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未来姜志明王保勇(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10008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北京100089)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大中小学生整体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
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体质不强,何谈栋梁”[1]?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在下降,原因何在,应对之策如何,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问题本研究对1985-2010年(共5次调研,分别开展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调研对象为7-18岁的学生)学生体质测试的主要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以明确学生体质变化的具体趋势。
1.青少年学生的肺活量历年学生肺活量测试均值由大到小的时间依次为1985年、2000年、1995年、2010年、2005年。
与1985年相比,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下降值分别约为90.6ml、85.9ml、355.9ml、268.9ml,这说明2010年学生肺活量除了略好于2005年外,低于1995年和2000年,与1985年差别最大;学生肺活量历年变化呈下降趋势。
肺活量是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可见学生的心肺功能近年亦呈下降趋势。
2.青少年学生的超重检出率总体上,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男女学生的超重检出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超重检出率上,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城市男生,其他依次为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
在肥胖检出率上,最高者为城市男生,2010年达到13.33%,已经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10%的安全临界点,其他依次为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
可以看出,城市学生、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高于乡村学生与女生。
3.青少年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总体上,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巿学生各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乡村学生,且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
2010年城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值最高,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这给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亟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伤害。
4.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1)速度指标。
历年学生50米跑成绩均值由小到大的时间依次为1995年、1985年、2000收稿日期:2014-06-03作者简介:姜志明: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大学体育、体育文化;王保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RW2013-08)的研究成果。
17年、2005年、2010年。
与1995年和1985年相比,2010年成绩分别增加了0.208秒、0.019秒,从总体上看,1985-2010年学生50米跑速度呈下降趋势。
(2)耐力指标。
与1985年相比,2010年7-12岁学生50米ˑ8成绩增加了10.37秒,13-18岁男生1000米成绩增加了25.16秒,13-18岁女生800米成绩增加了25.64秒。
不难看出,1985-2010年学生耐力素质严重下降。
(3)力量指标。
历年7-12岁学生斜体向上成绩均值由大到小的时间依次为1995年、2005年、2000年、2010年、1985年,与1995年相比,2010年斜体向上成绩减少了3.4次。
历年13-18岁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均值由大到小的时间依次为1995年、198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与1995年相比,2010年引体向上成绩减少了2.3次。
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均值1985-1995年呈上升趋势,1995-2010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渐增大,与1995年相比,2010年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减少了4.8次/分钟。
总体而言,1985-2010年学生的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
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教育因素分析在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其体质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教育、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教育层面探讨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1.学校因素首先,应试教育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核心因素。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重视体育。
虽然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全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个体受教育的程度仍与其就业的好坏密切相关,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制约着个体在社会分化中能否实现向上流动,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短缺的国情下,高考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
我国正逐步实施中考、高考体育加试政策,但是体育应试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过重,他们喜欢玩,却不喜欢运动,喜欢体育课,却不喜欢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课。
其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兼任,不具备必要的体育教学和竞赛训练能力。
即使是体育教师数量充足的学校,由于受到传统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体育工作,造成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以及经费短缺,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致使其无法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
最后,体育设施落后、经费不足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育具有高消费的特点,而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都无法保障,更难以有充足的经费用于体质健康监测设备的购置和维护,体育教师由此很难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父母的言行实践和教育理念长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
当前很多父母仍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持过高的期望,这些教育心理、教育行为让很多青少年或不堪重负,或娇惯成性,运动锻炼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必要的环境和推动力。
正是这种溺爱以及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当前学生尤其是男生体重超标和肥胖率急剧上升。
体质健康除了与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关外,与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7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更加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最具发展潜质的特殊人群,正处在身体、心智的加速发育期和接受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他们此时养成的生活方式可能伴其终生。
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如何养成环保的出行方式,如何养成健康的闲暇休闲方式,如何在“重文轻武”传统和“重智轻体”思想影响下养成科学正确的学习、健身习惯,如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时代养成文明的娱乐交流方式,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青少年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社会的引导、学校的教育和父母的监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三、青少年体质健康未来发展的建议第一,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关系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调动更多的资源、力量来解决学校体育所面临的困难,加大学校体育投入,抓好体育场地设施达标建设,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并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纳入法制管理体系,改变当前国家政策文件执行力不够的局面。
第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健康教育宣传,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民健身体系;加强组织管理,建设更多的体育健身场所,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为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多的健身场所,营造尽可能好的健身氛围。
第三,不折不扣地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面组织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真正实现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
第四,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究,探讨和确定适合各年龄阶段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全面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爆发力、柔韧性、敏捷性等。
初中和小学阶段以发展基础素质为主,高中和大学阶段应在发展专项技术技能基础上加强专项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
第五,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要注重理念教育和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
理念教育能使青少年逐步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同时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2],并有助于其在成年后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3],因此对青少年开展全面的体质健康教育是保证青少年拥有健康人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1]原春琳:《体质不强何谈栋梁》,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25日。
[2]Asc F H.The effects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on trait anxiety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 Sport and Exercise,2003,4:255-264.[3]Kim S,Popkin B M,SiegaRA M,et al.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lifestyl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using a com-prehensive cross-national measurement tool of the healthfulness of lifestyles:the lifestyle index.Prevent Med,2004,38(2):160-171.(责任编辑:刘向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