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汽机厂房1、2号天车大修技术协议书工程名称:**********公司汽机厂房1、2号天车大修发包方:******公司承包方:*******公司签订日期: 2014年12月3日*********公司技术协议甲方:**************公司乙方:**************公司为明确甲乙双方在工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相关规定,经双方友好协商,就委托乙方进行***************汽机厂房1、2号天车大修工程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条款:一、有关技术规范标准《GB/T14405-1993 通用桥式起重机》《GB/T 5972-2009 起重机钢丝绳保养、维护、安装、检验和报废》二、主要技术参数型号:QD工作级别:A3起重量:80/20T跨度:28.5米主起升速度:0.18~1.8 m/min主起升高度:25米副起升高度:27米副起升速度:0.63~6.3 m/min大车运行速度:3.3~33 m/min小车运行速度:1.3~13 m/min出厂日期:2008年9月三、工作范围************************公司汽机房1、2号机80/20T桥式起重机大修(1)天车机械部分大修项目及标准1.吊钩1.1 检查吊钩、轴、横梁、滑轮、轴承并检修更换润滑;1.2 检查危险断面的磨损和检查吊钩有无裂纹或冷变形;1.3 吊钩推力轴承检查、清洗、润滑,加注3号锂基润滑脂;1.4拉板检修:吊钩、横梁、滑轮轴不准有裂纹,螺纹部分不应松脱拔牙,轴承完好;危险断面磨损超过原始的10℅的应作更换;大修后,吊钩应做试验,以1.25倍的额定负荷悬吊10分钟,钩口弹性张开量不应超过钩口尺寸的0.25℅,卸载后不应有永久变形和裂纹;板钩铆接后,板与板的间隙不应大于200mm;1.5 主、副钩制动器检修1.6 超载限制器检修。
2.钢丝绳2.1钢丝绳断丝检查;径向磨损量检查;2.2钢丝绳变形检查;2.3钢丝绳润滑:1个检距内断丝数超过钢丝总数10℅的应按标准报废;钢丝径向磨损超过原直径40℅的,整个钢丝绳应报废;钢丝绳直径缩细量至绳径70℅的,扭结、绳芯外露、断股者应报废更换新钢丝绳;润滑前先用钢丝刷、煤油清洗,用钢丝绳麻芯脂(Q/SY1152-66)或合成石墨钙基润滑脂(SYA1405-65)浸涂饱和为宜;2.4检查固定钢丝绳的塞块与压绳板,发现异常进行调整或更换。
3.滑轮组3.1检查滑轮有无裂纹;3.2检查滑轮槽的槽深检查;3.3滑轮轴孔的检查;3.4滚动轴承发现异常进行更换;3.5拆洗检查滑轮组并清洗润滑。
3.6 装配滑轮轴装配滑轮轴不得有裂纹,轴颈不得磨损直径的30℅,圆锥度不大于5℅,超过此值应更换用样板检查滑轮槽形,径向磨损不应超过臂厚的30℅,否则报废。
不超过标准者可以补修。
大修后用样板检查,其底部与侧向间隙均不应大于0.5mm,轮槽中心线与滑线中心线的偏差不应大于0.2mm,绳槽中心对轮廓端面的偏差不应大于1mm;大修后,轴孔允许有不超过0.25平方厘米的缺陷,深度不应该超过4mm;装配后,应能用手灵活转动,侧向摆动不得超过D/1000,D为滑轮的名义直径;4.卷筒4.1卷筒绳槽检查;4.2卷筒表面检查;4.3卷筒轴及轴承检查;4.4卷筒轴承加注3号锂基润滑脂;4.5花键套加注3号锂基润滑脂。
4.6装配与安装绳槽磨损超过2mm应重新车制,大修后绳槽应达到图纸要求,但卷筒壁厚不应小于原厚度的85℅;卷筒表面不应有裂纹,不应有明显的失圆度,压板螺钉不应松动;卷筒轴上不得有裂纹,大修后应达到图纸要求,磨损超过名义直径的5℅时,应更换新件;卷筒轴中心线与小车架支承面要平行,其偏差不应大于1mm/mm,卷筒安装后两轴端中心线偏差不应大于0.15mm;5.车轮5.1 车轮踏面磨损检查;5.2 两个相互匹配车轮直径偏差检查;5.3 轮缘磨损与折断变形检查;5.4 车轮裂纹检查;5.5 踏面椭圆度检查;5.6 车轮组装配车轮踏面磨损量超过原厚度的15℅时应更换新件,没有超过此值,可重新车制、热处理修复。
