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影响浅析

宋代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影响浅析

宋代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影响浅析
河南大学时武林河南﹒开封
摘要:司法鉴定在我国古代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宋代以法医检验为核心的司法鉴定的显著的特点,使其在中国司法制度史上是独占熬头,不论是鉴定制度还是法医学,亦或是证据理论,盖对我国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此文中通过对宋代司法鉴定技术的阐述,来看看其发展状况以及其对现实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司法鉴定、《洗冤集录》、司法检验、制度保障、现实意义
一、宋代司法鉴定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历史沿革
司法鉴定制度是我国古代司法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鉴定在古代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司法鉴定活动最早出现在西周,2300年前,司法鉴定技术已产生并应用。

秦朝开始运用指纹鉴定技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墓竹简,其《封诊式》书卷中,就有对指丝毫、足迹、工具痕迹的详细记载。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在这方面的鉴定技术和经验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形成了简单的法医检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直至唐朝,古代法律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司法鉴定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将法医检验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顶点。

以法医检验为核心的司法鉴定就在宋朝的审判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

([1]沈大路《中国司法鉴定的古代史》,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8月第10卷第四期。

)也正因为如此,有着显著特点的宋代司法鉴定技术在我国古代司法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唐朝司法鉴定制度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发展较大的一个朝代,古代法律特别是司法鉴定制度发展至唐朝,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吸收秦汉以来司法实践经验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集中国古代法律之大成的《唐律》及其《疏议》的出现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了司法鉴定制度,促进了司法鉴定技术的发展。

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法律中对人命(凶杀)案件和伤害案件的检验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案件中的书证、物证的鉴定也得到了运用。

宋朝在对其制度技术的沿革上,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宋代司法鉴定制度的沿革
我们都知道,宋代时一个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朝代,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要求当时宋王朝的统治者必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重视法制建设。

具体表现在:首先,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宋太祖说:“王者禁人为非,莫先法令。

”宋仁宗则认为:“法制立,然后万事有经,而制道可必。

”其次,士大夫以积极的态度广泛参与法律活动,郑克的《折狱龟鉴》及宋慈的《洗冤集录》相继问世,表明了这一点。

再则,重视律学考试,注意培养司法官吏。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视法律教育和法律考试的朝代,不仅选拔司法官员要进行律学考试,也要试律断案。

考试有明法科、新明科、试刑科等。

([2]朱勇.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这些都为宋代司法鉴定制度及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背景。

<二>、《洗冤集录》——宋代司法检验技术概述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热播,让很多观众认识了宋慈。

电视剧中的宋慈总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从而最终查明案件真相,可说是一个断案高手。

宋慈是宋朝人,他将宋代的法医鉴定推向了一个高峰,其所著的《洗冤集录》是历史第一部法医学的专著。

《洗冤集录》在法医学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理论上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法医检验的极端重要性;第二,系统阐述了法医检验的基本原则;第三,详细阐述了处理各种疑难
案件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第四,吸收了宋以前的法医学方面的成果,为保存祖国法医学遗传作出了贡献;第五,对法医检验作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和实物经验总结。

其记录了有关检验官吏职责的法律规定,关于尸体现象、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棺内分娩司法检验的内。

([3]洗冤集录(译注)宋慈、高随捷、祝林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出版))
二、宋代司法检验的运用及其制度化
宋朝司法官员的人文素质及法律知识修养得以较大提高,以及对调查研究的情有独钟,为他们在审理案件中重视证据的观念和收集、辨别证据的办案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中,采用多种方式,以不畏压力、细心认真而著称,对“杀人无证佐”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都促进了宋代证据制度的发展。

(一)通过检验实践总结一些检验原则和理论
第一,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重视实物证据,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犯罪者不承认也可以定罪;同时即使犯人已经招供也要查取证物以验证口供的虚实。

([4]常永平《〈折狱龟鉴〉与古代司法鉴定》,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三期。

)第二,郑克提出了“重证据,轻口供”的现代刑事诉讼理论,这是对自秦以来一直注重口供的诉讼理论的挑战。

他在总结了前人的办案经验后,提出了“情迹论”的思想,所谓“情迹论”,情指案情真相,迹指痕迹、物证与伤疤,即阐述其关于案情与求迹的理论。

他强调物证在破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反对片面重视物证,主张情与迹应当兼采,互相参考。

([5]常永平《〈折狱龟鉴〉与古代司法鉴定》,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三期。

)第三,办案者通过细致检查确凿的证据来论证罪名,达到惩治元凶、洗清不白之冤的目的。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司法对于“屈打成招”“有罪推定”的修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检验的一个重大进步。

([6]廖育群《宋慈与中国古代司法检验体系评说》,载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14卷第四期。


(二)宋朝的司法检验制度确定了检验结果决定案件处理的关系,检验结果对案件定性有重要地位。

(三)法律从检验程序上设定了初检、复检、检复等制度([7]黄瑞亭《宋慈〈洗冤集录〉与宋朝司法鉴定制度》,载于《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一期。

)宋慈说:“凡初、复检讫,血属、耆正副、邻人并责状看首尸首。

同样“检复”是一种检验程序。

但是,又是对“初、复检”的审查,宋慈提到的“宪司行下”,指提刑及其下派官吏的检验,有审核或复核检验的性质。

从检验对象、方法等方面对新鲜尸体、坏烂尸体、验骨、验毒、验罪囚、验坟尸等也有专门规定。

三、宋朝司法检验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审判分离制审、判分司制是宋朝推行“司法慎刑”原则的体现,也是其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一大特点。

([8]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翻异别推制即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者在家属带为申诉时,须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监司另派官员复审的制度。

这种制度实质是司法机关自动复审,虽然有时影响审判效率,但总体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同时也是宋统治者“慎刑”思想的重要体现。

([9]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理雪制度
即案件解决后,如犯人及家属不服判决者,允许逐级进行申诉,称为“理雪”([10]张友鱼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申诉有理,官府受理,受案后则必须重新调查、检验、取证。

但申诉必须逐级进行,过三年不得理雪。

(四)与检验有关的责任制
一是检验官吏及参与检验的人员同时受罚的制度。

“其事状难明,定而失当者杖一百,吏人行人一等科罪”;二是回避制度及其违反回避的处罚。

三是错检追究和连带责任制。

四、宋代司法鉴定技术、制度对现实的意义。

由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并得到很大发展。

司法检验制度也相应地应显示出其时代特色。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古代司法鉴定制度及其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1、大力发展司法鉴定技术。

证据是案件判决裁决的依据,获取正确有效的证据是案件审理判决的关键,司法鉴定是获取证据的一重要来源。

发展司法鉴定技术,编纂一些像《洗冤集录》一样具有影响力,标准的规范的法医鉴定著作,更有利于提升鉴定人的素质,有利于获取到真实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重建“重证据,轻口供”的刑事诉讼理论体系。

“重证据,轻口供”的刑事诉讼理论,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要求,构建“重证据,轻口供”的刑事诉讼理论体系可以有效避免假供,刑讯逼供等不正当现象对案件审理的影响。

3、严格审查鉴定主体的法律资格。

司法主体是司法鉴定的核心部分,只有正确的主体才会有正确的鉴定结论。

明确鉴定主体的内涵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资格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4、建立完善的检验程序制度。

宋代的“初检、复检、检复”等制度,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5、科学的划分司法鉴定各部门的鉴定职能,保障各部门各定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