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两条逻辑线索及其它
摘要:只有明确了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的逻辑线索,革命者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从而义不容辞勇往直前;只有理解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逻辑线索,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并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容不迫循序前进。
关键词:资本主义逻辑线索必须灭亡必然灭亡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以资本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这部2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其逻辑线索却十分简单明了。
具体说来,《资本论》的论证思路是沿着两个线索进行的:一条线索是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另一条则是资本主义何以必须灭亡。
正是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也指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了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如此,《资本论》才为全世界无产者奉作自己的“圣经”。
《资本论》第一条论证线索,即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问题,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从中得出唯史观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地发展。
如果生产力发展了,而生产关系停滞不前,到
了一定的时候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的障碍,那么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摧毁,新的生产关系就会产生。
根据这一原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劳动和生产资料进一步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相容。
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成了生产力的障碍。
而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必要要求打破资方生产关系,建立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在不断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在扩大,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在发展,生产、市场和相互联系在扩大;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深化,从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不断增长”。
这样,“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就是用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回答了“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的问题。
《资本论》第二条线索,即资本主义何以必需灭亡,主要是分析了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分析了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如何又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是如何积累的。
马克斯指出,在历史上原始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实行暴力剥夺的结果,“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是使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的历史过程,“对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大规模的土地的剥夺,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式,那是一段“羊吃人”的血泪史。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逐渐产生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货币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从事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来不断增殖资本,另一方面是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劳动力的出卖者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最简单生存和繁衍。
这样的两极分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基本条件,“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之后,资产阶级自己不劳动,凭借着自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以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剥削无产阶级,并又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
资产阶级就在这样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积累了财富。
而无产阶级自身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由于不拥有生产资料,所以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简单的生存。
他们必须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并且“无论怎样劳动,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没有可出卖的东西”。
资产阶级坐享其成,他们的财富在不断增加,无产阶级用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却日益陷
于贫困之中。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使无产阶级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被资产阶级剥削的:这种剥削是隐蔽的,带有欺骗性,但却是无比残酷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使无产阶级懂得了:无产阶级要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就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何以必须灭亡”线索的逻辑证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两条线索并非是互不相关而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是缺一不可的。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红线,将这两条线索合而为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最终解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只有明确了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的逻辑线索,革命者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从而义不容辞地勇往直前;只有理解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逻辑线索,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并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容不迫循序前进。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解,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才不至于片面和极端,更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否则难免走上“左”或者右的的错误道路。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只重视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的线索忽视了“何以应该灭亡”的另一条线索,因而将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经济决定论”,从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一些党的领导人只看到资本主义何以“必须灭亡”这条线索而忽视了“何以必然灭亡”的线索,没有意识到建设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为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从而犯了左
倾的错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也体现了马克思的这两条线索。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的线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资本主义何以必须灭亡”的线索,这两条线索最后统一于“共同富裕”。
我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时要牢牢把握这两条线索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我们要采取适应当前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不使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的桎梏,并积极发展科学技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生产力进步的成果。
唯其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具有强大的后劲,才不会犯“左”或右的错误。
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是将《资本论》中“两条线索”的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之,资本主义从它诞生之日开始,就埋下了危机的根源。
这种危机周期性爆发,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亦一次比一次严重。
最近一
次由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范围之广有过于以往。
而爆发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殴共体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正在漫延,后果很不乐观。
这一切,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验证着《资本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谶语: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也必需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而这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