车轮直径应在公差范围内,表面淬火硬度HB300~350,对车轮直径大于ф400mm的淬火厚度应大于20mm;小于ф400mm时,淬火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主动车轮直径偏差不应超过名义直径的0.1℅,从动车轮则不应超过0.2℅;轮缘磨损量达原厚度的50℅或折断面积超过30平方毫米应报废;轮缘厚度弯曲变形达厚度20℅应报废;车轮发现裂纹则应报废;车轮踏面椭圆度达1mm应报废;安装好的车轮组件,应能手转动灵活,安装在同一平衡架上的几个车轮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允许偏差1mm;6.车轮轴承检查6.1大车车轮滚动轴承间隙的检查;发现轴承异常进行更换;6.2小车车轮滚动轴承间隙的检查;发现轴承异常进行更换;6.3 轴颈检查6.4 裂纹检查6.5 滑动轴承检查6.6 轴键间隙检查轴颈在大修后的椭圆度、圆锥度不应大于0.03mm 用磁力或超声波探伤器检查轴,轴上下不得有裂纹,划伤深度不得超过0.03mm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之间允许有0.03~0.18mm范围内的轴向间隙,轴承压盖调整间隙应在0.5~1.5mm范围之内轴与轴瓦允许间隙:轴颈20~40:主动轴间隙0.6 mm,从动轴间隙:1.2 mm轴颈40~90:主动轴间隙0.8 mm,从动轴间隙:1.6 mm6.7 轴与键径向允许间隙:轴颈20~40:径向间隙0.1~0.3 mm轴颈41~80:径向间隙0.1~0.4 mm轴颈>80:径向间隙0.1~0.5 mm键槽与键侧向允许间隙:轴颈20~40:侧向间隙0.1~0.2 mm轴颈41~80:侧向间隙0.2~0.3mm轴颈>80:侧向间隙0.3~0.5 mm7.齿轮与减速器7.1减速器总体检查,箱体及齿轮啮合情况;7.2发现渗油,更换密封垫消除漏油、渗油现象;7.3减速齿轮箱注入符合要求适量的齿轮油。
7.4 装配检查中心距、齿侧齿顶、啮合面积7.5 运转试验起升机构减速器第一轴上的齿轮磨损量不应超过原齿厚的10℅,其余则应小于20℅,大小车运行机构减速器第一轴上的齿轮磨损量不应超过15℅,其余则应小于25℅;齿面点蚀损坏达啮合面的30℅,且深度达原齿厚的10℅时应报废齿轮,轮齿不应有裂纹或齿轮不能有断齿,否则更换;轴上不得有裂纹,轴的弯曲度全长不应超过0.03mm,超标则校直;大修后轴承的径向间隙允许偏差:轴承内径17~30 允许间隙0.02 mm轴承内径35~50 允许间隙0.03 mm;轴承内径55~90 允许间隙0.04 mm;A、中心距允许偏差:<100,允许偏差±0.07 mm;100~200,允许偏差±0.09 mm;250~400,允许偏差±0.12 mm;>500,允许偏差±0.15 mm;B、齿侧间隙允许偏差(mm):中心距80~120,齿侧间隙0.13~0.25;中心距120~200,齿侧间隙0.17~0.34;中心距200~300,齿侧间隙0.21~0.40;中心距500~800,齿侧间隙0.34~0.67;7.6 用红丹粉检查,啮合面积不低于齿高的45℅,齿宽的60℅;减速器箱体接合面在任何部位不允许有砸、碰及严重划伤,边缘高点,翻边等,并且中分面紧固后间隙不应超过0.03mm,并保证不漏油。
平行度在1米以上不得大于0.5mm;空载情况下,以1000rpm转动时,正反转各不小于10分钟,启动时电动机不应有振动、撞击和剧烈或断续的异常声响;箱体内温升不得超过70℃,且绝对温度不高于80℃;轴承温升不得超过40℃,其绝对值不应超过80℃。
