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PPT课件
外骨骼设计结构示意图
外骨骼机器机器人系统下肢 控制原理:其机械结构由与 人类同步行走的两条金属的 腿、将重力传递到地面的 脚、能够实现转身动作的腰 部以及放置重物的后背托架 四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传 感、动力输出装置及执行元 件、控制系统以及能源系统 等都是实现外骨骼与士兵共 同完成负重行军任务所不可 缺少的。
外骨骼控制方法
外骨骼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的 最大区别在于它的操作者是 人,而不是机器,操作者处于 回路中,即“人在回路中 (ManinLoop)”,操作者与 外骨骼具有实实在在的物理接 触,形成了一个人机耦合的一 体化系统。人机耦合系统的控 制目的是使人和机器能够协调 地工作。现在世界各国研制的 外骨骼机器人控制方法如下:
1、操作者控制
有些外骨骼中是用于康复中心的,它有外部能源 驱动的步态矫正装置。这些装置主要是下肢外骨 骼,用于支撑重量,对操作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 这些装置的命令信号一般来自于健康的肢体。例 如,由Yano设计的外骨骼中使用了一个开关和地面 反作用力传感器,通过操作者的控制,驱动髋关节 运动,改变脚底离开地面的距离。这种方法的缺点 是,操作者的上肢只能用来发布命令,而不能进行 其他的活动,并且操作者必须连续不停地发布命 令,不仅浪费了体力,而且操作者的运动也变得很 不自然。
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要求:
1、可穿戴性:外骨骼要具有良好的可穿戴性。不需要经 过专业训练即可非常容易、顺利而快速地穿脱。 2、可调节性:外骨骼应能适应各种身材的士兵穿着,其 长度及宽度方向都应能调节以适应高、矮、胖、瘦不同的 士兵。 3、相互干扰小:尽量减小对人体数据的测量,减小人 与外骨骼的直接接触面,减小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小 对人体各方面的限制。 4、轻巧:要求外骨骼尽量轻巧、舒适,减小总体质量, 节省能源。
5、鲁棒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骨骼材料要坚固 使其能足以负担重物。②各执行机构与控制算法要有好的 性能,确保外骨骼各项功能准确、可靠、及时地实现。③ 机构强度要足以应付士兵的任何战术动作带来的冲击载 荷。 6、柔顺、舒适性:下肢外骨骼的运动与人腿的运动要 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其结构、自由度的配置要与人体结构 与自由度相匹配。使穿着者感觉柔顺自然,不会有大的干 扰,外骨骼脚落地时的冲击要小,尽量让穿着者感觉舒 适。 7、待机时间:要保证能长时间地提供外骨骼运动的能 源供应,能源装置要尽量的轻便,确保士兵长距离行军。 8、降低成本:在能够实现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产品 成本。
外骨骼系统工作原理
装备外骨骼的士兵在此套战 等任务。外骨骼与士兵人机合一,人提供智慧,外骨骼提 供承载能力,即所谓的“人在回路中”,充分发挥人与机 器各自的优势。外骨骼全身布置了传感器,通过安装在各 部位的传感器获得各项数据(包括各种能量及角度以及扭 矩等)并传递到中央控制处理器,中央控制处理器经过计 算来调整外骨骼的动作,通过驱动装置使其完成与士兵相 同的一系列下肢动作。下肢外骨骼工作原理如下图:
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结构
外骨骼机器人在人的控制 下负重行走,人提供思维、 判断、决策和控制能力;外 骨骼发挥其强劲的承载能 力,人机合一,协调合作,共 同完成行军、侦察、单兵 作战等任务。因此,它包括 外骨骼脚、行走跨步的两 条腿、实现转身的腰部、 托放行李的后背架,以及能 量控制单元等部分(右图为 下肢外骨骼总体结构)。
3、预编程控制
有些外骨骼装置通过预先编好的程序来运行,操作者 只能进行有限的干预。下肢运动矫正装置用来帮助瘫痪者 恢复运动能力。装置的运动轨迹是预先编程设计好的,设 计时根据正常人的运动步态来设计并有所改动以适应于矫 正装置。有源步态矫正装置是针对那些腿部受到物理损伤 的患者设计的,通过预先编好的程序,控制机械关节模拟 正常人的行走步态,带动患者运动,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 练的康复装置设计了一些预先编好程序的运动,同时,通 过安装在脚底的力传感器来计算应该分配在每个关节上的 力矩。Colombo的步态矫正器同样是一个位置控制装置, 程序控制参数(如步幅、速度)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进行 调节。所有这些基于程序控制的康复矫正装置都需要患者 使用手杖或者额外的辅助框架来保持操作者行走的稳定,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
第三组
课件制作:陈强 资料提供:李治友、田鹏琪、陈小勇、张红英、
徐义都、郭章飞、赵云江、庹顺德 视频提供:邓进浪、冯志钦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一般是把虾、蟹、昆虫等 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几丁质的骨骼称为 外骨骼 , 它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有时也指软体动物的贝壳和 棘皮动物石灰质的板和棘。 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 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 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 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 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 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完成 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 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2、肌电控制
1851年法国科学家Dubois-Reymond首次提出肌肉传感的 问题,如今,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s,EMGs)模型 已经从线性模型发展到非线性模型,广泛应用到肌电传感 器的设计和应用中。Rosen研究了基于EMG信号驱动的手 臂外骨骼系统。试验表明操作者可以用很小的力就可以操 作外部负载。下肢外骨骼中最成功的应用EMG信号的是 日本的HAL,HAL采用EMG信号来辨识人的运动意识, 它考虑了人腿具有的粘性特性和弹性特性,基于阻抗控制 方法研究了HAL的粘性特性的控制,对肌肉的粘弹性特 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得穿上HAL的操作者运动起来感 觉非常舒适。肌电传感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传感器每 次都要贴到人体表面,使用不方便。
《 钢 铁 侠 》 中 的 可 穿 戴 装 甲
电 影 《 阿 凡 达 》 中 的 机 甲 战 士
《 未 来 警 察 》 中 的 人 形 装 甲
电 影 《 起特 》种 中部 的队 加之 速眼 装镜 甲蛇 的 崛
外骨骼机器人
概念:外骨骼本指昆虫或 甲壳类动物身体外表的骨 骼,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 而军工企业却因此受到启 发,根据仿生学原理,利 用特殊材料制成机械化装 置套在士兵身体上,以增 强士兵的负重、机动和打 击能力。 一旦佩戴外骨骼机器 人,将成为一名“超级” 士兵,力量将放大10几倍, 可携载更多的武器装备, 武器威力增强,防护水平 提高,同时可克服任何障 碍,高速前进,不会让士 兵产生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