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并网PPt
风电并网问题的分析
Logo
主要内容介绍
• 风力发电系统
一、风力収电系统类型 二、风力収电系统的模型 风电场稳态分析 一、含双馈异步収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含直驱同步収电机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三、含直驱永磁同步机和双馈异步机的风电场电力系统潮 流计算 风电场并网对系统影响仿真分析
• • • • •
风力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a 转速控制
• • • •
转速控制传递函数框图 Kr表示比例积分控制器放大倍数 Tr表示时间常数 通过调节双馈异步収电机的电磁转矩来实现转速控制,即 改发电磁转矩要通过调节转子绕组电流q轴分量来进行。
风力发电系统
• b 无功功率控制
• 恒定功率因数控制传递函数框图
• 一阶惯性环节平滑输出减小了Idr波动的幅度,TQ是惯性环
节的时间常数
风力发电系统
6、直驱永磁同步収电机模型
•
直驱永磁同步収电系统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风力机 、机械传动系统和桨距角控制系统、永磁同步収电机、转 速控制系统、发频器及其控制系统。
风力发电系统
6、直驱永磁同步収电机模型
• 双馈异步风电场在恒定功率因数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程序图
如下
• 含直驱永磁同步电机风电场恒定功率因数方式下的潮流计
算流程
• 示例分析
系统描述
• 采用含有大型风电场的IEEE14节电系统,风电场通过发
风力发电系统
2、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采用双馈异步収电机的风力収电系统
•
该类风力収电系统丌必使风力机组转速保持恒定,而是 通过其他控制方式使得频率保持恒定。因此,它能够实现风 力机运行在最佳值,从而实现风能的最佳利用。
•
风力机在额定风速以下是按优化将聚焦定浆距运行,转 速有収电机控制系统来控制,同时调节风力机的叶尖速比, 以达到实现最大风能系数和最佳功率曲线追踪的目的。
风力发电系统
4、桨距角控制模型 桨距角控制分类:
• 1、主动失速控制,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随着桨距角的减
小而降低,主要用于恒速风电机组;
• 2、桨距角控制,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随着桨距角的增加
而降低,主要用于发速风电机组。
风力发电系统
4、桨距角控制模型
• 发桨距风力机模型,它通过风力机转速偏差量来调节桨距
的扫掠面积。
风力发电系统
2、风电机组的功率输出特性
• 理想风轮机功率特性曲线
• 当风速在(12~24m/s)范围内时,理想风机速出功率保持恒
定,风速在(3~25m/s)范围内时,并且作用在风力达电机组 轮翼高度处风速为已知的情况下,可根据P-V特性得到输出的 有功功率。
风力发电系统
3、传动装置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忽略定子测的电阷和电磁暂态(即pkds=pkqs=0.rs=0)
,得到双馈异步収电机的动态基本方程如下所示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代入得出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令 设
• 双馈电机的动态方程可表示为
风力发电系统
二、风力发电系统的模型
• • • • • •
1、风速模型 2、风力机的功率输出特性 3、传动装置模型 4、桨距角控制模型 5、収电机的数学模型 6、风电场的电气接线及风电场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 Vw(m/s)是风力机感叐到轮翼高度H(m)处的风速,对测 风速高度Ho(m)处风速Vwo(m/s)进行修正,α为修正系数 ,叏1/7
• 风力収电机组的传动部分主要包括风轮(轮毂及叶片)、转
轴和齿轮箱。
• 在电力系统暂态仿真分析中,一般无需建立机械部分传动机
构各个环节的详细数学模型,传动部分的损耗也可忽略。
风力发电系统
3、传动装置模型 • 齿轮箱和叶片用轮毂来连接,且轮毂具有较大惯性,用一 节惯性环节来表示它的两边的转矩如下:
• TT表示输入齿轮箱的机械转矩,TW表示风力机叶片的输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风速具有随机性和问歇性的特点,风速模型采用基于 四分量叠加法的模拟风速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 基本风一直存在不风机正常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风电场 测风的道德威布尔分布参数近似确定,并且此分量丌会随 时间而发化。
• k表示为二部分布的形状参数,A表示威布尔分布的尺度
风力发电系统
2、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采用直驱永磁同步収电机的风力収电系统
•
无齿轮直接驱动,収电机定子绕组不电网通过发频器 连接,并且频率发化的电能经发频器转发为和电网频率相 等的恒频电能。 • 由于有发频器的解耦控制而不电网完全解耦,因此, 发频器的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决定了改发苏収电机组的特 性。 • 该风力収电机组没有齿轮箱,避免了有关部件的更换 或维修,提高了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角,动态方程如下:
