实验阳性。

(3)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反射、咽反射、吞咽反射以及咳嗽反射等均已消失。

(4)脑电图检查呈一直线:即等电位脑电图,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8、什么是中毒?毒物?毒品?中毒: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因中毒致死者称为中毒死。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例如农药、杀鼠剂、有毒植物等。

毒品:是指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与精神药物的统称,包括阿片、吗啡、海洛因、大麻、苯丙胺类、杜冷丁等200余种。

9、猝死的诱因有哪些?概念如何表述?猝死的诱因:1)精神因素:狂喜,悲伤,惊惧,恐惧,愤怒,过度兴奋,紧张,争吵,情绪激动等都可能成为引起猝死的常见诱发因素。

2)外伤:外伤通常较轻微,本生不足以直接构成死因,但当机体存在某些严重器质性疾病时,成为诱发因素。

3)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可使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肺循环减少或动脉破裂而猝死。

4)疾病:可作为一种刺激因素,如发热,创伤及手术等可诱发心肌梗死而发生猝死。

5)其他:如滥用毒品,饮酒,暴饮暴食,过度吸烟,过冷过热,性交等。

猝死又称为急死,是指外表看似健康的人,由于潜在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发生的突然性死亡。

对猝死完整的名词解释应该是急速,意外的自然性死亡。

10、生物性检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血痕检验需解决哪些问题?主要特点:生物性检材的主要特点在于环境条件的作用使其具有某些不确定性。

生物性检材是经历了环境条件作用的人体组织与器官或人体体液、分泌液、排泄物及由们形成的生物性斑痕。

如血痕的变质从死亡时就在尸体内部发生,并随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加速,这些影响都是无法控制的。

需解决问题:1送检检材是否是血2若是血,是人血还是动物血3若是人血,则测定遗传标记进行个人识别4其他检验,如出血量、出血时间及出血部位推断等。

11、常见案件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是什么?鉴定部位有五官、气管、呼吸道、肺、心、肠胃、内脏器官、皮肤、手中等。

应遵循的鉴定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时限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鉴定的分析方法:甄别性分析,专业知识性分析,综合性分析。

鉴定意见正确性的保证:证据间的相互印证,鉴定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认识检测结果,尊重事实,坚持法医学鉴定的内涵。

12、电击死如何判断?电流斑形态学特点有哪些?鉴定电击死主要依据现场勘查与尸体检查,尤其详细检查电流般(包括组织学检查及特殊检验),然后综合全部资料,分析案情性质(意外、自杀、他杀),尤其不能忽略伪装电击死的可能性。

确认电击死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现场要有带电的电源或用电器;②要有确实的触电经过;③体表应能见到电流斑或其他电损伤。

典型的电流斑如帽针头至豌豆大,圆形或卵圆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或黑褐色炭化(与产生的焦耳热有关),质硬而干燥,中央凹陷,边缘隆起,似火山口样组织学检查:角质层与透明层肿胀、分裂,可见小空泡,颗粒层有较大的空泡,电流斑中央表皮层多缺如,深部细胞坏死(核溶解、浓缩),基底细胞及核极性化而变细变长呈栅栏样或旋涡状,真皮结缔组织均一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皮下组织的毛囊、汗腺细胞亦呈极性化表现。

极性化细胞的长轴与电流方向一致,而电流入口组织致密、弹性纤维收缩、有金属碎屑沉积,而出口则相反。

肉眼所见的电流斑,死后电击亦可形成,但后者经组织学检查,无弹力纤维收缩现象,真皮无充血、出血及水肿坏死。

13、缢死与死后悬尸的鉴别要点?缢死与死后缢尸的主要区别在于缢沟及颈部组织是否有生活反应。

生前缢沟有表皮剥脱,缢沟间皮肤有出血点,颈部肌肉可见挫压伤出血,舌骨大角有骨折等生活反应,而死后缢尸无上述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