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摘要:语文课是传承中华文明、启迪中学生智慧的一门基础课,在新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对教学效果的强调也更加突出。
为了更好地展现语文课的精髓,并帮助学生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导向的应用。
本文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做出了相关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基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的教学改进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来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情感导向教学的提出语文课是传承中华文明、启迪中学生智慧的一门基础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爱国感情和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特别要注重情感体验。
随着对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由于受到当前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学还不能完全体现本门课的真正教学意图和教学精髓,在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情感导向教学的忽视。
所谓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是指以情感为主导方向的,从学生个体感官出发,调动学生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寓情于课堂的语文教学策略。
情感导向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感官技能,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即不仅老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感情,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打开情感的闸门,做课堂的主人。
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常常就围绕一个特殊的问题或一个方面的知识来开展教学和研究,在“情感”的引导下,启发学生不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在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的乐趣,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渴求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出各种具体安排和决策,并结合自己的情感反应,评定自己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
二、初中语文基于情感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情感导向教学是对过去教学模式的一种彻底颠覆。
在教育领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这种思维模式,我们需要学生投入情感来铺垫。
过去的中学语文教育,总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考分成绩,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对中学学生而言,他们毕业之后,就要面临着艰难的专业选择问题,掌握一定的知识储备固然是在校期间最为关键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情感的调动,存在着一种只重视成绩、以偏概全的情况。
由于老师自身背负着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双重压力,往往把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向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上,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的思维倾向很严重,导致学生的情感思维调动得不到扩充,或者说得不到完整有效的知识传递和反馈。
其次,情感导向模式将改变过去那种在课堂上花费较多的时间着重于漫无天际的书本练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过多的课业压力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练习和考试,从而产生各种厌学心理。
在语文课堂上,也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去做一些死记硬背的练习,或者是测验,或者是考试,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使得语文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学习包袱。
作为教学者,首先要做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和传递信息,这样很可能就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思维和主观能动热情。
相反,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去猜测,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疑问,去抒发各自的意见。
也就是说,要从情感出发,亦归宿于情感的升华。
再次,情感导向模式使得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体验有机组合。
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可能在系统教育上的语文功底上已经是很不错,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都是纸上谈兵,不能有直观的个人体会,这就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有效吸收。
但是在情感导向模式之下,他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真实生活中去。
简单地说,在一些公共演讲场合,学生能很好地使用语言和语文知识,也能够使用沟通技巧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以谋求合适的职业。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情感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和相关策略首先,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基于情感的教学,需要有一个轻松的平台,把教学资源投放于课本和练习之外的内容。
过去的教育,总是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成绩的重视和个人成就的关注尤为突出。
这种模式之下极其容易出现一种极端,那就是知识的单一性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之外,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摆脱”老师的束缚,树立自主学习观念。
同时,还要倡导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进行情感的交流,补充知识的漏洞,激发新鲜的思维,创造出良好的整体效益。
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情境表演、诗歌朗诵或辩论比赛,而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当做好一定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排练和准备。
又比如说,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即让学生扮演起教师的角色,走上课堂,教授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仔细和深入地体会他们正在学习的课文内容,而且也能让教师从学生的讲授中发现自己平时在备课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并掌握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主要的注意点和关注方向,从而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从情感出发,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落脚点,就要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做到教学与生活相贴切,与实际相联系。
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在实际运用中去的,仅仅是掌握如何做题、如何取得高的分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如今素质教育观念的倡导下,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和实际操作中思维的广延性。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素质教育自然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发展,且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情商和与之相关的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
所以,教师应当要突破本本主义的束缚,在教学中加入生活的元素,将语文课本与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更要突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客观对待。
为此,在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建议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广博魅力,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在实际的活动中发现在书本中所体会到的人物情操和主题思想等。
再次,在语文课堂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无疑是有助于辅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人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还要给学生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自由。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预先进行完善的教学设计,根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片、投影仪、录像、录音、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将图文声像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并借助其他辅助设备,将那些无色无声的课文立体化、动态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延展空间,从视觉和听觉的多重角度来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朗读能力,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打好识记基础,丰富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从整体上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空间和环境。
最后,实践证明,基于情感的教学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效果上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感激励式的学习,使得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共同创造心灵财富的过程,也调动了教师和同学双方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但是,基于情感的教学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就需要我们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创新理念。
比如说,首先,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并进行细心的课堂设计和课堂组织;其次,需要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借助一些互动手法和互动环节,甚至可以利用当下十分流行的博客、微博平台等进行小组和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还要主动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加之现代教学辅助设备,让每个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随着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中学语文学习势必会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和充满意义,从而推动教学认识和实践中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四、总结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对教学效果的强调也更加突出。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教学策略中应当十分注重对学生基于自身情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情感导向性学习的引入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行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拓宽思维领域,增进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为将来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 何昭君. 浅谈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教苑荟萃,2008(19).[2]万云武.语文教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重读《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有感[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4).[3]朱宗义.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5).[4]刘文龙.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2).[5]林艺娴.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M].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专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