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食品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③ 系列化 是对同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通盘规划的标准化形式 。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 ④ 通用化 是指同一类型不同规格或不同类型的产品和装备中, 用途相同而结构相近似的零部件,经过统一以后,可 以彼此互换的标准化形式。 通用化以互换性(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为前提。
3.1 我国标准分类
2、按标准层次(级别)分类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3.1 我国标准分类
国家标准 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 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之相抵触。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统一 审批、编号和发布。
推荐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 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又称为非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具有强制性标准 的作用?
①法律法规引用的推荐性标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必 须执行 ②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推荐性标准,在强制性标准适用的范围 内必须执行 ③企业使用的推荐性标准,在企业范围内必须执行 ④企业标准在本企业范围内,具有约束性,必须强制执行 ⑤经济合同中引用的推荐性标准,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必须 执行 ⑥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标注的推荐性标准,则产品必须符合 ⑦获得认证并标示认证标志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认证标准
2.3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国家标准化 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 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2.2 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一流企业卖专利, 超一流企业卖标准。”
——徐冠华(原科技部部长)
2.2 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生产产品卖的分分钱, 生产技术卖的毛毛钱, 生产专利卖的块块钱, 生产技术标准卖的串串钱。”
——某企业家
2.2 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 抽象性 技术性 经济性 连续性 约束性 政策性
每个人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十字架,当沟 壑出现时,他们也只能利用自己背负的十 字架去跨越沟壑,继续前进。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标准化方法原理
1.桑德斯标准化理论 1972年,ISO出版了桑德斯(T.R.B Sanders)著的《 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7条原 理即简单化、协议、实施、选择与确定、修订、技术 规定(包括试验方法和取样方法)、强制性的适用领 域(安全、人的健康和消费者的利益)。 他认为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社会日益增长的复杂 性,这是对标准化作用的深刻概括,对后来的理论建 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2.松浦四郎的标准化理论 1972年,松浦四郎出版《工业标准化原理》,提出19项原理。 他创造性地将熵的概念引进了标准化,并把标准化概括为负熵,使社 会生活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一种活动。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知识和 事物增加的趋势同宇宙中熵的增加的自然趋势极为相似。人类为了得 到效率更好的生活,免除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增长,不得不有意识 地减少不必要的多样化(这是人类天然的控制本能)。
2.3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历程
巩固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60- 70年代
调整阶段
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
2.3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我国标准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① 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特别是中小企业 ② 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③ 标准水平偏低 ④ 标准复审查和修订不及时,时效性差 ⑤ 标准制定不配套,缺乏协调性 ⑥ 标准的制定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桥梁。
是国家对企业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 可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3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 中央技术管理局标准规划处(1949)→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局(1957)→ 国家标准局(1978)→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更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1)
食品标准化的特征: 1)食品标准化同标准化一样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2)制定食品标准是食品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3)实施食品标准是实现食品生产管理和监管的关键
1.3 食品安全标准(P23)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从农田到餐 桌)食品链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 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 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 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1.1 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与标准化的区别
标准是一个规范性文件
,标准化是一项活动 标准的目的是获得最佳 秩序,标准化的目的是 建立最佳秩序
1.2 食品标准与食品标准化
食品标准(Food
Standard)的概念
结合食品的特点,引申标准的概念可将“食品标准”定义为: 一定范围内(如国家、区域、食品行业或企业、某一产品类别等)为 达到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等要求,以及为保障人体健康,对食品及 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所作的管理性规定或技术性规 定。这种规定须经权威部门认可或相关方协调认可。
教学重难点
(食品)标准和(食品)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化方法原理和形式 食品标准的分类及其效力 标准的代号及其含义 国际标准与采用国际标准 企业标准撰写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1 2 3
标准与标准化 食品标准与食品标准化 食品安全标准
1.1 标准与标准化(P30)
标准(standard)的概念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 公认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⑤ 组合化(积木化) 是按照统一化、系列化的原则,设计并制造出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 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物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特点:单元体拆装后可以组合新的结构,可多次重复利用。 ⑥ 模块化 是以模块为基础,综合了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特点,解决复杂 系统类型多样化、功能多变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⑤ ⑥ ⑦ ⑧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二节 食品标准化作用与发展
1 2 3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2.1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形式
标准化的对象和基本特性 标准化的对象有哪些? 标准化定义中“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是指什么? 标准化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具体对象和总体对象两大类。总体对象是 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 具体对象,如:取样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 总体对象,如: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1.2 食品标准与食品标准化
食品标准的含义 1)食品标准制定有明确的目标 2)食品标准制定基于食品科技的成果 3)食品标准制定有特定对象 4)食品标准需要得到国家或相关组织认可
1.2 食品标准与食品标准化
食品标准化(Food Standardization)的定义
食品标准化是指为在食品领域特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 序,对基础性问题或者是实际的或潜在的食品技术问 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引自《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 活动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
1.1 标准与标准化
从标准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含义: 1)标准化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 2)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例如:品质控制、可用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经济效 益、贸易等等。 3)标准化活动是建立规范的活动。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
第三章 食品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
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2
食品标准化作用与发展
3
我国食品标准及制定
4
国际食品标准与采用国际标准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标准和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国际食品 标准发展概况及标准和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
熟练掌握食品标准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
能够区分食品标准的类别,能看懂食品标准;
对企业标准撰写的基本要求有初步的了解。
2.3 我国食品标准发展概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 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 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主 管,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 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实行的是四级标准体制(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注: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 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引自《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 相关活动通用词汇》GB/T 20000.1-2002
1.1 标准与标准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标准的定义包含6个方面的要点 目的:“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共同效益” 对象:“重复性的事物” 内容:“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 制定规则:“各方协商一致” 批准发布:“公认的权威机构” 适用范围:“一定的范围内共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