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综述,然后设计一定的经济变量来反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再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1987-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到了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结论,最后对模型分析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计量经济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从研究内容看,更多的是关注制度、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于传统因素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中,这些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优先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传统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根据1987~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经济数据、教育经费投入等因素,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便在今后经济建设中,抓住主要因素,协调发展其它方面,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进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可是,经济增长理论中都特别强调资本或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尽管技术进步的作用开始受到他们的重视,但与资本和劳动相比,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然处于明显次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他们也未能给出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在1986年发表了《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一文,认为企业创造的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卢卡斯建立的宏观模型分析整个经济中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成就是巨大的,自从罗默和卢卡斯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以来,出现了许多新模型,开始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新问题,而且用来分析经济增长的理论工具越来越丰富。
二、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考察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数据包括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
(1)产出数据
经济产出用Y:GDP(亿元)来衡量。
(2)投入数据
a.物质资本
早在18世纪,以斯密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就曾指出,物质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更是被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是经济增长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物质资本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严格地说,应该使用资本服务流量进行度量。
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K(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一般而言,这种代替可以接受,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b.人力资本
随着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通过效率功能机制可以使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增加,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它也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人力资本是通过劳动力凝结形成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即使劳动力数量没有增加,只要提高了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也一样可以增加产出。
出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我们用H(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来衡量。
c.劳动力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经济活动,劳动力是各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在市场机制下,劳动报酬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劳动收入还不能恰当反映劳动量的变化,因此本文用L (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估计模型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Solow)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各个影响因素。
Solow(1956)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一方法至今仍然作为实证研究的主流模式。
而RomerandWeill (1992)利用国家间截面数据的实证证据表明,要素的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作用于短期经济增长,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但积累率的变化对最终的经济均衡增长率具有解释力。
本文运用扩展的Solow模型,并考虑到中国实际,研究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Solow(1956)模型没有考虑价格、人口和劳动就业等因素,用于估计难免存在偏差。
本文考虑实际GDP和实际资本存量,同时加入劳动因素,形成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
扩展的solow模型(Benhabiband Spiegel 1994,Ludger 2002)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假定产出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决定。
得到生产函数:
Y=AKαHβLγ(1)
其中,Y为产出,A为既定的技术水平或称为全要素生产率,K、H和L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
经过检验发现Y、K、H、L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将模型变为:
=A
α
β(2)
为人均GDP,记为x1,为人均物质资本记为x2,
为人均人力资本,记为x3。
该生产函数的可估计结构模型(取对数)为:
lnx1=lnA+αlnx2+βlnx3(3)
3.计量分析
在Eviews环境中,对我国1987-2006年经济发展中Y、K、L、H的原始数据按模型(3)来进行OLS估计,得到结果是:
lnx1=2.573+0.281lnx2+0.623lnx3
t=6.782.37 4.50
R2=0.99 F=1678.02 DW=0.62
模型中的参数值以及符号在经济意义上都比较合理,而且可以看到模型拟合优度R2非常接近1,模型中解释变量的t值都大于2,根据拇指法则,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P值也都低于0.05。
对模型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Obs*R-squared=4.441,P值为0.350大于显著水平0.05,所以接受原假设,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D-W检验:n=20、k=2,取显著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1.1,du=1.54。
而DW=0.62<dl,说明模型具有一阶自相关性。
通过偏相关系数检验,滞后期选择12,结果如下:
图中只有在第一期影印超过虚线,说明模型只存在一阶自相关。
利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之后模型为:
lnx1=2.436+0.253lnx2+0.587ln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