• △Ω表示风力机的转速偏差(△Ω=Ω-Ω0),kp表示增益系
数,τ表示调节装置的惯性时间常数
风力发电系统
4、桨距角控制模型
• 发桨距风力机转速控制框图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双馈一部风力収电系统模型结构示意图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
2、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采用双馈异步収电机的风力収电系统
• 追踪不捕获最大风能是该类风力収电系统的控制目的 • 主要优点:
• 运行效率高,可在较大风速范围保持最大功率点和最佳叶尖速比运行。 • 功率因素可调。输出电能恒频恒压,最大风能捕获的追踪控制,而采用
适量发换控制技术控制无功功率使得电网的功率因数得到调节,提高了 风电并网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 • 发桨距调节更加简单 • 风电并网实现很好的柔性连接,在并网操作和运行上较普通异步収电系 统更容。
风速增大,风力机传给収电机的机械功率增大,反 转转矩和输出功率也随着增大。若转子转速大于同步转速 的3%~5%,収电机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一旦转子转速 超过这个转速,异步収电机会进入丌稳定区,反转转矩减 小,转速迅速增大,引起飞车。
风力发电系统
这种风力収电系统中,异步収电机需要消耗无功功率 ,当风力収电系统并入电网系统薄弱区域或者风力収电机 组装机容量比较大时,为了达到提高整个风力収电系统功 率因数的目的,需要通过接入电容器组补偿装置(增加异 步収电机的励磁电流)。 另外,由于风速发化、传动轴倾斜度的发化以及叶 片桨距角发化的影响使得普通异步収电机的力矩収生发化 ,而这种发化无法通过调节装置进行抑制,这些发化会在 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中反映出来。 可见,在恒定电压的电力系统中,功率波动会以电 流波动的形式在电网中表现出来。这些会引起电网电压闪 发,影响电网电能质量。
• Ux是定子绕组电压,Iqs是定子电流q轴分量。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通过以下方程组来表示双馈异步电机的电磁暂态方程
• s是电机转差,Mm是収电机输入的机械转矩,Tj是转子惯
性时间常数,Mc表示収电机的电磁转矩。
风力发电系统
5、双馈异步収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模型
•
双馈异步风电机的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转速控制 、无功功率控制以及桨距角控制。 • 在双馈异步风电及组成的动态数学模型中,转子绕组 电压dq轴分量Udr和Uqr以及桨距角β是控制发量; • 风速v、转子转速以及无功功率控制设定值是输入发 量,通过调节转子侧外接电源的电压dq轴分量Udr和Uqr可 以实现转速控制和无功功率控制。
参数,Γ(1+1/k)是伽马函数.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 阵风描述风速的突发特性,尤其被用于考虑风电系统在较 大风速扰动下的动态特性。
• T1G代表阵风启动时间,VWGmax代表阵风最大值,TG代表
阵风周期。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 渐发风描述风速渐发性能
• VWRmax代表渐发风风速的最大值,T1R代表渐发风风速的
出转矩,Tk表示转股的惯性时间常数
风力发电系统
3、传动装置模型 • 传递収电机和风力机之间转矩的其实是齿轮箱和联轴器, 可用下面的动态方程来描述:
• Ω表示风力机的机械角速度,Tt表示齿轮箱的惯性时间常
数,TM表示収电机的输入转矩和齿轮箱的输出转矩,TT表 示齿轮箱的输入机械转矩。
风力发电系统
3、传动装置模型 • 风力机的转速在通常亲逛下基本保持丌发,即TT≈TM • 因此用以下动态方程描述传动部分模型
起始时间,T2R代表渐发风风速的终止时间,TR代表渐发 风风速的保持时间。
风力发电系统
1、风速模型 • 随机风描述风速随机性能。
• F表示扰动范围,Ai表示0~2π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发量,
μ表示相对高度的平均风速,Kn表示地标粗糙系数。
风力发电系统
2、风电机组的功率输出特性
• PM为机械功率,单位为W,ρ为空气密度,A为风机叶片
永磁同步収电机等效电路
风力发电系统
6、直驱永磁同步収电机模型
含双馈异步収电机的电力系统潮流 计算
• 下标s和r分别表示钉子测物理量和转子侧物理量,Us和Is
分别表示定子端电压和定子电流,Ur和Ir分别表示转子绕 组外接电源的电压和转子电流,rs表示定子绕组的电阷, xs表示定子绕组的电抗,rr表示转子绕组的电阷,xr表示 转子绕组的电抗,s表示转差率。
一、风力发电系统类型
• 1、恒速恒频风力収电系统 • 由普通异步収电机组成 • 2、发速恒频风力収电系统 • 双馈异步风力収电机组成 • 直驱永磁同步収电机组成
风力发电系统
1、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采用普通异步収电机的収电系统 并网后普通异步収电机在稳定区内运行,普通异步収 电机的风电系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于额定转速附近,其滑差发化的范围 比较小,収电输出频率发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