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66·版权所有文责自负·作者简介:杨俊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学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本文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分析了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然后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的实质、过程及关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意象图式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三个不同角度发掘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过程中意象图式的阐释空间。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意象图式对古典诗歌中的单个意象、复杂意象及意象组合的翻译都具有阐释力,同时指出:通过深入分析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文化中的意象图式的差异及其在两种语言上的表现,解释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翻译转换中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帮助译者认清意象翻译的实质,以便形成正确的翻译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意象图式;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1)04-0066-051.引言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内容主要指的是意象、意境,形式主要指的是声律,而意境也是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在回答“什么是意象”和“什么是诗歌”两个问题时,陈植锷(1990:13)这样说道:“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或者说在一首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
”因此,意象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本文将探讨意象图式理论对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的阐释空间,希望能给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2.古典诗歌中的意象2.1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有人认为,“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词的诗性特质就丧失殆尽”(朱晓慧,2005:7),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因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
不仅如此,“诗中的非意象成分,乃是由意象成分派生出来的,是意象的附属成分,用来说明、阐释意象意义,它服从于意象,是意象的延伸与扩张,本身并没有独立性”(吴晓,1990:3)。
其次,抒情是诗歌的特性,中国古典诗歌自从《诗经》开始就打上了抒情的烙印,而抒情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这是由意象的本质决定的,“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它渗透着主体情意,传达着诗人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朱晓慧,2005:6)。
再次,诗歌的审美功能也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古典诗歌中充满着大量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是审美的元素,而不同的意象组合之后形成了审美的统一体。
一言概之,“意象经营乃是包括古近体,乃至《诗经》、《楚辞》、《乐府》在内的中国一切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陈植锷,1990:89)。
要想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必须从意象出发,而要想翻译好中国古典诗歌也必须从意象出发。
2.2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其中蕴含的意象不仅具备所有意象所具备的基本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
具体来说,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有以下几个特点,它们对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形象性。
意象并不等于形象,但意象往往要包含具体的形象,这是由承载意象的艺术语言符号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词作为意象的载体时,则是具象的符号,依靠形象展现各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陈植锷,1990:49)。
第二,非独立性。
非独立性指意象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其他意象共同组合形成意象系统,才能较好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志,这是由单个意象的局限性决定的。
单个意象“无法展现情感的复杂变化的进程,也无法将一件事实产生的前因后果和它发展的可能性表述清楚”(吴晓,1990:28)。
第三,多义性、模糊性。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情志赋予具体物象的结果,而诗人对于物象的选择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也就是说,承载意象的符号与其所指的意义或情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意象可以传达相同的情感,同一意象也可以寄托诗人的不同情感。
而且,“每一个意象符号,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结构都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吴晓,1990:27)。
第四,文化性。
意象的创造与文化关系密切,诗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创造出来的意象自然会反映其生活时代的现实,自然会体现其所处的文化特质。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凝聚着我国历代作者浓郁的情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也是我国古典诗学和诗词美的聚焦点”(朱晓慧,2005:19)。
第五,象征性。
象征性指的是意象符号的所指意义超越符号本身的意义,里面还包含了诗人寄托于物象的情志,于是意象就成了某种意义或情感的象征物。
这种象征意义既可能是诗人赋予的,也可能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积淀而成的。
2.3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单个意象无法全面、充分地表达诗人的主观67情志,必须同其他意象相互组合之后形成意象系统,才能创造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
具体来说,“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当主体将若干意象组合表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画幅或动作并传达出内心的情意层次时,就构成了意象群。
