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书渊源于《内经》、《难经》。
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
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
本文主要浅谈笔者对二者区别和联系的认识。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温病、关系
正文:《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著。
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
《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及其治疗外感病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扶正祛邪、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对温病学治法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深远。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与温病发生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淆了伤寒广义与狭义
的含义。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里把所有的外感热病都归于伤寒,属广义伤寒,温病也不例外。
《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这里把伤寒分为五类,五类中又有伤寒。
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湿温、热病、温病都属其中。
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与湿温、热病、温病并列。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很明确地提出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仲景所论伤寒也是广义伤寒。
由此得出,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二者是隶属关系,狭义伤寒则不同于温病,二者是并列关系。
2.伤寒与温病的联系
伤寒和温病尽管在诸多方面认识不同,但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二者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的。
从历史渊源来看,二者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均源于《内经》和《难经》,所以是同源异流。
从温病的发展和形成可以看出,伤寒是温病发展的基础,正如清代吴
鞠通《温病条辨》其凡例第一条所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
在外感病的传变关系上,伤寒与温病之间有密切联系。
伤寒的六经辨证重在表里传变,也分上下。
温病的三焦辨证重在上下传变,但也分表里。
由此可见,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只是形式上一纵一横而已。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疾病初期二者都以表证为主,伤寒为表寒证,温病为表热证。
到中期,二者都表现为热偏盛,但是温病中的湿温有所区别。
到疾病的极期,伤寒以寒邪伤阳为主,温病则以热盛灼营闭心动血动风为主。
到疾病的末期,二者都有余热未尽之证,兼正气不足。
但伤寒多见阳气不足或阳虚水泛之证,温病则多见阴虚或阴虚动风之证。
在治疗原则上,二者都是以祛邪扶正为总的治则,但伤寒重正气,温病重气。
2.1 病机方面《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条辨》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阳明病和中焦病均属里实热证, 《条辨》不仅完全囊括了阳明病的实热方证, 而且还补充了湿温病等内容。
《伤寒论》的三阴病重点论述了寒邪伤人阳气, 乃以救阳为急务《条辨》的下焦病, 重点论述热邪伤人阴精, 故以养阴为要领。
但是对热邪伤阴的方面, 三阴病仅仅轻描淡写地用黄连阿胶汤、猪肤汤等证叙之, 而三焦病则不仅论及了寒化伤阳在中下焦病篇使用了理中、四逆等回阳救逆之方又创制了鹿附汤、扶阳汤、参茸汤等补壮元阳之方剂, 而且对热邪伤阴的证治方面, 也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讨论, 创制了许多效如俘
鼓的养阴新方, 从而为外感热病理论的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
总之六经病和三焦病所论寒邪、温邪虽各有偏重, 但都注意了伤阴或伤阳的治疗和转归。
2.2 辨证方面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都是为了阐明外感热病的病理
发展和指导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 而三焦辨证贝又是对六经辨证的补充。
例如六经辨证虽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 但是对外感热病中的常见证候如热入营血、热闭心包、热盛动
风、伤阴、动血、湿热蕴阻脾胃等则未能及之。
三焦辨证不仅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上述不足, 而且又根据病邪之不同九种温病和病位上焦
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不同, 进行了详细的辨证论治, 有纲有目, 条理井然。
可见《条辨》确实在病因、病机、辨证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
所以, 两者在外感热病的论治上, 分之则得其偏, 合之则得其全,确有相须为用之妙。
3.结语:个人认为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
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 并在医学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和联系远不止如此,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伤寒与
温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伤寒是温病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是伤
寒的发展和完善,将二者对立起来显然没有道理。
二者有统一的基础,但是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
时至今日认真探讨一下这两大学派的有机联系, 使温病学派重新回复到《伤寒论》这个基础上来, 将有助于统一祖国医学、探索中医发展的新规律, 进而发展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赛美.从《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于发展论中医发展的创新性[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 89
[2]吴鞠通. 温病条辨[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10.
[3]林培政. 温病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89.
[4]王孟英. 温热经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