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

第三章 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

第三章 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
给水系统是由功能互不相同但彼此密切联系的各组成 部分连接而成,它们必须共同工作才能满足用户对给水的 要求(水质、水量、水压)。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给水 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特点和他们在流量、压力方面的关 系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各构筑物、管道和设备的设计和运 行参数。
3.1 给水系统的流量关系
即;2.78%×9+5.0%×15=100%
供水量低于用水量, 水塔流出以补水泵供 水量不足。反之存水。
供水线和用水线越 接近,为适应流量变 化,泵站工作分级数
占 最
6
高5
日 用
4
城市用水量变化曲线
5% 4.17%
水 3 2.78%
量 的
2
百1

比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间
特点:供水情况直接受用户用水情况的影响,其出厂流量与水压 在一天内各个时段中是不断变化的。
1.二级泵站工作情况:
二级泵站的工作情况与管网中是否设置流量调节构筑物(水 塔或高地水池等)有关。
当无调节构筑物时:
任一小时的二级泵站供水量等于用水量,设计二级泵站时, 应根据用水量变化曲线选用多台大小搭配的水泵(或采用改变水 泵转速的方式)来适应用水变化。
Q1
Qd T
α—— 考虑水厂本身用水量的系数,地表水源时,供沉淀池排泥、滤池冲洗等用水 一般采用1.05~1.10;地下水源采用 1 。T—— 一级泵站每天工作时间。
供水曲线:4.17%
பைடு நூலகம்
3.1.2 二级泵站、输水管和配水管网设计流量关系
河 流
净化构筑物处理后的水,由清水池流入吸水井,二级泵站从吸水 井吸水,通过输水干管将水输往管网。
3.1.1取水构筑物和给水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流量 :
取水构筑物和水厂的设计流量随一级泵站的工作情况而定,取水和 水处理工程的各项构筑物、设备及其连接管道都由一级泵站的设计流量 而定。
通常要求一级泵站中的水泵昼夜均匀工作(三班制)。因此,以最 高日平均时设计用水量加上水厂的自用水量作为设计流量:
网后水塔时(或称对置水塔) ,泵站到管网的输水管以泵站 最大一级供水流量作为设计流量;水塔到管网的输水管按最高时 水塔流入管网的流量进行计算。
供水分界线:水塔和水泵同时供水的点连接起来的线。 1.不固定 2.通过节点(节点上同时由泵站和水塔同时供水

配水管网始终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进行设计。
设有网中水塔时,有两种情况:
这种供水方式,完全通过二级泵站的工况调节来适应用水的 变化,使二级泵站供水曲线符合用户用水曲线。
有调节构筑物时:
供水曲线应尽量接近用水曲线,使调节构筑物调节容积尽可能小, 设计时候采用分级供水(不多于三级),水泵应合理选择和搭配。
占 最
6
高5
日 用
4
5% 4.17%
水 3 2.78%
量 的
2
百1


1. 水塔的流量调节
二级泵站供水线和用户用水量不相等时,其差额可由 水塔调解。
供水线和用水线越接近,泵站工作的分级数或水泵机 组数可能增加,这时水塔的调节容积可以减小。
二泵站供水曲线
用水曲线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城市用水量变化曲线示意图
2. 清水池的流量调节
池进行用水量调节,设计时直接使各水源供水泵站的设计流量之和
等于最高时用水量,但各水源供水量的比列应通过水源能力、制水
成本、输水费用、水质情况等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对于单水源给水系统,可以考虑管网中不设置水塔(或高 水位水池)或者设置水塔(或高水位水池)两种方案。不设置
时,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最高时用水流量;设置时,应先
合理搭配,并百保证1 在设计年限

占 最
6
内用水需要。比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高 5
日 用
4
20
22
24

4)必须使24h供水量之和与最高日
水 3 2.78%
量 的
2
百1
5%
间 4.17%
用水量相等。
分 比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间
如某二级泵站:5时~20时(15小时),一组水泵运行,流量为最高日 用水量的5.0%;其余时间水泵流量为最高日用水量的2.78%。虽然每小 时泵站供水量不等于用水量,但泵站一天总供水量等于最高日用水量,
设计泵站供水曲线,具体要求是:
1分 2应))级时供泵太段水站多用一各不水级般便 量供分占最高日用水于 平水二水 均4356线级泵 值应;2机 。.7尽最8组%量多的城接可市运近以用转用分水管水三量理曲级变。化线,曲,即线一在般高5%各峰4.1级和7%供低水峰量之可间以加取一相级,
3)分级供水时量的,2应注意每级能否选到合适的水泵,以及水泵机组的
当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供水线不相等时,其差额可由清 水池调解。
二泵站供水曲线 二泵站供水曲线 一泵站供水曲线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清水池的流量调节
当一级泵站和二级泵站供水线不相等时,其差额可由清
水池调解。
7 6 5
二级泵站 供水线
2
A
一级泵站供水 线
或水泵机组数可能增加,但水塔或高地水池的调节容积可以减小。
3.1.3 输水管和配水管网
从取水构筑物到水厂的原水输水管:设计流量与一级泵站相 同。
从水厂到配水管网的清水输水管: 管网无水塔,以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作为设计流量。 网前水塔时,泵站到水塔的输水管直径按泵站最大一级供 水流量计算;水塔到管网的输水管按最高时用水量计算。
一种是水塔靠近二级泵站,并且泵站的供水流量大于泵站与 水塔之间用户的用水流量,此种情况类似于网前水塔。
一种是水塔离泵站较远,泵站的供水流量小于泵站与水塔之间 用户的用水流量,此种情况类似于对置水塔。
设计流量参照网前水塔和对置水塔进行设计。
3.1.4 水塔与清水池的调节作用

清水池
水 井
二级

水塔
泵站
比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间
2.二级泵站设计流量
设计的原则:
(1)设计供水总流量必须等于设计用水量,即:
QS
Qh
Kh
Qd (L / s) 86.4
Qs——设计供水总流量。
(2)对于多水源供水系统,由于多个泵站,水泵工作组合方案多,
供水调节能力比较强,所以一般不需要在管网中设置水塔或高地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