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朝法律制度

宋朝法律制度




中有继子乙及在室女丙。关于甲的遗产继承,依当 时法律,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丙没有继承权 B.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乙没有继承权 C.乙享有1/4财产的继承权,丙享有3/4财产的 继承权 D.乙、丙都没有继承权,财产收为官府所有
答案及解析
2.刺配刑
刺配之法始于五代,宋太祖时为宽宥死罪,推
行“刺配之法”即赦免死罪犯者的死刑,而 处以决杖、流配、刺面三刑合一的代用刑。 刺配使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的折 磨。 宋代刺配之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杂犯死罪被 宽贷减死之人;犯强盗窃盗之罪者;被称为 凶恶之人的累犯等。
3.凌迟刑
凌迟本意为 “缓缓的山
(2009)14.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

是错误的?( )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 法典 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 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答案:C
(2008四川)9.南宋时,富人甲去世,妻已亡,家
(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谷稍 ,夺 收其 其权 精, 兵制 。其 赵 钱 普
——
(二)禁人为非,莫先法令
(三)义利并和,通商惠工
二、立法活动
(一)《宋刑统》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
963年),工部尚书、 判大理寺卿窦仪等完成 《宋刑统》的编撰,太 祖诏“付大理寺刻版摹 印,颁行天下”,成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版 印行的法典。
历年司考真题
(2012)16.宋承唐律,仍实行唐制“七出”、

“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 变通。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变通规定? A.“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 嫁或离婚 B.“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 各减一等” C.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 婢、田宅不得费用” D.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答案:D
丘” , 用于死刑名称,则是 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 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 慢慢死去。 “身具白骨,
而口眼之具尤动,四肢 分落,而呻痛之声未息”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 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仁宗 时开始施用,南宋《庆元条 法事类》中列为死刑法定刑。 此后,金、元、明、清都规 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 种死刑。
(二)诉讼审判制度
1.皇帝亲自介入审判
2.民刑有别的诉讼程序
第一,规定了民事诉讼受理的时间,即“务
限”。《宋刑统》有“婚田入务”专条,规 定每年“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 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 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第二,规定了民事诉讼的时效,超过时效的 诉讼,官府不再受理。 《宋刑统》规定,田 地房屋分界纠纷,当时不曾诉讼,事后家长 见证人死亡、契书毁乱,超过二十年的,不 再受理;债务纠纷,债务人、保人逃亡,过 三十年不再受理。
案的机构,直属于皇帝。凡是全国奏报的重大刑案, 先由审刑院收录,交大理寺审判后,再由审刑院审 议并写出处理意见,最后经中书省奏请皇帝裁决。 神宗变法时废除。 2.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地方诉讼衙门中,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是为中央在 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真宗时称提点刑狱公事,仁 宗后称提刑司。 提刑司主管复核及审查所属州县的判决,和每十日 一上报的囚帐,有疑狱时“即驰传往视之”。
4. 编管和安置
编管:把犯罪之人编入外州户籍,使其
接受监督管制,限制其人身自由,量力 役作时限的处罚方法。主要适用于被除 名、勒令停职的官员。 安置:将犯罪者贬谪到远恶之地居住并 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处罚方法(一般无需 劳役)。
(二)重典惩治贼盗
1.重法地法 仁宗嘉祐年间,统治者首先出于京畿地区安全的考
宋朝法律制度
课时:2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
政治在宋代立法、司法方面的表现;封建法 律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唐朝以后法 律的变革。 重点:立法概况;诉讼审判制度 难点:财产继承制度 司考考点:立法概况;财产继承;翻异别勘
南宋形势图
南宋、金、西夏形势图
一、立法指导思想
虑,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规定在“重 法地”内犯罪的,加重处罚。 神宗以后,重法地占全国地域的42%以上。 2.盗贼重法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又颁行《盗贼重 法》,进一步强化对谋反、杀人、劫略、盗窃罪的 镇压。凡犯有《盗贼重法》所定各罪者,无论是否 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从重惩处。
(2012)17.《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




