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形式美
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味。 而作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能引起人的喜爱与好感的 形式因素。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其二是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 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 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 律、多样与统一等。
• 某种形式被人们认定为美的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 认识、体会与把握的,也就是伴随目的与规律统一过程方 式(形式)的自由感。 • 形式美的独立则是这种自由感逐渐强化而导致人类审美 活动与其他活动分离的产物。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 人类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体自身的
活动,二是谋生的活动
乐亦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自由感,同时对这些使用“顺手”亦 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工具也产生满意的感觉。
•
在千百次、千万次的使用工具的重复中,每一次重复都加深了 满意的快感与形式感的联系,工具形式就被认为是美的形式,后 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象征物的制作,作为货币样式等等。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在这种赋予物质以形式的制作中,人们首先会按照客观事
•
• •
气味是由鼻子嗅觉接受的物体的气息。
所以,美的创造也包括香气的创造。
影片:《闻香识女人》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
• •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一、对称与均衡
•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 衡感。
对称
•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 同形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 • • 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 对称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 饰艺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 —— 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过程、发展趋势等,是事物的本质方面;
•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态,是事物的
外在表现与外观。
• 内容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决定着事物的形式,形式是 内容的存在方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又有独立性,能反 作用于内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形式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 黑格尔指出了形式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与内容有直接关 系的形式,这时的形式即内容;另一种是与内容关系比较间接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这是声音的审美特性形成的生理基础。
三、声
• 人们从自然的声音中提取出人们能接受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 音,并把它们组织起来,以人自身的发音器官和制造的乐器来发 出这些声音,就构成了音乐。音乐中的单音即乐音,就是指人们 能接收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音。 • 声音具有极强的表情性,但凡人类情感,都有能与之对应的声 音。强音是振奋、有力的,弱音是轻柔、温和,高音是亢奋、激 荡,低音是雄厚、凝重的…… • • 《命运交响曲》:强音和弱音 《青藏高原》:高音和低音
物的规律、特性来进行,要合“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善”,即符合自己的需要。 •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类创造物,都会给人带来愉快, 让人觉得美,而这类物品的形式也就是美的形式。
吴越早期货币
战国早期原始货币:铲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劳动上,更在于
人类通过劳动发展起来的特有的精神属性。这也就是作为 审美的自由感。 • 人类的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解决人与客观世界的对峙时, 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
•
人造材质是人所创造的,其特点是可以人为地调整和赋 予的。
四、质
• 材质的纹理、光泽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所以,有着人
们认为美丽的纹理与光泽的材料的审美价值必然更高。 • 而材质的主要组织形态是直接作用于触觉器官的,它们 能引起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五、味
• • 味指味道与气味,是由嗅觉器官与味觉器官接受的形式 因素。 味道主要是人的舌头上的味蕾对物体的感受。
• •
其二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较大幅度变形的造型。 其三是抽象的几何造型,这是通过点、线、面、体空间 的不同结合而创造出的抽象形态。这种造型是无限丰富的。
点
线
面
造型
三、声
•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人类的生命活动在自由地开展时,就会产生生命的自由 感与和谐感。 因此,原始人会模仿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形式,以求获得 在真正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感。原始人类的艺术证明了
这一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原始岩画、洞穴壁画等等史前艺术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可 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 在这种摹仿活动中,活动的形式与活动引起的快感始终联
形的审美特征要从其造型元素的审美特征去理解。
二、形
• 自然界的大多数存在物都是有形的,这决定人们对形的
理解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
因此,人们对某种形的好恶,同样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
响,这是形的审美特征生成的心理基础。
二、形
•
•
在人类的创造物中,对形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或无生物的造型,是人们在大 自然的无限丰富的形态中挑选出来的自己喜爱的形象的整 体或局部。
想象力的直接产物,又是超越物质生产中所受的限制的 “现实”行动。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 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当
人们把物质活动的成功 —— 如在跳了两三星期的野牛舞后,
野牛真的出现了并被捕获了 —— 与自己的精神活动相联系 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精神活动起了作用,因而对这种活 动形式产生极大的信任与满足感,这种活动形式就是美的。 形式。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色彩形象更是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色
•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民族之中是有差 异的,它基于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等条件的不同。
一、色
• • • • • 在对色彩的长期感受中,人们总结出了色彩与人的情感的一般联系: 红——热情、激昂、愤怒、兴奋; 黄——明朗、欢乐、温暖、柔和、智慧、尊贵; 蓝——平稳、优雅、深沉、真诚、凉爽、开朗; 绿——平静、和平、健康、宁静、生机、清新、朴实;
三、声
• 声音也有形象。声音形象是指在听到某种声音时视觉形象的产 生。这不是声音的物质媒介的功能,而是基于人们在长期的实践 中对声音的理解,并通过人的感觉中通感的转化作用而形成。 • 声音是最抽象的,但同时又是最具体和最细腻的。人们对某种 声音的好恶,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响,这是声音的审美特征生成 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 •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矛盾运动以及由这些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事物的属性、运动
泼的美感。
二、调和与对比
• 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 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
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调和
两种不同而又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是调和。
采用调和的形式法则,给人以协调、融合的美感。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人们在生产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说明美的 规律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 当人们具有了这种内在尺度后,就不仅在生产中按“美
的规律”去塑造对象,也会把它运用于其他方面,如艺术
创造。 • • 而且,人们会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或审美标准,用 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具有形式、形象的东西。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
在物质活动方面受到的限制,可以以精神活动来超越。
这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特性,是人类具有 文化的标志。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类的精神活动首先体现在想象力的产生与发展上。
•
有了想象,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受的限制有了现实
的突破的可能。
•
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禁忌、文身、神话传说等等既是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
形式美可以看作相对独立于内容的美的外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中经过进一步的抽象而提取出来的。 美的形式一般还都与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形式美与 内容就脱离了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