意象群的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象系统,形成意境;意象群与意象群之间有形成了诗词意象系统的层次”(朱晓慧,2005:26)。
对于意象如何组合,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陈植锷、赵山林、严受云等各位学者均阐述过意象的组合方式。
根据陈植锷(1990:65-88)的观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五类:并置、跳跃、叠加、相交、辐合,其中每个类型还可以继续细分。
无论意象组合的形式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情境。
同时,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的诗境,就必须正确分析诗中意象的组合方式。
3.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3.1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实质意象的构成需要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二是情感依托的物象。
因此,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就是要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及其被赋予的情感。
另外,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情感表达需要诗人总是将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丰富的意蕴空间。
这种意蕴空间,“就是全部意象意蕴和意象组合意蕴的总和。
因此,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上看,是对语符的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朱晓慧,2005:37)。
翻译诗歌比创作诗歌更加复杂,译者首先要解读原诗,感悟意象的深层蕴含,与诗人进行心灵沟通。
之后,译者还要利用目的语的语符移植原诗意象及意象组合的方式,并尽可能再造原诗的意蕴空间,再造原诗意境。
因此,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实质就是有机地利用语符再现原诗意象及其意蕴。
3.2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过程意象翻译的过程与意象创造的过程联系密切,要想充分、准确地再现原诗的意象必须了解意象的形成过程。
意象都是在客观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象到意象的生成,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两步:一、前意象状态的表象分解;二、确定意象的表象选择”(吴晓,1990:31-2)。
在确定表象的时候,诗人要经过反复思考和构思,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
翻译总是从对原文本的解读开始的,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时,译者必须对其解读,这一过程正好与意象创造的过程相反。
译者首先要通过分解语符判断诗人确定的意象,进而明确形成该意象的表象。
表象确定之后译者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人选择的表象是在什么状态中分解出来的,该步骤的实质是去体会诗人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对该表象进行了选择,即分解出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参数。
由于诗人将表象转换成意象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了不断的思索和润饰,译者只有尽可能复原诗人创造意象的情境,才能跟诗人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才能领悟诗人的细腻情感,并最终感悟诗歌的意境。
当译者完成这一步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实际的翻译转换工作了。
在意象的实际翻译工作开始时,译者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译者从一个读者的身份转变为译者及新的诗歌意象创造者的身份。
诗歌经过翻译之后仍然要是诗,译者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语符转换,否则诗中最具生命力的、存在于字里行间的诗境就丧失了。
因此,译者在翻译意象时首先仍要在目的语中确立诗歌意象的表象,跟根据该表象与原诗表象的情感表达潜力和张力,赋予该表象以适当的情感,使其完成向意象的转变。
当单个意象实现移植之后,译者仍然要对不同的意象进行组合,组合的依据是原诗的意象组合方式,组合的目的是将原诗的意蕴空间和意境移植到目的文本中。
到此,意象的翻译过程才算结束。
3.3古典诗歌中意象翻译的关键首先,具体物象的把握。
由前文可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和象征性。
这些特点实际上都是在描述构成意象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即“具体物象”与“主观情感”的关系。
形象性表明主观情感是以具体物象为表现形式,模糊性和多义性说明具体物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的非必然联系,非独立性则因为二者之间的非必然联系而导致单个物象无法充分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文化性反映了某些特定物象与具体情感之间的文化积淀,而象征性则说明因为这种文化积淀,使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正是因为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这些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具体物象。
虽然意象是主客体的复合物,其中包含的物象和情感是不可分离的,但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物象的移植更加显化、更加基础。
然而,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翻译古典诗歌的意象时不能简单地移植物象,同时必须以情感的传递和意蕴的表达为衡量标准。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而且,诗歌的创作是主观的,极具个性化特征的。
译者如果简单地移植物象,译文读者极可能无法领悟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无论是文化象征意义还是诗人个性化的象征意义都不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然而,因此转换或舍弃物象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样要么会改变原诗的意象,进而改变原诗的意境,要么会使译文失去诗歌应有的审美价值。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再现原诗的诗境,译者要充分利用诗歌中的非意象成分。
如前文所述,诗歌的非意象成分本来就是意象的附属成分,就是用来说明、阐释意象意义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更加好地发挥非意象成分的作用,有效地实现意象的全面再现。
其次,艺术视角的确定。
“所谓艺术视角,指的是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吴晓,1990:12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诗人通过观察创造的还是通过想象形成的,都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组合,它们必须存在于诗人选择的艺术视角范围内,视角不同观察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
意象的转换必然是诗人艺术视角转变的结果。