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云:“夫暴卒。” 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 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 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 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 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D.九卿会审类,就是将敕、令、格、式
以事为类编纂而成的法典。 南宋孝宗时曾编有《淳熙条法类》;宁 宗时编有《庆元条法事类》;理宗时编 有《淳祐条法事类》。
三、刑事法律内容
(一)刑罚制度的改革
1.折杖法 宋太祖建隆四年颁折杖法。即笞杖刑折为臀
杖,徒刑折为脊杖,杖后即释放;流刑脊杖 后于本地配役一年;加役流刑,脊杖二十, 就地配役三年。 “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 决数”。
本案所涉法律争议
一、阿云身份应如何确认? 阿云和受害人韦姓男子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她
处刑的轻重。审刑院、大理寺以“违律为婚”的罪 名奏裁,是因为根据《宋刑统· 户婚律》规定:“诸 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阿云在居母丧 期间许聘给韦姓,因此这一婚姻无效,即阿云与韦 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因此,应以“凡人” 论处。否则,如果他们之间有夫妻关系的话,“谋 杀已伤”的情节就构成了“十恶”罪名中的“不睦” 罪,由于“十恶”罪名为常赦所不原,从而不适用 自首情节,会被处以死刑。
两宋编敕的特点
(1)活动频繁,数量众多 (2)设有专门编敕机构——详定编敕所
(3)编敕内容广泛,涉及刑事、民事、经济
各方面 (4)编敕法律地位高
2.编例
所谓编例,是将散例加以整理和汇编的立法
活动。 例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宋代的例可分为 断例和指挥两种。 断例是经皇帝批准的审判案件的成例,即以 前事作为后事的断案标准。如神宗时《熙宁 法寺断例》 指挥是皇帝或中央机关对下级官署的指令。
南宋规定户绝财产继承办法。 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户绝立继承人有两种
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 “立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 亲属,称为“命继”。继子与户绝之女均享 有继承权。 继子与户绝家之女的财产分配比例,《名公 书判清明集•户婚门》中有详细记载 。
(三)市舶条法
四、民事法律内容
(一)所有权
宋时所有权已划分为动产所有权(宋称物主
权)与不动产所有权(宋称业主权)。 对不动产(田宅)所有权的转移,包括租佃、 典、押等形式,都规定要书面立契并取得官 府承认,即所谓:“皆得本司文牒,然后听 之”。
(二)财产继承
宋代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二)编敕、编例与条法事类
1. 编敕
所谓“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分散的
“敕令”进行整理、编撰,使之成为具有系 统性、相互不矛盾的法规汇编的活动。 敕是皇帝发布命令的一种形式,宋代皇帝对 特定的人或事随时发布的指示或命令称为散 敕。将散敕汇编,整理成册,使之通过一定 的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即是编敕。
宋朝是当时世界著名的贸易
大国,海外贸易遍及欧、亚、 非三大洲。为规范对外贸易, 制定了详细的外贸法规“市 舶条法”。主要内容有:建 立市舶司、市易司、等各种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详定 其职责;保护外商的合法权 益,包括外商在中国的定居 权和婚姻权等。
五、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审刑院的设置与废置 审刑院是宋太宗淳化二年在宫内设立的审议重大刑
《宋刑统》主要特点
《宋刑统》沿用唐末《大中刑律统类》和后
周《显德刑统》编纂体例。 1.各篇篇目下,将内容相同的条款归纳为 “门”,共分213门。 2.律文和律疏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到宋初的 敕、令、格、式。 3.纳入“起请”三十二条。所谓“起请”就 是《宋刑统》的起草者窦仪等对律、敕等法 律条文所作的修正和补充。
宋代法制名人:包公与宋慈
宋代名案:阿云之狱
“熙宁元年八月,诏:‘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
首,从谋杀减二等论’。初,登州奏有妇阿云,母 服中聘于韦,恶韦丑陋,谋杀不死。按问欲举,自 首。审刑院、大理寺论死,用违律为婚奏裁,敕贷 其死。知登州许遵奏,引律‘因犯杀伤而自首,得 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以谋为所因,当用 按问欲举条减二等。刑部定如审刑、大理。时遵方 召判大理,御史台劾遵,而遵不伏,请下两制议。 乃令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同议,二人议不同, 遂各为奏。光议是刑部,安石议是遵,诏从安石所 议。 ” ——《宋史·刑法志》
4.翻异别勘
宋朝在审判令要求口供前后一致,才能断罪
定刑。如犯人否认其口供,且“所翻情节, 实碍重罪”,则这个案件就改换法官或改换 司法机关审理。这就是翻异别勘制度。 一般先采取同级异司复审,称为“移司别 勘”。如仍上诉,则由上级司法机关“差官 别推”。为了防止囚犯利用“翻异别推”拖 延时日,沿用唐代三推之限,囚犯经三次翻 异别推后,再翻异即不再复推,迳行判决。
3.鞫谳分司
宋朝创立的鞫谳分司是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
从州至大理寺都实行审与断分离制。大理寺 设详断官(断司),详议官(议司)分别负 责审讯和检法用律,而后由长官审定断案。 州府设司理院,由司理参军“掌狱讼勘鞫之 事”,为“鞫司”,负责审讯人犯、传集人 证、调查事实等审判事务;设司法参军,掌 “议法判刑”为“谳司”,根据已经认定的 事实,检索有关法律条文,定罪量刑;最后 由知州(知府)亲自决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