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逻辑图汇总课件
特殊性:重点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次要矛盾 (抓重点、找中心)
矛盾主要、次要方面 (抓主流、看本8质)
质量互 变规律
质、量、度 质变、量变(辩证法:对立统一) 激变论(否定量变) 庸俗进化论(否定质变)
9
必备条件 形式上:回复 辩证统一
内容上:前进
否定之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否定规
律
循环论:否认前进性
马哲之基:实践观点 马哲之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补充 马哲精髓:实事求是 矛盾精髓:普遍性特殊性
15
A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分类
意识 形态
社会 意识 (A)
高级: 思想体系
非意识 形态
政治思想 哲学艺术 道德宗教 法律思想
大部分社会科学
有阶级性
语言学 逻辑学 自然科学
无阶级性
低级:社会心理:自发、不定型、不系统
(情感、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社会风气) 16
B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分类
社会意识 (B)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17
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运筹性 :分工、管理、决策 生产力 渗透性 :自然科学 准备性 :教育
决定 反作用
实质: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前提、决定) 内容 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注意: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
上层 建筑
=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
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 哲学艺术 道德宗教 法律思想
大部分社会科学
决定
政治上层 建筑
(物质) (主导)
制度
(政治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
组织、设施
(法院、军队、政府机关、警察、监狱)
直线论:否认回复性
10
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规律: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 人对待规律的态度:三可三不可 • 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11
逻辑图:三种认识观
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无同一性)
能动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可知论(有同一性)
机械反映论
6
辩
主题:世界怎么样(唯物论主题:世界是什么)
证总特征:联系、发展 关于发展:三大规律(矛盾、质量、否定)
法关于联系:五大范畴(内因必可现)
意义:根本方法
7
矛盾的内容:斗争性和同一性 (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内因 外部条件:外因
对立统 一规律
(矛盾 分析法)
矛盾的状 态:普遍 性和特殊 性
普遍性:两点论(一分为二)
与“实践观”的逻辑图并在一起——认识论总图
13
认识的两种结果:真理与谬误(辩证统一)
真 真理的本质:认识 理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 + 绝对性与相对性 论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
真理的效用:真理与价值
14
第二章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
• 马哲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 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根本要求:认识和改造世界 • 认识和改造世界统一于:实践 • 党的思想路线(背) • 党的群众路线(背)
唯心主义先验论
小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 + 能动的反映论
12
逻辑图
认识的基础:实践(来源、动力、标准、目的)所以: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的本质:能动的反映(区分:先验论、机械反映论)
认 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分:经验论和唯理论) 识 辩证运动:两次飞跃(感→理,理→实践)
主客观、认识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规律:否定之否定(毛泽东)
19
• 社会形态的划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 自然经济
A经济社会形态 封建
资本 ——— 商品经济
共产 ——— 产品经济
五分法
三分法
B技术社会形态:(四种)渔猎、农业、工业、信息
20
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 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总体构成: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构成
基本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实质:社会制度的质变
阶级斗争
首要标志:夺政权
的最高形式:革命 基本形式:暴力革命
作用表现:决定手段、人民群众、革命阶级
能动作用:(全选)目划、主创、生理、实践
关系:物质←→意识
5
定义:活动、能动
实 特点:3个(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践 观 地位: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
生产—人与自然—经济生活---经济结构 形 涵式、、结内果社关—人与人 ---政治生活---政治结构
科验--人与意识--文化生活---文化结构
局部构成: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轨迹:5个社会 运动:社会形态的演变 过程、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
21
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动力系统 (合力)
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两个,主导:生与生关)
产生、实质:分工、私有(集团)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划分标准:经济标准
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作用表现:社会更替、形态量变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四) 垄断资本主义(五)
科社 (结论)
社会主义社会(六) 共产主义社会(七)
2
绪 论
客观条件:基本矛盾+阶级矛盾p3 主观条件:理想、勤奋、实践P10 阶级基础:工人 产生 理论来源:3个:德哲、英经、法英空 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 形成:德意志 标志:共产党宣言
按实际、非宗派、自我批评 发展 空想→科学
列宁+马中化
简言之(p15工人阶级与人类解放)
哲学---世界观---指导
体系 政经---基 础---中介
内涵
科社---核心---结论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社会理想:共’
根本理论特征 革(批判精神、政治立场)
科(不偏见、深刻性)
实践为基
3
定义:系统化、理论化(世→方)
提出者: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2个:第一性、同一性
两大关联 社存与社意、
哲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学 统一性 否:二元论(笛卡尔)
肯:一元论 唯物主义:古、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唯心主义:主、客
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4
定义:列宁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存在方式:时空+运动
唯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
形成过程:3个
论 意识 定义:(不是物质、依赖物质) 本质:人脑、映像、社会产物
复习备考秘籍
第一,逻辑图法; 第二,关键词绑定; 第三,全选法; 第四,口诀法; 第五,说文解字法(旁批); 第七,统计和BCAD法; 第八,真题横向复习法 第九,辩证法
1
马原结构
哲学 (指导)
唯物论、辩证法——关于自然(一) 认识论 ———— 关于思维(二) 唯物史观 ———— 关于社会(三)
马 政经 原 (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