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


归纳总结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地方各层级政府围绕着以资 源(权利,礼仪,财政,人事,行政,经济等)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互 动关系(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二.确定研究维度
杨书文等人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在研究中,不同学科学者们从本学科的 “维度”出发,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 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论体系很难结合起来,他认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 政府间关系中诸多问题的研究,其实都可以纳入纵向或横向维度展开对话,提 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其中,纵向维度研究的是垂直方向的政府 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横向维度研究的是水平方向的政 府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
三.研究动态
层级隶属
关系模式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科层制
实现机制
竞争
关系模式
(二)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合作
市场制/科层制/协商制
实现机制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层级隶属关系模式
原因 谢庆奎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之间的垂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自主权扩大,但这只是量 变没质变,上级政府领导下级政府, 通过人事、财政、行政等手段控制下级政府, 下级服从上级, 这种状况仍然基本上没有改变。就整体结构而言,我国地方政府 间在纵向上关系仍表现以上下层级的隶属关系为主。
地方政府间关系综述
陈晨 14020000533
目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确定研究维度 三.研究动态 四.总结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地方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学者间有其分歧和侧重点, 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张明军认为
所谓“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指为了执行公共政策或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 间所形成相互关系的互动和机制。
表现
龙朝双等人认为地方政府在纵向上的层级隶属关系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领域层 面上,即:“行政上领导关系,法律上监督关系和地域上包含关系。”行政上 领导关系,它主要包括有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人口 和市政规划等事务性的领导任务分配和监管。法律监督关系就是上级地方政府 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等赋予的职权义务对下级地方 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实现依法监督。地域上的包含关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 行政区划分上级在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上具体表现为:乡隶属于县,县隶属 于市,市又隶属于省。
周平等人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集权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势下,以一级地方政府 为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谋求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权力配置和利 益分配,同其它地方政府主体之间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汪伟全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指的是地方政府为了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而与其他政府 所形成的相互运作关系,其实质就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
2.可行性 技术和人才基础:一方面,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日趋发达, 电子政务等新的技术手段也正在颠覆传统的通讯和政令传达方式。另一方面, 近年来县一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相较实行市管县的时期已经有了很明显 的提高,为推动省直管县提供了人才储备方面的基础。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省和县都是比较稳定的建制,因此有可能减少层级的 只有市和乡镇两个层级。在建设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减少乡镇 层级很不现实,也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逐步实现省对县的行政体 制直管,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通过“省管县”的改革可以减少财政层级,争取把五级财政先扁平化为中央、 省、市(县)、乡镇四级,有助于促使事权的划分清晰、合理和构建与事权相匹 配的分级财税体制,降低行政体系的运行成本,更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弊端显露 市管县的初衷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 决城市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问题,这一体制是符合当时计划经济实际的, 但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 “ 市管县”体制就逐渐 失去当初的功效, 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其弊端表现: ( l) 由于大部分经济和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 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创新精 神受到压抑, 直接影响到县级行政的效能; (2) “ 小马拉大车” , 一些 经济实力弱小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反而在与辖下经 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本就不多的公共行政资源; (3) 管理层次过多造行 政成本和社会成本昂贵; (4) 出现“ 市’,对“ 县” 的“ 刮、卡、要” 现象, 使分税制实行后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因而, 取消“ 市管 县” 体制, 改为采用“ 省辖县”体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行政管理者的主 流观点。
林尚立认为
“纵向的政府间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结构形式和社会政治与法律制度。我国是人民 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单一制的集权主义国家,因而在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只是以强 调权力集中和等级结构的央地关系的延伸,它在纵向上与央地关系保持高度的一致 性,也就是说:“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完全是下级隶属于或服从于上级的。”
省管县
1.兴起 市管县体制的弊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最直观的一个改革目 的,即为减少目前体制下的政府层级。因此,减少政府治理层级,改由 省直接管理市和县,缩小市的管辖范围和降低市的行政级别,并改革对 应的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改革,就作为一种最直观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省直管县”的试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省直管县”。
市管县走向省管县 市管县
1.兴起
市管县体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 带县,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江苏省率先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逐步形成了以 城市为依据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这个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1983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广市管县行政体制,实行地市合并或地改市。从此, 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科层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国政府现在的层级隶属关系主要通过现代科层制得以实现。科层制(命令机 制),指依托组织内部的等级制权威而通过正确的奖惩制度对下属的行为进行 规制,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 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 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进行管理。我国的科层制不仅 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 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权力过 于集中, 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二是机构重叠, 权责不清;三是组织行为缺 乏理性,在我国的实践中需要对其不断的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