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题目: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学生姓名:叶庆红学号: 1 0 6 2 2 1 0 3 4 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胡俊超教授2013年11月14日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摘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本文作者在大量参考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冈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并对该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1.研究背景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自1990年初提出后,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普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调控区域经济差异,需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控制在一个区间之内。

这个区间是,一端以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另一端以区域之间不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的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只要不超过这条警戒线,那么,就不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危害。

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就是要把它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目标应是在本世纪内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趋势,防止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同时,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争取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进入下一世纪,逐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1.2城乡关系的内涵改革以来,国内各学科,各领域对城乡关系日益重视,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不断增多,但对城乡关系的内涵尚无普遍接受的权威的概念。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分为以下内涵层次: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村关系;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四是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与基质关系。

1.3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1.3.1以农促城阶段(1949-1978)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通过提供农产品剩余(农业税、通过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形式来提供低价的农副产品)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

为提高农业积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在1953到1978年的25年里,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单一公有制下的招工计划,基本杜绝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

城市化的缓慢推进。

1.3.2城乡竞争阶段(1979-1997)在这期间,城乡企业相互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1.3.3重城轻乡阶段(1998-2003)1978年以后乡村支持城市的内容发生了转变: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农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

乡镇企业的缺陷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乡镇企业92%分布在自然村,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并未因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大的提高,相反由于布局分散,乡镇企业缺乏聚集效应,社会成本极高,企业效率下降。

从1998年后,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绝大多数大型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紧紧围绕城市中心展开。

城乡之间的差距趋向于逐渐扩大。

1.3.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从城乡发展关系实践层面看,中国城乡呈现三种发展阶段:A城乡发展水平都很高,即较高水平的城乡均衡发展阶段B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即城乡非均衡计划发展阶段;C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即城乡低水平发展阶段1.3.5城乡二元结构的构建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有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那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一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的财产、户籍、就业、福利保障、教育、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医疗、养老、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14种制度组成。

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

1.3.6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包涵“五个一体化”:A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B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C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功能服务一体化;D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E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2.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理论上而言,发展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城乡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总和。

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模式选择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探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类型及特征,对正确选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1动力模式城乡经济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

推动城乡经济系统有序演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是政府等他组织和市场等自组织。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两种动力的作用不是等量齐观的。

依据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强弱度划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动力模式:自组织模式、他组织模式和二元组织模式(见表1)。

表 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动力模式比较自组织模式他组织模式二元组织模式协调主体自组织他组织自组织+他组织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协调目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典型案例温州苏州佛山他组织模式。

其特点是政府等他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战略、制度、政策等手段对企业直接产生影响力,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关系突出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协调的着力点偏重于企业。

企业行为选择受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直接影响。

市场也在政府协调的范围内,只不过在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之间的中介地位并不明显,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基本上采用此模式(黄捷, 2005)。

自组织模式。

其特点是市场等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依据市场机制自主决定行为方式,通过市场形成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突出强调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虽然有政府的干预,但以间接干预为主,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市场可以容纳的手段与方法,将政府干预的意图转化为市场信号,间接地影响企业行为。

而企业则主要与市场发生联系,依据市场机制和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作为政府与企业两个要素中介的市场承担着协调城乡经济关系的重任。

温州是采用此模式的典型(谢小荣, 1999;徐旭等, 2004)。

二元组织模式。

其特点是他组织与自组织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协同作用。

政府完善和保障市场,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同时以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来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关系主要通过政府为市场提供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自由和有效的保证,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有充分的选择和较高效率,使城乡经济关系在市场中得以有效的协调,突出强调政府的协调内容是为市场服务,这与自组织模式以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有所不同,也与他组织模式以政府政策干预存在差别。

这一模式有上述两个模式不具备的特殊之处,即不仅强调自由原则在城乡经济关系中的作用,而且还突出强调社会均衡原则的重要性,并试图将两个原则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以佛山为代表的珠江地区基本上采用此模式(邹锡兰等, 2006;调研组, 2006)。

2.2政策模式无论在上述何种模式作用下城乡资源配置均呈现阶段性、多样化、倾向性特征。

依据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偏向度划分,上述每种模式大体上还可以进一步演化为三种政策模式:城市偏向型、农村偏向型、城乡均衡型(见表2)。

表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模式比较项目城市偏向型农村偏向型城乡均衡模式协调主体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自组织或他组织或二元组织协调内容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协调目标城市-工业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美国 ( 1812-1930年 ) 韩国 ( 1970-1989年 ) 日本 (1975-2009年 ) 城市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城市经济,引导资源要素向城市倾斜,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大中城市建设。

如美国在美英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李佐军, 2003;贾根良,2010)。

其优点是有利于城市工业在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的条件下快速扩张,不足是往往忽视农村农业发展,形成并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Lewis,W1A1, 1954;陈喜梅,2009)。

农村偏向型模式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基本上采用此模式(曾国安等, 2008)。

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农村经济,不足是往往忽视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Todaro,M1P1, 1985;夏春萍, 2005)。

城乡均衡型模式注重城乡经济互动,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均衡分配,推进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互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并举。

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采用此模式(徐同文, 2008)。

其优点是把城乡经济作为整体进行谋划、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不足是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要求,欠发达地区采用此模式可能导致低水平均衡发展(杨健等, 2009)。

2.3复合模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可以看作是由动力模式及其演化而成的政策模式构成的复合模式,这样对一个特定地区而言,面临着9种具体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