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书---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篇一:《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孟津县城关一中田凤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进入。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

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

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

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会更好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

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当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人们能看到一种天蓝色的小星星。

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蓝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着某个神话故事似的。

据说这些美丽的小星星是古时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

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

当一场灾难降临时,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领向幸福,但在密林里,他受到了误解、猜疑、谩骂。

于是,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烧的心脏,用心灵之光将人们带出了死亡之地。

但是,在人们狂欢的时刻,他却流尽了鲜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们踩碎,变成了这些美丽的蓝星星。

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爱着人们,但却这样悲哀地死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人类的先驱者如何理解恪守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从房龙的《<宽容>序言》中,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三激发感情,以情导入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

语文教学这们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

引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

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可引抄泰戈尔的诗《某人》--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的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把自己藏掩,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的光芒,带给黑暗,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接着教师挑明引用泰戈尔诗的用意,说明这首诗正是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人民对他无限思念的写照。

总理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和日月争辉,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亿万人民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化作撕肝裂胆的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这呼唤震撼山岳,响彻云寰。

泰戈尔的诗句,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课堂讲读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崇敬、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以诗文诱情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

四质疑导入激发求知欲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出师表》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谜面是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名)。

(学生听了很兴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小机灵”猜破了——“孔明,孔明!就是诸葛亮!”我顺势说“对,那大家对诸葛亮有没有了解呢?”(这时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草船接箭”、“三顾茅庐”、“摆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

我微笑着总结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还是忠臣的典范。

三国鼎立时,他辅佐刘备、刘禅二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赢得后世瞻仰。

”(学生听得很认真)我接着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准备出师伐魏。

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出师表》。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写诗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也许同学会问《出师表》到底是一道怎样的表呢?为什么会折射出如此巨大的感情魅力呢?又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呢?(紧扣学生心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于是水到渠成,板书课题。

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

五激趣导入调动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话很有道理。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去,钻进去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如教学《雨霖铃》时,边朗读与课文有关的市词,边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分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别时的劝慰,该是多么的无奈的选择;别时的忆旧,更是两情痛苦的煎熬。

别时“壮烈激怀”,那是为了慰贴心灵伤口的流血;别时难舍难分,恰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那么,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讲者动容,听者动情。

如此导课,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如此导语,如一阵微风;学生心境,如一汪春水。

“风乍起”,便“吹绉一池春水”,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之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愉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六掌握火候适时导入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

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

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

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七利用及时雨,乘兴导入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

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

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例如,教《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那天,刚好是三月三,这一天本地有对歌的风俗,甚是热闹,但学校不放假,学生虽在学校,心早飞到对歌的场面上了,大部分学生那天都有点情绪。

我想不到那么巧,刚好遇到三月三,而我将要上的这篇文章也是讲人们三月三的活动,太巧了,看到学生们的无奈的表情和失望的眼神,我立刻改变原来设想好的导入,我跟他们谈起三月三,这样他们就来劲了,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抱怨今天不放假,错过了精彩的一天,慢慢得抱怨的少了,大家都谈起了三月三,谈自己以往看到的热闹场面和有趣的活动,在我的鼓励下,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开始对歌,气氛很活跃。

以另一种形式过三月三,这样,全班同学都变得高兴起来,对新课有了兴趣,重要的是他们能抛开低落的情绪来听课,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为我上好这一课扫除了情绪障碍,学生有了好心情,课堂的进展就顺利多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巧合,善于利用,总会有很大的收获。

八借助历史,过渡导入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

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

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