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中认为:“本朝书家有 四,皆集古大成以为楷。 集分书之成,伊汀州 也。”与邓石如同为清 代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 有“南伊北邓”之称。 他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 一类,如《衡方碑》 《西峡颂》《张迁碑》 等,尤其是对《衡方碑》 临习达百遍之多,从中 吸收符合他性情的东西。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道州 (今湖南)人。出身宦 官人家,道光十六年进 士,官至四川学政。隶 书上他遍临《礼器碑》、 《张迁碑》、《史晨 碑》、《衡方碑》等百 余通,笔意纵逸超迈, 时有颤笔,融厚有味。
• 赵之谦(1829— 1884),初字益甫, 号冷君,后改字撝叔。 会稽(今绍兴)人。 咸丰九年(1859)举 人。官至江西奉新、 南城知县。
隶书笔法特点
• 笔法讲究师承:
• 赵孟頫: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 (后人评清尚变) • 用笔注意的环节:起、行、收
• 其中锋用笔,起收 浑圆,一般不见棱角, 撇画有上翘,雁尾末端 尖锐但下角圆润。
•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 253厘米,宽123厘米,20行,行45字。明万历初年(1573) 于陕西郃阳县旧莘城里村出土,清朱彝尊道:“以其最后出, 字迹完好,汉碑之存于今者莫或过焉。”明代末年碑石断裂, 1956年移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 《曹全碑》 • 属于秀丽一格,平和静穆,柔中有刚,结体匀整, • 体态扁平,间有狭长之笔,撇捺极为舒展 •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易于学习。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 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 (186年)立。明初出土于 山东东平县。原石现存山东 泰安岱庙。高292厘米,宽 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 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书体有意曲屈盘绕,似汉印 之缪篆。布局紧密错落,浑 然一体,实为碑额中之妙品。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的 高祖授命的“命”字。
•2 融古意系列

已形成了隶书独特风格,
•普遍用了波磔燕尾。
•字体基本一致,
•《张迁碑》:
•用笔方起方收,苍劲有力。
形成生涩的气韵。
• 折笔多呈直角,
• 毫不修饰,
• 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
• 3法度严谨系列 • 形成非常完备的规范。 • 一笔一划有力凝固的法度, • 易学越学越像。 • 《乙瑛碑》处在汉隶鼎盛时期, • 且是庙堂类碑刻,严谨规范。 • 不见俗体字变体字, • 体现出书者对孔夫子 • 毕恭毕敬的形神。 • 用笔方中见圆, • 介于《礼器》的凌厉和《史晨》 • 的圆浑之间。
清代隶书
• 1、郑簠隶书 • 郑簠书,纸本,纵
166.8厘米,横 50.3厘米,南京博 物院藏。 • 梁巘在《评书贴》 中称郑簠隶书: “八分学汉人,间 参草法,为一时名 手。”朱彝尊更称 其八分“古今第一”
• 金农隶书, 扬州八怪之 一,漆书。
邓石如
• 伊秉授(1754— 1815),字组似,号 墨卿,福建汀州人。乾 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 十年任扬州太守。
• 侧锋,偏锋、斜锋。指笔尖倾向于点画一端,线条行使 中有强烈的墨色变化。
解散篆书 改曲为直
•篆

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 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 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
比较常见的偏旁。
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 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 《礼器碑》
• 有“汉隶第一碑” 之称,
• 特点是瘦劲绝伦,线 条坚韧,灵动。
• 用笔以圆笔为主,写 时要高捉管,运转笔 锋要干脆,
• 其结体宽博,爽朗。 横画常平中带右上翘, 似开魏唐楷书之先河, 对后代影响颇深。
• 《史晨碑》

• 是关于如何祭祀孔子的 奏章,属于典型的庙堂 类(山野平犷类),横 平竖直,整齐如一,蚕 雁分明,布白均匀 , 法度森严。
定义

•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就是在由篆而隶 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 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 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
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
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 东汉末年作品,与《礼器碑》《孔庙碑》风格较近,此时碑 刻隶书多已趋向程式化用笔,该碑虽于笔法谨严不苟,但用 笔匀净,结字多姿而超尘拔俗。舒畅的横画和柔美的波势形 成了典雅、华滋的风格。其瘦劲而丰腴的点画,宛如体态窈 窕的少女。正如清万经评:“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 洵神品也。”该碑属汉碑中秀逸一路的典型代表。
• 学习隶书: • • 1、理解书体变革,及规矩的形成。
• 2、增加对字的主笔及对结构美感认识, • • 3、掌握装饰性、实用性书体,拓宽书写技能、
• 4、磨练沉稳的性格。
汉碑欣赏 可大Biblioteka 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系列早期隶书字,刻在山崖上, 结构自由,虽以篆法入隶, 但打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结构。
《石门颂》疏朗、朴厚、 敦实往往与其所处的 莽莽山岭形成统一的美感。
“汉三颂”:《石门颂》、
《西峡颂》和《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桓帝建和 二年(148)刻石。 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 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 中太守王升对杨孟文开凿 石门通道功绩的颂记。 1967年因修建水库,将摩 崖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 《西狭颂》又名《李翕 碑》、《惠安西表》,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壁。 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 翕治西狭中道之事,从 史仇靖书。
• 逆入:是指笔尖逆入由轻到重接触纸面,作切入状,自 然提笔后行。这在书法用笔上是常见的用笔动作,既符 合规律,又可以解决下笔随意性的习惯。
• 提示:下笔要快、准、稳。
中锋用笔
• 又称正锋,是笔法的根本。要求主锋必须在点画之间运 行,锋开毫平。“能运中锋,虽败笔圆;不会中锋,即 佳颖亦劣”
侧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隶书讲座
2016年4月
隶书概况
• 隶书起源于战国后期,秦初多狱,狱吏称徒隶, 程邈受命整理文字。东汉达到鼎盛成熟 • 隶书上承篆书,下开草、楷、行,
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 由“画字”转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 也是当今主要书体 。 • 它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 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 《郙阁颂》,东汉建宁 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 阳白崖上,为摩崖书。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 口村郭家地,1979年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 《郙阁颂》受损,后被 迁至略阳灵崖寺。
《莱子侯刻石》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 山东滕县颜逢甲卧虎山前被发现的。此石开始
安置在邹县孟庙内,现存曲阜孔庙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