8.制动器8.1 制动摩擦片检查;8.2 制动轮检查;8.2.1 制动轮表面检查8.2.2 制动轮与摩擦片的接触面积及其中心线的偏差检查8.2.3 制动轮轮缘摆幅检查8.2.4 制动轮与联轴器连接检查8.2.5 制动器杠杆系统检查其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厚度的50℅,铆钉应下降≥2mm;制动轮工作表面、制动轮与摩擦片接触面积等标准:制动轮工作表面粗糙度不低于R=1.6μm,HRC不低于50,深度2mm处不低于HRC40,工作表面凹痕或单边径向磨损量达1.5mm时应小于原厚度的70℅,对运行机构不应小于厚度的50℅制动轮大修后,D≤200mm的径向跳动不应大于0.05mm;D>200mm的径向跳动不应大于0.1mm.接触面积不小于摩擦片总面积的80℅,二者中心线的偏差值为:当D≤200mm时,不应超过2mm,D>300mm时,不应超过3mm;制动轮安装后允许的摆幅(mm)直径D≤200,径向0.1,端面0.15;直径D 200~300,径向0.12,端面0.20;直径D 300~600,径向0.18,端面0.25;与联轴器相连的制动轮,应把制动轮安装在靠近电动机(或减速器)一侧;小轴、心轴磨损量达名义直径的20℅时应修复,超过此值应更换;制动臂和工作弹簧均不能有裂纹或断裂;空行程不得超过衔铁冲程的10℅,试车时应反应灵敏可靠;8.3 制动轮安装后,轮缘摆幅检查;8.4 制动器与联轴器的安装;8.5 制动器小轴、心轴、轴孔的检查;8.6 制动臂与工作弹簧;制动器杠杆系统调整。
9.联轴器齿形联轴器齿面检查内、外齿圈端面对中心线的摆动量的检查当轴中心线无倾斜时,检查联轴器安装径向位置无径向位移时,因两联轴器的不同心所引起的外齿圈轴线的歪斜角检查用中间轴联接的齿形联轴器径向位移可参考齿轮部分内外齿圈端面允许摆动量(mm)直径40~100,允许摆动量±0.01;直径100~200,允许摆动量±0.02;直径200~400,允许摆动量±0.04;直径400~800,允许摆动量±0.08;直径800~1200,允许摆动量±0.12;两根轴的允许径向位移量,根据模数不同(4) ,其值为0.4~3.2mm,具体见标(5) 准;内齿圈轴线歪斜角允许在0~30分范围内;径向位移最大值Y=0.0673A,A 为两外齿套从齿中心量起的中间轴长度;10.起重机构及小车部分10.1 起升机构轴的检查10.2 电动机与减速器轴位移检查10.3 卷筒和减速器轴线偏差检查10.4 小车轮距偏差检查10.5 小轮轨道标高偏差检查10.6 轨道中心线离承轨梁设计中心线偏差检查10.7 小车轨道接头偏差检查10.8 小车轮端面水平偏差检查10.9 小车轮端面垂直偏差检查10.10 小车轮踏面偏差检查10.11 小车轮距偏差检查探伤检查起升机构的主轴和传动轴,不允许有裂纹;应符合联轴器的安装要求;在轴承座处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mm/m;由小车轮测量的小车轨距偏差:当轨距≤2.5m,允许其偏差为±2mm,且主从动车轮相对差不大于2 mm;当轨距>2.5m,允许其偏差不大于±3mm,且主从动车轮相对差不大于3 mm;当小车轨距≤2.5m,允许其偏差为3mm;当轨距>2.5m,允许其偏差5mm;箱形单梁允许偏差为:不得大于1/2δ,δ为腹板厚度(mm),单腹板梁允许偏差为:小于10mm;箱形双主梁允许偏差为:小于2~3mm;轨道接头处标高偏差及中心线偏差≤1mm;水平偏差不应大于L/1000,且两主动轮偏斜方向相反(L为测量长度);不得大于D/400;所有车轮踏面都必须在一个平面内,偏差不应大于0.5mm;允许相对偏差为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